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上身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智能 上身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0-21 13:06
Google日历有一项很不错的“短消息提醒”功能,能够把自己安排的日程及时发到指定的手机上。不用再带着每天的计划表,手机会准时响起。这可能是最省心的提醒方式——特别是对于那些规律性的日常活动来说。
比如按时吃药。大概每个人都有过忘记吃药的经历,这种短消息提醒方式也许可以帮上忙。一些医院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技术,从2008 年开始,美国的几家医院就已经提供了这类服务,而我国广东的珠江医院也在2009 年跟进,出院的患者不仅能接收到按时吃药的提醒,还能收到关于自己病症的相关信息。
然而,最近波士顿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却表明,手机短消息的提醒也许会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掉。那些用手机短消息提醒自己该按时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和那些用其他方法提醒自己的女性,都有大概相同比例的遗忘状况,手机短消息的提醒,看起来并非十分可靠。
“智能药瓶”这种简单的发明,只是个不起眼的小玩意罢了。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有无数这样的改进,今天的信息时代正是由无数这样的改进累积而成。我们关于医疗和健康的体验,也正在因为这样的累积而变成完全不一样的过程;而这些改变,还将在未来五年之内,造就一个有望超过5000亿美元规模的巨大市场。
我们已经开始尝试更多的医疗方式,更多的新技术甚至全新的器官和肢体;我们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再只是每年一次体检时才会获知的资料。我们的健康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全面关照,信息化和医疗保健技术的结合,正在把我们带进一个新时代——健康2.0的时代。
推倒高墙
“精彩同行”论坛,华语互联网海洋中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小小论坛,到现在已经有六年历史了。这个论坛的大部分用户都相当开朗随和,粗看上去和其他论坛并无二致。如果只凭论坛帖子里得来的印象,恐怕没有人会意识到,他们大都早已身患绝症。
这是一个肌病患者建立和维护的论坛,其中又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居多。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攻克这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肌肉会逐渐丧失力量,慢慢瘫痪,乃至过早辞世, 无法逆转, 无法治愈, 几乎是全然的绝望。
在这个论坛出现之前,大部分患者的确深陷于这种境地之中。但是现在,情况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互联网将这样患有同样疾病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网聚人的力量,同时推倒了他们之间那堵阻隔已久的高墙。这种自发组织的沟通方式已经变成了越来越多患者获得信息的渠道,而医生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帮助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治疗经验和技艺,让更多的生命能够经由广泛而迅速的信息传递,得到拯救。
2007 年,微软公司推出了个人健康产品“健康阀门”(Microsoft Health Vault)。这个网站提供了一个平台,患者能够上传自己的个人资料、病历、检查结果、过敏史和其他对诊疗有帮助的信息,并且可以随时导入导出和更新。Google在稍后不久推出了名为GoogleHealth的产品,与“健康阀门”的设置有些相似,一次保存,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调用。和“精彩同行“这类患者自发建立的论坛不同,Google和微软建立的健康平台同时也为医生和医疗器械生产商提供了沟通的环境,患者可以在网站平台上问诊,而医生也能够根据病历做出初步判断。
今年二月,我国卫生部印发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这份规范列明了对电子病历的内容、管理和隐私等方面的要求,标志着我国信息化技术和医疗行业的进一步结合。随着电子病历和相关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诊疗流程将会加快,在不同医院求诊时将不再需要重复同样的检测项目,远在其他地区的会诊医生也能够更快地了解病患状况,为他们争取到更多时间。
电子“神经网”
虽然互联网减弱了地域的限制,但是电子病历这样的方式依然只是传统医疗方式的改进,而非彻底的变革。防患于未然才是对医疗保健行业的最高要求,真正的变革应该是时时监控人们的身体状况,当出现一点异状时,就能做出及时反应。对那些慢性病患者来说,持续监控的意义更为明显: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支出占了卫生医疗支出的大部分,而且对于慢性病来说,预防往往比治疗更有意义——最近二十年来人类和癌症斗争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2009年,美国燕牌医药公司推出两款手持式血氧仪。和同类产品相比,这两款血氧仪的最大优势是提供了通用格式的数据输出:它们的检测结果可以用USB或者蓝牙方式连接到电脑,并且通过互联网直接传递到医生的计算机上。病人可以自己在家检测血氧含量,而熟知情况的医生则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及时给予指导。这类可以让医生随时了解病患、特别是慢性病患身体状况的设备正在慢慢占据药店的柜台,人们将改变过去以医生和医疗机构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转而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主要的检测场所。
在传感器、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络的协力下,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工具,可以随时跟踪和记录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一个放在跑鞋里的小装置和一个iPhone上的软件,Nike+能够记录人们跑步的速度、距离和步数,并且还会将这些数据传送到Nike网站上,以便专业健身教练帮助运动者拟定合适的健身计划;剑桥咨询公司下属一家企业开发出了新型的药物吸入器,当病患每次吸入药品的时候,都会自动发信号给中央服务器,同时更新病人的用药状况;阿森纳球队最近更是在球员的运动服里放置了一个小GPS装置,用来跟踪每位球员的跑动,不仅记录球员的运动距离、速度和强度,还能帮助判断球员的疲劳度,以此来避免因疲劳导致的伤病——球员在跑动中因为体力下降或身体不适,脚底接触草皮的总时间会不自觉增加。场边的教练可以从联网的笔记本上随时得知每一位球员的疲劳程度,以做出恰当的决定,尽可能避免球员受伤。
有些企业正在进行更复杂的一点的计划,例如尝试跟进被监控者的更多的生理数据。英特尔公司已经开发出了一个原型产品,使用一个随身佩戴的小设备持续观测用户的运动状况和心肺等重要器官的指标。这种小设备还可以记录摄入饮食的相关数据,感知和推理用户的具体活动情况,再经由电脑分析给出饮食和运动的相关建议,让用户能够进行更好的个人健康管理。微软公司也有类似的、被称为“躯感网”的研究计划,同样是借由震动、声音、温度等传感器跟踪观测使用者的生理数据并存储起来以备随时调用。和英特尔不同的是,微软已经未雨绸缪地在“健康阀门”网站上留出了接口,“驱感网”可以直接利用无线网络向“健康阀门”上传数据。
几年之内,我们就会在市场上看到这类产品。可以想象,当这些技术逐渐成熟而商业化之时,我们就能够拥有全天候的健康顾问——虽然它更可能是一部计算机。目前制造这样的产品并不会有太大的技术障碍,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愈加重视,它们将会成为常见的工具,甚至可能被整合到诸如手机这样的电子设备之中,价格低廉而随手可得。
智能替代者
在四年前的一次车祸中, 英国小伙子埃文. 雷诺兹失去了他左肘以下的肢体。后来他安装了一条新胳膊,能够根据他的意图握紧或者放松,能够方便地拿起钥匙、系好鞋带,可以完那些正常人能够做到的事情。虽然埃文已经不能再实现他成为一名橄榄球运动员的梦想,但是横亘在他和正常人之间的鸿沟,已经被这条由硅片、电池、金属和塑料构成的假肢抚平。
这条叫做i-Limb的假肢,在2008年获得了英国皇家工程院的Macobert金奖,这是颁给最具创新性的工程成果的奖项。通过放置在不同位置的电极接收臂部残存肌肉的微弱电信号,i-Limb能够利用内置的芯片和算法判断出使用者的意图,然后执行相应的动作。像i-Limb这样的假肢和工具正在帮助更多的人重新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已经有数十万人植入了人工耳蜗而重新获得了听力,一些盲人正在使用最近发明的、以舌头对电流的感应来模拟视觉的工具“BrainPort”,这种被昵称做“棒棒糖”的小工具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距离感,并且能够大概地判断出面前的物体。如今的假肢已经迈过了仅仅追求外形与原生肢体相似的阶段,更看重的是功能是否能够与原生肢体相近。让腿部截肢的残障者能够轻松走上楼梯的PowerKnee、以及使用脑电波控制的仿生假肢、轮椅甚至是独立的机械手等等纷纷出现,而它们背后的技术,都是只有在今天才能实现的梦想,它们能够让残障人士如同正常人一样不为身体所限地生活。
现在甚至还有打印器官技术。把活细胞精确摆放,提供足够的营养,它们将会活下来,并且连接在一起。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打印机,人们现在已经能够将细胞细致地叠放在一起制造出血管这样简单的组织,并且有望在未来二十年之内,在培养液里打印出心脏和肾脏这样的器官。这些器官所需的材料只是病患自身的干细胞,因此在移植之后将完全不会产生排异反应。
早在1997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研究者就在老鼠背上培育出一只人耳朵,成了当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当时所使用的技术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已经能够制造出尺寸形状都相当精确的手指骨、下颌骨和其他小件骨骼,并且能够在人体内工作良好。然而,器官这样的柔软组织并没有支撑的结构,很难保持活细胞在从打印机喷头喷出来之后落在精确的位置。研究者们通过柔软而富含营养的凝胶解决了支架的问题,日本的研究者已经能够打印出血管,美国一家新创公司正在使用同样的方法制造皮肤。虽然在打印更复杂的组织时,还存在着一些技术障碍,但是它们终将被解决。
虽然这些技术还称阿不上相当完善,而且价格也往往令人难以承受,但是它们都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也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迟早有一天,我们的身体会被照顾得更好,疾病和事故带来的损害将会少得多。我们甚至可能会被机器和人造的器官增强能力,健康的身体将会和健全的思维存在同样长的时间。也许到了那时,那个一直纠缠了我们数千年的哲学问题又将再一次卷土重来,要我们重新思考:“人”是什么?该如何定义“人”?
……
比如按时吃药。大概每个人都有过忘记吃药的经历,这种短消息提醒方式也许可以帮上忙。一些医院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技术,从2008 年开始,美国的几家医院就已经提供了这类服务,而我国广东的珠江医院也在2009 年跟进,出院的患者不仅能接收到按时吃药的提醒,还能收到关于自己病症的相关信息。
然而,最近波士顿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却表明,手机短消息的提醒也许会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掉。那些用手机短消息提醒自己该按时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和那些用其他方法提醒自己的女性,都有大概相同比例的遗忘状况,手机短消息的提醒,看起来并非十分可靠。
“智能药瓶”这种简单的发明,只是个不起眼的小玩意罢了。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有无数这样的改进,今天的信息时代正是由无数这样的改进累积而成。我们关于医疗和健康的体验,也正在因为这样的累积而变成完全不一样的过程;而这些改变,还将在未来五年之内,造就一个有望超过5000亿美元规模的巨大市场。
我们已经开始尝试更多的医疗方式,更多的新技术甚至全新的器官和肢体;我们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再只是每年一次体检时才会获知的资料。我们的健康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全面关照,信息化和医疗保健技术的结合,正在把我们带进一个新时代——健康2.0的时代。
推倒高墙
“精彩同行”论坛,华语互联网海洋中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小小论坛,到现在已经有六年历史了。这个论坛的大部分用户都相当开朗随和,粗看上去和其他论坛并无二致。如果只凭论坛帖子里得来的印象,恐怕没有人会意识到,他们大都早已身患绝症。
这是一个肌病患者建立和维护的论坛,其中又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居多。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攻克这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肌肉会逐渐丧失力量,慢慢瘫痪,乃至过早辞世, 无法逆转, 无法治愈, 几乎是全然的绝望。
在这个论坛出现之前,大部分患者的确深陷于这种境地之中。但是现在,情况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互联网将这样患有同样疾病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网聚人的力量,同时推倒了他们之间那堵阻隔已久的高墙。这种自发组织的沟通方式已经变成了越来越多患者获得信息的渠道,而医生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帮助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治疗经验和技艺,让更多的生命能够经由广泛而迅速的信息传递,得到拯救。
2007 年,微软公司推出了个人健康产品“健康阀门”(Microsoft Health Vault)。这个网站提供了一个平台,患者能够上传自己的个人资料、病历、检查结果、过敏史和其他对诊疗有帮助的信息,并且可以随时导入导出和更新。Google在稍后不久推出了名为GoogleHealth的产品,与“健康阀门”的设置有些相似,一次保存,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调用。和“精彩同行“这类患者自发建立的论坛不同,Google和微软建立的健康平台同时也为医生和医疗器械生产商提供了沟通的环境,患者可以在网站平台上问诊,而医生也能够根据病历做出初步判断。
今年二月,我国卫生部印发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这份规范列明了对电子病历的内容、管理和隐私等方面的要求,标志着我国信息化技术和医疗行业的进一步结合。随着电子病历和相关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诊疗流程将会加快,在不同医院求诊时将不再需要重复同样的检测项目,远在其他地区的会诊医生也能够更快地了解病患状况,为他们争取到更多时间。
电子“神经网”
虽然互联网减弱了地域的限制,但是电子病历这样的方式依然只是传统医疗方式的改进,而非彻底的变革。防患于未然才是对医疗保健行业的最高要求,真正的变革应该是时时监控人们的身体状况,当出现一点异状时,就能做出及时反应。对那些慢性病患者来说,持续监控的意义更为明显: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支出占了卫生医疗支出的大部分,而且对于慢性病来说,预防往往比治疗更有意义——最近二十年来人类和癌症斗争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2009年,美国燕牌医药公司推出两款手持式血氧仪。和同类产品相比,这两款血氧仪的最大优势是提供了通用格式的数据输出:它们的检测结果可以用USB或者蓝牙方式连接到电脑,并且通过互联网直接传递到医生的计算机上。病人可以自己在家检测血氧含量,而熟知情况的医生则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及时给予指导。这类可以让医生随时了解病患、特别是慢性病患身体状况的设备正在慢慢占据药店的柜台,人们将改变过去以医生和医疗机构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转而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主要的检测场所。
在传感器、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络的协力下,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工具,可以随时跟踪和记录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一个放在跑鞋里的小装置和一个iPhone上的软件,Nike+能够记录人们跑步的速度、距离和步数,并且还会将这些数据传送到Nike网站上,以便专业健身教练帮助运动者拟定合适的健身计划;剑桥咨询公司下属一家企业开发出了新型的药物吸入器,当病患每次吸入药品的时候,都会自动发信号给中央服务器,同时更新病人的用药状况;阿森纳球队最近更是在球员的运动服里放置了一个小GPS装置,用来跟踪每位球员的跑动,不仅记录球员的运动距离、速度和强度,还能帮助判断球员的疲劳度,以此来避免因疲劳导致的伤病——球员在跑动中因为体力下降或身体不适,脚底接触草皮的总时间会不自觉增加。场边的教练可以从联网的笔记本上随时得知每一位球员的疲劳程度,以做出恰当的决定,尽可能避免球员受伤。
有些企业正在进行更复杂的一点的计划,例如尝试跟进被监控者的更多的生理数据。英特尔公司已经开发出了一个原型产品,使用一个随身佩戴的小设备持续观测用户的运动状况和心肺等重要器官的指标。这种小设备还可以记录摄入饮食的相关数据,感知和推理用户的具体活动情况,再经由电脑分析给出饮食和运动的相关建议,让用户能够进行更好的个人健康管理。微软公司也有类似的、被称为“躯感网”的研究计划,同样是借由震动、声音、温度等传感器跟踪观测使用者的生理数据并存储起来以备随时调用。和英特尔不同的是,微软已经未雨绸缪地在“健康阀门”网站上留出了接口,“驱感网”可以直接利用无线网络向“健康阀门”上传数据。
几年之内,我们就会在市场上看到这类产品。可以想象,当这些技术逐渐成熟而商业化之时,我们就能够拥有全天候的健康顾问——虽然它更可能是一部计算机。目前制造这样的产品并不会有太大的技术障碍,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愈加重视,它们将会成为常见的工具,甚至可能被整合到诸如手机这样的电子设备之中,价格低廉而随手可得。
智能替代者
在四年前的一次车祸中, 英国小伙子埃文. 雷诺兹失去了他左肘以下的肢体。后来他安装了一条新胳膊,能够根据他的意图握紧或者放松,能够方便地拿起钥匙、系好鞋带,可以完那些正常人能够做到的事情。虽然埃文已经不能再实现他成为一名橄榄球运动员的梦想,但是横亘在他和正常人之间的鸿沟,已经被这条由硅片、电池、金属和塑料构成的假肢抚平。
这条叫做i-Limb的假肢,在2008年获得了英国皇家工程院的Macobert金奖,这是颁给最具创新性的工程成果的奖项。通过放置在不同位置的电极接收臂部残存肌肉的微弱电信号,i-Limb能够利用内置的芯片和算法判断出使用者的意图,然后执行相应的动作。像i-Limb这样的假肢和工具正在帮助更多的人重新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已经有数十万人植入了人工耳蜗而重新获得了听力,一些盲人正在使用最近发明的、以舌头对电流的感应来模拟视觉的工具“BrainPort”,这种被昵称做“棒棒糖”的小工具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距离感,并且能够大概地判断出面前的物体。如今的假肢已经迈过了仅仅追求外形与原生肢体相似的阶段,更看重的是功能是否能够与原生肢体相近。让腿部截肢的残障者能够轻松走上楼梯的PowerKnee、以及使用脑电波控制的仿生假肢、轮椅甚至是独立的机械手等等纷纷出现,而它们背后的技术,都是只有在今天才能实现的梦想,它们能够让残障人士如同正常人一样不为身体所限地生活。
现在甚至还有打印器官技术。把活细胞精确摆放,提供足够的营养,它们将会活下来,并且连接在一起。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打印机,人们现在已经能够将细胞细致地叠放在一起制造出血管这样简单的组织,并且有望在未来二十年之内,在培养液里打印出心脏和肾脏这样的器官。这些器官所需的材料只是病患自身的干细胞,因此在移植之后将完全不会产生排异反应。
早在1997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研究者就在老鼠背上培育出一只人耳朵,成了当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当时所使用的技术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已经能够制造出尺寸形状都相当精确的手指骨、下颌骨和其他小件骨骼,并且能够在人体内工作良好。然而,器官这样的柔软组织并没有支撑的结构,很难保持活细胞在从打印机喷头喷出来之后落在精确的位置。研究者们通过柔软而富含营养的凝胶解决了支架的问题,日本的研究者已经能够打印出血管,美国一家新创公司正在使用同样的方法制造皮肤。虽然在打印更复杂的组织时,还存在着一些技术障碍,但是它们终将被解决。
虽然这些技术还称阿不上相当完善,而且价格也往往令人难以承受,但是它们都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也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迟早有一天,我们的身体会被照顾得更好,疾病和事故带来的损害将会少得多。我们甚至可能会被机器和人造的器官增强能力,健康的身体将会和健全的思维存在同样长的时间。也许到了那时,那个一直纠缠了我们数千年的哲学问题又将再一次卷土重来,要我们重新思考:“人”是什么?该如何定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