茶影禅踪——记中华煎茶道南山流茶禅共修
- 来源:净土慢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华煎茶道,南山流,茶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9 10:48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千年以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和向往。这里藏龙卧虎,名人辈出。隐士的生活更是被世代传颂得神秘浪漫。
乙未年夏月,应终南山隐士、中华煎茶道南山流宗主南山如济的邀约,赴山中参加茶禅共修,感受居于世外桃源的隐士生活。
从京城出发,来到长安境的终南山脚下,至山中已是深夜。
顺着山路向上行走,依稀可见如济先生的茶棚中微弱的灯光,走到近前,看到前来参加茶禅共修的同修们围坐桌前,听妙萱师姐抚琴,此时山中已是万籁俱寂,唯有古琴之音,意境悠远,回荡在山谷之间。
是日,清晨五时,伴着山间的鸟语虫鸣,众人起身,梳洗整理,开始洒扫庭院,房前屋后的一草一木,无不凝聚着主人敬天爱人的巧心思。如济先生告诉大家,洒扫虽为日常琐事,但修禅正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专注于当下,心念于一事一物,便是收获。
洒扫完毕,早上七时,先生打版,开始早课。
课堂上,众人先诵中华煎茶道四句偈:
“降魔开风气,陆羽续茶经。拂拭尘埃尽,悠然心地明。”
由于是共修的第一天,如济先生引用智者大师《童蒙止观》中关于调五事的开示为众人讲述了初学坐禅的第一步,先要学会调五事,即调饮食、调睡眠、调心、调身、调息。
《童蒙止观》:
云何名调和?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懦,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调饮食:
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虚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而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定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调睡眠:
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调身、调息、调心:
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
调身: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祥审。若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处,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齐,右脚指与左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
次当安手。以右手掌置左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
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腭。
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调息:
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
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
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
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调心:
初入定时调心者,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
初意入有二义,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
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
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当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
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漫,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吃东西是保证体力的最关键因素,清淡素食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睡眠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让自己保持最佳的状态。坐禅止语,不但能减少干扰别人,还有利于保护自己的体力。因为说话会伤精、气、神,我们人体中的三宝——精、气、神。气是直接受伤,精和神是间接受到伤害。在禅修的过程中,学会调五事,才能让禅修得到最佳的结果。
师讲毕,众正坐、焚香、止静。
止静毕,众人读诵《大学》首章,早课毕。
八时许,众人开始早餐。随后,茶禅共修课程正式开始。
煎茶法形成于唐代初期,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条记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泰山降魔藏禅师首次将煎茶法引入禅门,帮助禅僧修习。此后百丈怀海禅师首制禅寺清规,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煎茶法纳入禅门礼仪,称为禅寺煎茶礼仪,后人尊之为“百丈清规”或“古清规”。到了中唐时期,茶风禅风并行,形成了“寺必有茶,僧必饮茶”的禅茶风尚。赵州从谂禅师住持观音禅院时,以一句“吃茶去”法语接引四方学僧,从此茶禅之风弥布丛林,这对唐末禅寺清规中茶汤礼仪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封氏闻见记》里又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陆羽《茶经》出现在百丈禅师制定禅寺清规之后,是当时世俗社会饮茶方法的归纳总结,至于禅门茶礼,仍存于古清规之中。
宋代宗赜禅师辑编的《禅苑清规》,是对唐代百丈怀海制定“古清规”以来的第一次整理辑编,不但保留了“古清规”的相关内容,也将宋代丛林禅寺制定的“丛林清规”“禅林日用”等收集进来,可以看作是宋代禅寺的“清规总编”,对于我们研究宋代禅寺茶汤煎点礼仪以及煎点用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正如宗赜禅师在序文里说的:“是以佥谋开士,遍摭诸方。凡有补于见闻,悉备陈于纲目。”所以禅门清规中记载煎点茶汤之事,以《禅苑清规》最为详备。
唐代煎茶法到了宋代,又与点茶法相结合,于是出现了“煎点”二字,分别指唐代煎茶法和宋代点茶法。宋代禅寺通行点茶法,但为了表示对古清规的尊重,特意将唐代煎茶礼仪名称保留下来,合称呼煎点,用以警示后人。日僧无著道忠禅师《小丛林清规》“煎点通辩”条说:“就座吃茶亦名煎点。此方必管辨精厚,似与古规僧堂等所行稍异。”后世逐渐成为一种正式用语,瀹茶称作点茶,烧水称作煎汤,煎汤点茶,合称“煎点”。
《禅苑清规》中记载说:“堂中所用柴、炭、米、面、油、盐、酱菜、茶汤、药饵、姜枣、乌梅、什物、家事”,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还有茶汤、药饵,已经将茶汤并列为日常用事了。又说:“内侍者收掌堂头衣钵,支收文历并方丈内公用物色。主管茶汤、纸笔、冬夏衣物。”“预先点检门状关牒书信,恐有差误,及备茶汤人事之物。”茶汤不但是禅寺主持的重要用品,要内侍者专人掌管,而且也作为接待政府官员以及诸方大德的必备物用,不能有些许懈怠。足见宗门对待茶汤的重视程度了。
《禅苑清规》“赴茶汤”条开篇即说:“院门特为茶汤,礼数殷重,受请之人不宜慢易。”煎点作为一种茶汤礼仪,在禅门日常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考之《清规》,正式煎点都要先出茶榜或茶状,然后击茶鼓或敲茶板,然后鸣钟,僧众依次进入煎点场所,按“茶汤图”以及“照牌”所示坐定。开始行茶,浇汤,如此二遍,然后请吃茶药。然后又行茶,浇汤,茶罢,收拾汤瓶、茶盏、茶橐,大众礼谢煎点特为人,一次完整的茶汤礼仪到此宣告结束。
宋代禅寺中既有茶礼,也有汤礼,合起来称作“茶汤礼”。由于汤礼和茶礼十分相似,《禅苑清规》中遇到汤礼处就省略了。茶礼一般在上午或下午进行,汤礼则在晚间放参后进行。
宋代以后,所谓煎点茶汤,乃是点茶煎汤的简称。除了称谓不同外,茶礼和汤礼还有时间上的区别。日本无著道忠《小丛林清规》:“凡供茶汤,自午后到夜半,先献茶,次供汤。自子后到午时,先献汤,后供茶。”大概因为饮茶容易使人不寐的缘故吧,所以晚间以汤礼为主。另外一种汤礼则比较随意,往往在吃茶后吃汤:“维那答一拜云:管待萧疏,且希以道为念,不吃汤。”这是新到挂搭僧到云水堂维那处参礼,吃茶罢,并不吃汤,因为禅门里有“迎客吃茶,送客吃汤”的不成文规定,新到只吃茶不吃汤,表示允许挂搭的意思。
宋代道楷《祇园正仪》则说得更明了:“新到相见茶汤而已,更不煎点。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务要省缘专一辨道。”这里的茶汤就是普通的茶汤,一般用大壶煎煮,用来招待大众,简便易行。
禅寺茶礼因为“礼数殷重”,茶榜、茶状的文字都有一定格式和具体规定。这在南宋《丛林校定清规总要》里也有详细说明:“四节茶汤榜状式,方丈库司,用榜七行;首座,用状九行。”
因为茶汤礼仪特为人以及场所的不同,茶榜、茶状张贴的地方也不同。或贴堂外上间或下间(请知事)、或贴僧堂南颊(请头首)、或贴僧堂门颊(僧堂内煎点)(以上俱引自《禅苑清规》);或贴僧堂前下间(《禅林备用清规》)、或贴僧堂前(《律苑事规》)。不仅如此,张贴的位置也有规定:堂头榜在上间,若知事首座在下间。(《禅苑清规》“僧堂内煎点”条)
举行重要茶汤礼仪,茶榜、茶状要先呈主持或首座看过,然后张贴:“堂内煎点之法。堂头库司用榜。首座用状。令行者以箱复托之。侍者或监院或首座呈特为人。礼请讫贴僧堂门颊。”(《禅苑清规》)“斋前具箱复托茶榜呈首座。”
茶榜直接张贴即可,而茶状则要用封皮或者称作可漏、可漏子封装起来,呈给需要礼请的僧众,然后才张贴。晚间僧寮煎汤用状,以示隆重。也籍以联系同寮僧众感情,表示对结制解制仪式的一种尊重。
在《禅苑清规》中提到的药或茶药,就是禅门常说的药石。药石的称谓由来已久。《列子·杨朱》:“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玄应经音义》云:“攻病曰药石。”所以药石最初是用来治疗身体疾病的。《黄檗清规》里说:“药石,晚食也。比丘过午不食,故晚食名药石,为疗饿渴病也。”可见药石是宗门晚间饮食的一种称谓,正如称“甜酒”为“般若汤”一样,是一种隐语。
药石除了是晚食的隐语外,在茶汤礼仪中也指一种类似点心的茶点,或者是简单的果脯、蜜煎、蜜果、松子、熏豆之类,但不可能是药丸。宋人周密《武林旧事》“酒楼 ”条载:“有以法制青皮、杏仁、半夏、缩砂、豆蔻、小蜡茶、香药、韵姜、砌香、橄榄、薄荷。”这些下酒的小食也可用来做茶点。吴自牧《梦梁录》“分茶酒店 ”条记载的果子更多,简要罗列一些,四时果子:圆柑、乳柑、福柑、麝香甘蔗、沈香藕、金银水蜜桃、新胡桃、新银杏、洞庭橘、蜜橘、橄榄、红柿、方顶柿、青梅、枇杷、金杏。更有干果子:如锦荔、京枣、香莲、松子、人面子、蜜姜豉、玛瑙饧、麝香豆沙团子。可谓琳琅满目了。
禅寺茶汤礼仪中之所以将药食茶点称作“药”或“茶药”,是因为佛教有过午不食和不非时食的戒律规定和饮食传统,饮茶时吃点心或者果脯、熏豆之类,也属于违戒,为戒律所不允许;但如果是用来治疗身体疾病的,则不算破戒。《清规》中也说:“小食、药石,与果子、米饮、豆汤、菜汁之类,如非斋粥二时,并是非时之食也。”这些药石果子如果在非两餐斋饭时食用,就是非时食,是破戒;但如果在茶汤礼仪中食用,因为是“茶药”,就不算破戒。这也是禅门特别的“开缘”之例。
现在日本茶道仍然称饮茶前的饮食为“怀石料理”,也来自于禅宗。传说禅僧们冬天打坐时,实在难以忍受寒冷和饥饿,于是将烧热的石头揣在怀里,不但身上不冷了,肚子也不“咕咕”叫了,怀石的典故由此而来。
茶汤礼仪中的用具在《禅苑清规》中也有记述:
一为,斗笠。
斗笠是云水僧必不可少的行具之一,上下斗笠时,可以用来盛装茶叶筒。《清规》“装包”条:“笠子内安圣像、经文、茶器之类。”“先取净瓶茶筒枕头安笠内。”
二为,汤瓶。
用来盛装热汤点茶的用具,唐代称作提子,宋代称作汤瓶,简称瓶,用来点茶,也称浇汤。《清规》:“斋前,提举行者准备汤瓶,换水烧汤。”
三为,茶盘。
用来盛放盏橐的盘子。《清规》:“盏橐茶盘,打洗光洁。”
四为,茶盏、橐。
茶盏也称盏或碗,用来行茶(也称下茶)浇汤的饮茶工具,橐即茶托,用来盛放茶盏。《清规》:“行茶遍,约浇汤三、五碗。”“汤瓶出,或为本师师翁煎点,即侍者浇汤,亲自下茶,以表专敬也。”
五为,茶筅。
茶筅一词,《清规》尚没有出现。《梦梁录》中有“扫帚、竹帚、筅帚”的记载。日僧无著道忠纂《禅林象器笺》及《小丛林清规》,其中对茶筅有详细解说:“《字汇》云:‘筅,同箲。筅,苏典切,音鲜。筅帚,饭具。’”“《文公家礼》云:茶筅之制不见于书传,惟元谢宗可有咏茶筅诗,味其所谓‘此君一节莹无瑕,夜听松风漱玉华,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牙’之句,则其形状亦可仿佛见矣。或谓茶筅即蔡氏《茶录》所谓茶匙,非是。”“陆羽《茶经》有茶具十六事,其中有归洁注云:‘竹筅帚也。’”(以上具引自《禅林象器笺》)
六为,茶汤图。
茶汤图是禅寺茶汤礼仪的一种图示方式,简洁明了,以便大众熟悉并遵守。《禅苑清规》中尚没有附图,南宋《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中所载十一幅图中,有八幅是茶汤礼仪图。《禅林备用清规》中的“众寮结夏”条则有详细记载:夏中具行茶汤瓶盏图,兄弟有结缘者,随意书名,结众人缘也。堂司出图帐后,粥罢,众人和,时出图于穿堂。(诸图牌。诸方具有常式)。
陆羽《茶经》“十之图”说道:“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比较禅寺茶汤图,仅仅取陆羽“茶图”之名目而已,实际内容则要庄严和丰富得多,为使僧众明了茶汤礼仪而设立,其中的意义就大多了。
茶鼓也写作茶皷,设在法堂西北角,召集僧众举行茶汤礼仪时用。茶鼓的击打,也有一定规则。《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中说:“法鼓,茶鼓,侍者主之。如上堂法鼓,长击三通。小参,长击一通。入室三下,普说告香,各五下。如特为尊宿,特为大众,特为新旧执事,击茶鼓一通。退座三下。”“库堂前鼓,库司主之。报斋三下,堂中煎点茶汤,集众退座,每日斋粥,下堂和南,并击之。大普请,长击一通。”《清规》中记载同此。
另外也有板,称作打板或鸣板,作用同于茶鼓。有时鼓板并列。如《清规》“僧堂内煎点”条:“长版后众僧集定。”“赴茶汤”条:“闻鼓版声及时先到,明记坐位照牌。免致仓遑错乱。”照牌是用来表明坐位次序的,也要事先备好,以免临时错乱。总之,禅寺中的茶汤礼仪有一套严密的程序,从击鼓鸣板召集僧众,到依照照牌入坐,可谓“等级森严”,不能有半点差池。
在课程讲述完毕后,如济老师说,宋代禅寺吃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多的是一种对禅门仪式的注重。从吃茶时出茶榜、茶状,敲击茶鼓、茶板,烧香、行茶、浇汤、劝吃茶、行茶药、谢茶等过程来看,禅门对待茶汤礼仪是十分注重的。如今,在探讨宋代禅寺茶汤礼仪时,我们需要结合唐宋以来的煎茶、点茶之法予以说明和佐证,这样就避免了因为不熟悉茶法而对禅寺茶礼的一些误解。然而,去圣时遥,古风不存,《清规》中许多茶汤用语在我们今人眼里已然变得陌生,加之现存禅寺中已经彻底没有了这些古代茶汤礼仪,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似乎也不可能,凡此种种,都对研究宋代《清规》茶汤礼仪带来一定的困惑。但我们还是要尽力去研习,重扬古风。
茶禅共修课程毕,如济老师带着众人于山中经行。经行和静坐是禅修过程中最基本的主要形式,在《十诵律》中说到经行有五种好处:第一可以使身体轻快、反应敏捷;第二可以使身体有力气;第三可以使身体不容易生病;第四可以利于食物消化;第五可以使心力意志坚固而不动摇。正如其文曰:经行有五利:一剿(jiǎo轻捷)健,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坚固。
经行山中,在深潭、溪水边嬉戏,盛夏时节,格外清凉舒爽,一扫昏聩,同修情谊在游戏间渐深。游戏毕,如济先生领一众弟子在树下打坐、冥想,与自然相亲。
经行回来,众人聚在一起茶歇。助教嘉子为众人点茶,师与众人把盏欢言。
下午,如济老师特意讲述了一碗茶煎茶法。随后,由助教思茗为众人演示。演示毕,众人各自动手研习。
傍晚时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素餐火锅,一众南山流妙字辈茶人将餐桌抬到屋外。山泉水清洁过的食材,透着清脆和舒爽被一一端了上桌,以松枝铺底的铜火锅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健康的豆制品也让妙人们胃口大开。老师豪气干云地开了一坛封存十年之久的老酒,酒香四溢。
席间时而开怀畅饮,时而对酒当歌、诗词相和,师与弟子们各展才华,恍若回到千年之前,体会了一把古人疏狂的意趣。
妙涵师姐作诗一首名曰:
《山居夜宴》
松柏梅子入坛瓮,
汲来清泉素酒酬。
看破生死无忧虑,
隔崖(ai)高歌将进酒。
天色渐黑,一天的茶修活动,在大家的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
接下来的两日,大家按照茶修的礼仪,认真地做好洒扫、坐禅、止静、经行、茶修等各项事务,对自在清静的山间隐士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第三日午后,众人迎来了煎茶共修。如济老师说,煎茶道修习分两个层面,一个是自修,一个是共修。个人在茶室里静修就是自修,一只茶碗煎茶法就是我们交给大家的最简单、便捷、实用的自修法门。三人或三人以上在一起修习就称作共修,大家聚在一起,共同修习煎茶道,这是一个无比殊胜的修习法门。
茶禅共修,就是要我们从煎茶道入手,以禅宗明心见性为归趣,由茶道直入禅境,茶禅不二,禅净一如,达到圆满无碍的茶禅境界。真正圆融了,茶道修习就是禅的修行,通过茶道修习,到达禅悟的境地。这样一种通过茶汤顿悟禅意的方法,就称作茶禅共修。此时读颂霛云志勤禅师“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的偈子,才能有真实受用,所谓“原来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煎茶道自修是基础,共修是目标,最终发露智慧、领悟一碗茶汤中所蕴藏的无尽禅意,这也是我们的学习目的。
茶禅共修,除了事理上明了、践行之外,还需要有专门的修习场所——茶室。在这里,茶室已不仅仅是世俗间的一座建筑,而是茶人修行的道场,远离世俗,远离尘纷,成为茶人心目中的白露地。茶室还包括茶庭、茶寮、水井、茅亭等建筑,使茶人得以安顿身心,专事茶禅修习。在烧水煎茶中,在茶烟水声中,在季节更迭和人世变迁中,安顿身心,最终领悟生命的实义。茶禅共修就是要我们在事项上磨炼,在日常生活中修习,从而达到圆融无碍的茶禅境地。
讲毕,如济老师带领众弟子进行共修,并检验了几日来大家的学习成果。共修结束后,如济老师为每位弟子颁发了印可状,以示正式收为南山流弟子。
茶禅共修第四日,如济老师率领众弟子来到草堂寺游学。草堂寺位于陕西省户县圭峰山北麓,东临沣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现存的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的一部分。后秦国王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园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苫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鸠摩罗什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罗什首次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如济老师先带着大家游历了草堂寺,随后拜会了草堂寺方丈谛性法师。
南山流茶禅共修心得
妙禅
乙未夏月,我终于来到了终南山紫阁峪南山学舍,参加了南山流茶禅共修。在青山翠竹环抱、流瀑飞泉点缀的茅亭禅舍,顿生恍如隔世之感。“天下修道,终南最胜”,果真不错。
第一天的修习初尝了茶味。如济师谈锋趣雅,言语即能穿越时空,让我不觉间就置身于唐宋。“降魔开风气,陆羽续茶经”,从唐至宋禅僧吃茶参禅悟道,蔚然成风。不仅如此,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皆以饮茶为趣。茶,是上天赐予中国人的福报。
如济师一再强调茶为方法和方便,禅才是根本。通过茶来修禅,开发智慧,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于我虽力不能至,但心向往之。通过茶禅的修习,收束身心,调和五事,去除杂念,开发智慧,禅意地生活才不枉此生。
生活不仅要有雅意,还要有志向。《论语》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谓志于道,就是要以追求至道为人生重要目标,然后据德依仁,徜徉乎艺能之中,任意逍遥。志于道就是智慧,这乃是人生最高的精神享受。
在任何一个时代,我们所追求的东西,除了基本物质生活之外,更多的是文化精神层面的,是艺术宗教层面的,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对于一个真正追求至道、追求真善美的茶人而言,没有好坏之分,没有是非之别,所谓“日日是好日”就是这个道理。
“日日是好日”典出《云门广录》,其大意是:有一次上堂时,妙总禅师说:“云门文偃曾对弟子说:‘十五日以前暂且不问,十五日以后的日子如何?请每人都说一句。’没等众人回答,他自己就说:‘日日是好日。’”妙总禅师认为云门文偃把佛法和世间法都说完全了。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无门关》有诗偈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日日是好日,这就是我在南山学舍短期修习的一些感悟吧。
妙涵
修习煎茶道也有一段时日了,此次终南山茶禅共修课程,使我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了茶与禅的宿世因缘,获益匪浅。茶在唐代早已成了古人生活的一部分,煎茶的形式最早被降魔藏禅师引为入禅僧日常修习生活中,作为悟道的助缘;它的无形意蕴,也被皎然禅师机锋直指到道的层面。茶与禅的结合,是通过流畅有序的仪轨,渐次使人沉静身心,更加清醒地觉知。每一次煎茶道的认真修习,都是对于当下生活的一种觉醒和深刻认知。
正坐也称金刚跪坐,不仅能收摄身心,对于养生也大有裨益。然而随着正坐时间的延长,腿痛的反应也渐渐强烈起来,呼吸变得急促,当在痛中安定下来时,那些藏在心里的各种苦痛也如茶烟消散。
手中拿起茶巾,缓慢细致地折叠,手指从方巾的一角轻轻滑向另一角,细细地体会优雅从容的节奏;抹拭茶则、茶碗时,看着心里的念头如狡兔般时隐时现,于是更加郑重地用茶巾认真擦拭,如同扫心一般,勿使尘埃久留,让浮躁也悄悄退场。
茶巾,茶则,茶碗,你从来没有机会如此真切地体会它们的存在。在每天的煎茶道修习过程中,每一个动作的衔接不再是为了优美的展示,而是为了体会在动作交替中的念念当下。那行云流水的美感,就这样化入骨髓,浅浅的喜悦从心底呈现,周围的世界更加生动明晰。
就在以茶为媒的参寻过程中,体悟禅,体悟那轻灵活泼的对生命的觉知。茶禅结合的慢生活,可以让生命里时时照进光亮,变得轻松。如同南山如济老师说的:慢,既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态度,是对生命的觉知和禅意。如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优雅而从容呢?就是每日安放自己于一段小小的时空之内,不追求器皿之华美,不追求华服美食,也不追求高屋豪宅,草庵蔬食,瓦缶胜金玉,学而时习之,放逐烦恼,在茶禅慢渐生活中得一份安宁与自在。
妙萱
就这样放下手头诸多杂事,一个背包一张素琴,踏上了终南山茶禅共修之旅。时值兰月,山中久雨初晴,萱花正开得烂漫,马守仁老师便为我取茶名“妙萱”。饮茶坐禅之余,跟随先生山间经行,诸多草木时花、飞鸟鸣虫,先生都能说出名来,如数家珍。
在讲席上,先生依托华夏文化的浮沉,讲述茶与禅的源流。从初唐之风到崖山之战,茶道与禅宗并行勃发、相互发明,堪称中华文明史上两朵奇葩。那是一段段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故事,却又恍如云烟。对我这个初学者而言,每一段历史都如课前那一声罄响,振聋发聩、令人唏嘘不已。先生时常自嘲为愚痴之人,我想他是寂寞的,因为对历史怀有千钧敬意,把千秋往事都恭敬地安放心间,不免苍凉与沉重。然而若非如此负重前行,焉能真正“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又怎能于最后安于清寂、返璞归真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昔迦叶尊者见佛拈花一笑而顿悟,今南山弟子追慕先贤、躬行问道。
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起早,洒扫庭院、剪竹插花、绘枯山水。繁华的城市生活使我们早已惯于一心多用,而在这里却能放慢步调专于一事,眼前一把笤帚、一枝鲜花、一笼沙石,便是一个完整世界。妙哉,一心充盈天地而无所挂碍。
日间学习正坐以调身、息、心、意。初时还索然无味,不过片刻便感腿脚发麻酸痛、额颈滴汗如雨,后来挺动身躯、定气吐纳,竟酸疼去半、渐生喜悦。料想修行之道便如这正坐之法,始是寡淡,继而苦闷,最终云雾尽散、神气清白。
前人有诗曰:“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一只茶碗,足以内观自修。正坐,折叠茶巾,抹拭茶碗、茶则,投放茶叶,注水润茶、瀹茶、饮茶,每一道程序都有理有序,有始有终。先生说如此方能培养出平心静气、有条不紊的生活习惯。曾经我只爱那茶汤清澈、茶香怡人,而今每日为自己慢慢泡一碗茶,从汲水到吃茶皆依照程序,原本忐忑浮躁的心境也渐渐豁达从容起来。这才知晓古人之风雅,其根本在于格物致知,如此方能行事从容,心怀磊落。
手捧茶碗,但见茶叶轻轻浮于水面,宛若菩提达摩禅师当日一苇渡江的真实情景;茶叶渐入碗底,立地菩提香开。无尽欢喜皆在茶碗间,茶之滋味更在茶之外,一如先生所言,“吃茶只是手段,重要的是吃茶之后无尽的韵味与禅味。”
山中不知时日短,转瞬便要出山返程了。我资质驽钝而又笔力平庸,竟不知如何才能将数日来所思所感尽付笔端。只道南山上风光好,山中人兮芳杜若。闲暇时隐逸山中,离群索居,汲清泉,爇活火,吃茶参禅,品味清寂茶禅慢生活。
妙缘
初识南山如济老师是在前年的一次茶会上,参会者有30余人,来自全国各地。老师现场为大家演示了煎茶法,但因当时自己涉茶尚浅,对煎茶法的体悟只停留在表面上。虽体悟尚浅,但唐宋时期煎茶的气场却感染到每一位茶友。老师安静地汲水烹茶,饮茶坐禅,淡然自若。烹出的茶汤口感清冽,回味甘甜!当时就觉得此种境界自是寻常人难以企及,须要多年修习茶事,方得此境!自此之后,就经常关注老师行踪,希望能跟随老师学习。却因碍于俗事杂务,久不能行,常常引以为憾。乙未年结夏期间,听闻老师在南山学舍公开讲授南山流茶禅共修课程,于是放下手边事务,来到双峰山下,来到南山学舍,终得偿所愿,能够跟随老师学习。
到达茅舍时已是日暮时分,满山青翠,天蓝云白,似乎氧气也比城里要丰足很多,深吸一口,神清气爽,一路上的舟车劳顿即刻消散。沿着崎岖山道前行,经石潭,过溪流,就来到了通往南山学舍的小径。小径蜿蜒,每隔一段就有字牌提示:“应无所住”“禅悦为食”“茶禅一味”“不亦乐乎”。现在回想起来,似乎已经在提醒学子们要安住当下,收摄身心啦!
进入山门,立刻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茅舍门前的自然山水,倚山而建的茶亭,碧潭之畔的禅房,恍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别有洞天。古语有云:天下修道,终南为冠,此语果然不虚!这一刻连时间似乎也停驻在了这里,为期三天的茶禅慢生活体验也由此开始。
每天的茶禅修习生活从清晨六点钟开始,洒扫、早课、经行。用过早斋,开始一天的修习生活。正坐、止语、收束身心,聆听老师开讲,感悟茶禅意境,细细体悟其中意味。课间茶歇,除了精美点心,还有紫笋茶、罗岕茶、柿叶茶、松针茶等,堪称丰足。每天的修习都是对安住当下的训练!正坐,用来收束身心;调和五事,用来作修习准备;折叠茶巾、抹试茶碗,用来平心静气,去除杂念。汲泉、煎水、润茶、瀹茶,每一个步骤无一不体现出茶禅一味的境界。正如老师所引用古人诗偈里说的那样:“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止体安然。”其中况味,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茶禅慢生活的丰富意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