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中走入现实的刑侦技术

  美剧中有很多高颜值的“刑侦大神”,他们缜密的思维、高智商的推理、敏锐的洞察力、庞大的数据信息分析力……常常令我们在观剧时快要惊掉了下巴。他们破案的刑侦技术,也是非常牛气。其实,这些曾经只出现于影视作品的刑侦“神技”,如今正渐渐走入现实。

  VR: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犯罪现场

  美剧《犯罪心理》中,主角亚伦·胡奇(Aarom Hotchner)在侦破系列连环凶杀案时,经常会带着团队分头赶往犯罪现场、当事人、证人等处寻找线索,再将各种线索汇集整理分析罪案,对作案者进行侧写,通过虚拟作案者的思维模式对案件进行重现,捉拿嫌疑犯归案。

  犯罪现场的物理呈现,是刑事法庭庭审的重要环节。它是运用科学手法分析考察犯罪现场的环境、物证位置及犯罪行为间的关系,利用可得的检验鉴定结果,以抽象或现场模拟法来推理现场事实,重建犯罪现场的犯罪内容与过程,进一步认知犯罪案件情节助力案件侦破。

  时代在进步,刑侦技术也在高科技化。如今,我们在开展调查工作及破解案件的过程中,VR虚拟现实技术的“具象化说明”似乎也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帮助警方对犯罪现场进行还原,于虚拟中对重建的犯罪现场实施侦查。刑侦专家认为将截取到的犯罪现场所有相关信息汇集创建成3D模型,通过头戴跟踪式显示器,能在3D版重建的犯罪现场进行侦查,进而促进开展调查工作。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欧盟委员会已发放资金给斯坦福郡大学的某一研究团队,用于研发构建以VR虚拟现实技术重建犯罪现场的软件,用于辅助审判,有利于陪审团理解案情。若此软件研发成功,陪审团的成员将会头戴跟踪式显示器,在律师的引导下回顾犯罪现场,遵循指引检查虚拟物证,从自身的验证中做出判断,确保最后的决断更合理。

  知识链接:VR虚拟现实技术

  VR虚拟现实技术是仿真技术中能够模拟环境、提供实时动态的3D视觉效果,能带给用户逼真效果的技术集合。它含有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为用户提供复杂精确的虚拟环境图像;含有广角(宽视野)立体显示技术,通过为用户左右眼提供单、偶数帧图像产生双目立体视觉;含有跟踪用户头部、眼睛、手脚的追踪技术及触觉、力度的反馈接收装置,能使用户在运动中观察环境并融入其中获得更真实的感受。

  DNA大数据:分分钟锁定疑犯

  美剧《犯罪现场调查》(CSI)中,我们常会看到探员双手翻飞敲打着键盘,随后电脑屏幕上一层又一层的信息悄然铺开并自行筛选,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咦?他们是如何在庞大的人口信息中,搜寻到特定嫌疑人的呢?其实,这层层信息搜索的背后,隐匿着大数据这只“神手”,此项技术也将在未来刑侦技术中占据大半壁江山,其巨大价值不可估量。

  大数据的出现并不突然,用户在互联网、物联网上浏览信息、进行消费、娱乐购物等都会留下痕迹,产生了海量数据,而大数据就是利用完美精确的计算技术来收集存储这些数据并进行分析计算,再利用数据之间的关联来匹配某些特定的行为结果。

  美剧中刑侦科技最能大显身手的,往往就是大数据的应用。现实中,美国很早就启动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非常重视DNA在侦破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各种数据库进行跟进,其该数据领域的数据存储量增长迅速,在其专属领域中已成为大数据科学。

  DNA大数据重在分析人类基因,通过运用基因测序技术获取个人DNA信息,再录入全国联网的统一数据库中,利用大数据平台将其分析存储记录,构建人口DNA库。当足够多的DNA信息汇集整理到各库中时,DNA大数据应运而生。针对侦破拐卖、空难、碎尸等案件,DNA数据库是探员们关注的焦点。

  未来刑侦领域,则可利用现场提取的生物检材,直接利用DNA大数据来搜索和排查犯罪嫌疑人,能高效的提升办案质量,节省时间。

  知识链接:中国DNA数据

  采集情况

  DNA的遗传特性具有生物学唯一性,是识别身份的可靠方法。我国自1987年首次将DNA监测技术用于破案后,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已建成“全国公安机关DNA数据库”和“打拐”DNA数据库。DNA信息采集关涉个人隐私及伦理等社会问题,也没有户口、身份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建立DNA数据库做出相关规定,将DNA数据纳入户口资料管理应用时机尚不成熟。我国采集或比对DNA的条件严格,一般说来,公安机关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才能采集或比对DNA:(1)犯罪现场发现的血迹、毛发等样本;(2)有其他旁证证明的犯罪嫌疑人;(3)在押犯人。

  “读心术”:通灵神探现世

  每每看科幻美剧《通灵神探》中,法医神探约翰利用通灵术,读取过去预知未来协助FBI探员破案,就会想如果现实中也有这种通灵术就好了,这不就像是游戏开了外挂吗,破案也会有如神助啊。

  我们知道,认为人有灵魂且可脱离肉体而存在的想法是迷信。然而大家对“通灵术”是否存在仍有争议,通灵人士则是其中的关键。刑侦技术中的“通灵人士”,靠的则是观察嫌疑人的微表情、微动作以探知其内心的想法及其心理变化,利用语言刺激来获取发现犯罪证据的关键信息,从而破获案件。他们的此项神技,称为“读心术”似乎更贴切。

  目前,“读心术”在刑侦中多体现为司法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即对犯罪嫌疑人察言观色,给嫌疑人心理暗示,根据下意识的反应来探测其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目前侦查中使用的测谎仪,又叫多道心理生物记录仪,即能检测嫌疑人有无与案件相关的犯罪心理痕迹。

  侦查人员利用测谎技术,可快速排除无辜的嫌疑人,筛选出重点怀疑对象,较理想的情况下甚至能直接认定犯罪分子,提高破案效率。但测谎技术的使用需注意:一是自愿测试,除非是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二是测试人员必须专业公正;三是测谎结果只是辅助参考,并不能作为定案的标准证据使用。

  早在三年前,荷兰的某个团队就提出过设想,要利用高分辨率磁核共振成像、计算建模,将大脑的小规模感知活动进行记录,并通过记录数据来对应依据大脑想象活动规则而构建的图像信息,将大脑活动信息直接进行编译,将大脑的想象变为可视化信息。

  如此一来,在未来的侦查活动中,警察一边讯问一边监测嫌疑人大脑活动,或一边询问一边检查受害人的大脑记忆,就能获取侦破案件的相关证据。想想这样的技术,似乎比“读心术”更精准厉害呢。

  机器人:

  破案最佳拍档

  科幻美剧《机器之心》讲的是在几十年后的未来时代,洛杉矶警署的探员们都与人形机器人搭档,这些人形机器人搭档拥有高智能,与警署探员共同调查案件。其实这样的办案情景,早已悄悄走入现实。

  神探李昌钰曾说:“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物证连结系统将是21世纪破案的新方法”。人工智能说的就是智能计算机。目前,智能计算机的发展,除了具有听说读写看等功能,还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分析能力,所以人工智能的前景广阔。对于机器人而言,它们不惧怕复杂危险的环境,具有传感和远程通信功能,在侦查破案中更加有利。

  如今,用机器人来勘察犯罪现场似乎正在成为可能。英国杜伦大学的法医学教授及研究员Mehzeb Chowdhury博士提出利用机器人MABMAT,装载可以拍摄360度视频的相机,对犯罪现场的每一个突出细节都进行完整还原,将真正的现实勘察提供给陪审团成员参考。

  知识链接:MABMAT

  机器人

  MABMAT机器人组成方式简单,仅仅需要两个低成本单片机,一块Arduino主板及一台树莓派电脑,其运行所需的开源软件基本免费,在其顶部集成一个能够360度拍摄的相机,使用方法简单容易操作。

  据估测,整个系统成本不足400美元(约合人民币2672元),且可借助任何VR虚拟现实技术的头戴式跟踪显示器运行。MABMAT机器人在英美部分地区已进入测试环节,未来有望获得更好的发展应用。

  未来,伴随着刑侦科技的突发猛进,将有更多科幻警匪剧中的“神技”运用于现实中来,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撰文/邱翠园(中国政法大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