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谈父母 做父母要觉察,做孩子要独立

  本期,《心探索》请来了两位咨询师,一位是60后生人,是一个六岁半女儿的母亲,她没有把焦虑和期待强加在女儿身上,而是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顺势教育,让孩子自主成长;另一位是80后生人,面对控制欲较强的50后父母,总结出一套智慧的应对经验,获得了与父母平等对话的独立权。看来,做父母和儿女,都不轻松,需要开动脑筋,做足心理功课!

  专家简介

  叶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首届中美家庭治疗师和国际认证的催眠师,四叶草心灵成长工作室心理咨询专家。60后生人,有一女儿。

  史晋,四叶草心灵成长工作室心理咨询专家,心理动力学科班出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捕梦人”心理沙龙带领人,为多家报刊杂志撰稿,80后生人。

  爱需要适宜的对接艺术

  “让爱成为爱”,“让期待成为期待”,鼓励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与孩子交流,更多的是引导。双方能够听得懂对方的表达,父母减少说理,好好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体会自己面对同样情境下的心态。

  郑莉:有的父母强行把没有实现的梦想和期待放在孩子身上,反映了父母自己的生存焦虑。面对这些父母,你们有些什么看法和告诫?

  叶前:父母对儿女的期待一定要现实。人的成长规律、内在的心理能量以及对于社会的认知,都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孩子那么小,你要允许他按照身心规律来思考。孩子并没有义务去完成我们没有办法实现的梦想。代与代之间如果能达成这种理解,那么就会彼此接纳。

  史晋:中国社会目前处于激烈转型期,所以给这一代的亲子关系提出了挑战。而西方人可能会鼓励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西方人长大一些后见到父母可能就叫名字了。这表明亲子之间是平等的了,彼此之间也不需要管了。

  郑莉:也有对孩子好的父母,沟通都还不错,爱得还比较恰当的。是吧?

  史晋:父母的爱是不是恰当,关键在孩子身上。当爱过来的时候,双方需要达成适宜的对接。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受爱,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孩子可以不接受父母的控制,只接受他的爱。

  郑莉:爱得比较恰当的父母,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爱的艺术?

  叶前: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双方能够听得懂对方的表达,父母减少说理,好好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体会自己面对同样情境下的心态,增加共情。

  史晋:首先,父母会喜欢听孩子去表达,哪怕孩子会有幼稚之处。不会拿着孩子当棋子去博弈。如果父母也没有上一代给的更多支持,反而容易适时放手,孩子一般更容易独立。

  郑莉:叶老师在生活中对待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原则?

  叶前:我育儿的觉察可能会比一般人多一点。我会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势教育,尊重她的个体需要。比如孩子吃手,老人可能会觉得不好,但我就会觉得这是寻求安全感和爱的动作。

  她大一点了,我们就按照她的兴趣去引导她选择喜欢的东西学。让她有自主权,也为了选择负责任。我看到一些社会新闻对她成长有益,就会给她讲,并带她一起做慈善。我的孩子总体来说是比较积极,性格也是开放的。

  郑莉:史晋,作为80后,你觉得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有什么样的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

  史晋:我妈是控制力比较强的人,什么事都要管。有一次下班,我妈又过问我。我就细细地跟她说,今天吧,有一个外星人来侵略地球了,我需要……她听了傻了,以后就再也没问过我什么。她控制你,是从小养成的一种习惯。当我拿这个事来开玩笑时,她就会想,你可以应付这个事了,已经在调侃了,以后就不管了。

  有一次,我在公司忙到七八点钟,我爸来接我。我和我爸此前关系不大好。但就在那晚,我突然叫他:老史,我问你个事!他一愣,说,你问吧。结果他就把这事情跟我交流,我发现还真学到不少东西。当我叫他老史时,他对我的权威感就消失了,互相交流和沟通就很顺畅了。

  郑莉:那如果你以后有了孩子,你会怎么对他(她)?

  史晋:让他有问题就向我周围不同的朋友请教。父母不要太权威,可以从朋友那里获得更多带孩子技巧。父母也要善于学习,不断进步。

  叶前:让这些父母们去咨询一些更专业的人士来帮助孩子成长,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去网上的相应BBS、QQ群上去交流,打破家族式的养育孩子的方式。

  郑莉:如果未来对孩子的养育都变成伙伴式的,平等化的,彼此独立又相互借鉴,不会相互依赖捆绑,亲子间的心态可能就真的不一样了。

  史晋:孩子就像我们的镜子一样,也是彼此的伙伴,到了一定时候,彼此还得相互分开,有缘相聚,尽量制造一些快乐,不用是权威或者从属的关系,彼此都能分享不同的人生阅历,其实蛮好的。

  生活有两面性,父母也一样

  郑莉:最近,豆瓣网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遭到热议,那些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是“祸害”。有些人控诉父母长期的家庭暴力,不负责任,不供养孩子,干预孩子等,你们遇到过一些此类案例吗?

  叶前:我接过一些此类案例。有个极端案例,一个80后的女孩子,因为父母都忙于做生意,把自己扔在家庭里,情感缺失,如果她做得不对,妈妈会拿竹片打腿,同时她会遭到家族内老人的性骚扰。这个孩子后来在性关系里比较幼稚,有自伤和噩梦。这种创伤个案,需要你以非常稳定的态度去关爱她,同时保持适度的距离。经过咨询,她的精神面貌有所好转,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郑莉:也许这种孩子就是小时候缺爱的孩子,包括豆瓣上的一些孩子。

  叶前:我做过治疗的孩子,很多都是被父母爱得不太适宜。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减少跟孩子关系中不适宜的地方。孩子也要了解,父母很多行为出发点都是爱。但可能会被人生的不顺,原生家庭的原因,种种磨难而扭曲了。有时,父母认为是爱,但由于方式是相反的,孩子没有接收到。所以父母要觉察让爱流动的方式,你给予的是不是人家需要的。这需要双方不断地交流沟通。

  史晋:嗯,但我觉得起哄的这批人跟父母关系不一定不好。我们小时候,父母给我们提供了蜜罐一样的环境,但当长大后,发现现实并非如此,80后面临的社会生活压力很大,导致这批孩子可能把对社会的愤怒不满投射给父母。

  从客体心理学角度,对婴儿来讲,他有两个妈妈,源于两个乳房。当她饿了,妈妈马上哺育她,这就是一个好妈妈。有时妈妈心情不一定很好,会通过乳汁去传递给婴儿。孩子会觉得妈妈不好。长大后,一个孩子会同时面对两个世界,两种父母,如果总是活在对好世界、好父母的幻想当中,或是觉得这个世界太坏,都不太切实际。曾经优越的80后需要认识这个世界严酷的一面。

  叶前:确实,有的年轻人是自己遇到了成长或发展的问题,却把问题都发泄在父母身上了。年轻人应该把自己和父母的界限分开,跳出来看,哪些是父母的问题,哪些是自己的问题。父母毕竟不可能退回去成长。如果孩子和父母始终纠结,自己不成长,就是逃避问题的表现。

  我们需要让孩子从小就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认识父母身上的局限。让她知道这个世界有贫富差别,也有灾难无常,父母身上也会有缺点,给他们一个现实感,孩子成长会有韧性得多。

  郑莉:曾有一则新闻,一个母亲强迫女儿抛弃喜爱的自由职业,转投公务员,导致女儿自杀。很多父母还存在这种抹煞孩子梦想的事情,在咨询中有没有碰到相应的案例?

  叶前:父母用一些方式控制孩子的案例很多,我们称之为连体婴儿。曾有一个北京女硕士,和妈妈住在一起。妈妈有一些婚姻情感问题,全都给女儿说,引发女儿和妈妈共悲喜。女儿目前情绪焦虑,人际关系压力大,没有朋友。我问她,这么多年你为什么这么焦虑?她说,我得让我妈高兴,得给我妈买房……共生关系直接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孩子自我能量太小,走不出依赖,彼此间纠缠着,产生了更多的困惑与冲突。

  史晋:这事不能全怪父母,是自己选择的。你不能全看她的痛苦,你得知道她获益的那一面,她愿意选择的这种生活。成年了,一旦她可以为自己负责了,还是可以选择离开父母。

  郑莉:现在啃老族也不少,你们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史晋:毛毛虫吃叶子,然后变成蚕吐丝,然后变成蝴蝶得飞走。啃老的意思是,这片叶子都黄了,这蝴蝶还没有飞走。这是一种极端纠缠的亲子关系,这个爱一定得断开。啃老族治疗非常有难度,治到一定程度,他可能会退缩回去,他面对社会时需要独立的能量不够,你拖他的力量要特别大。

  采访/郑莉 记录/欣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