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冷门水果君驾到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金秋,冷门水果,酸角,余甘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0-21 11:52
金秋,这可是水果君们,齐齐卖萌的好时节。除了一些热门的时令鲜果们,还有一些冷门的水果,也各自拥有一批“铁杆粉丝”哟!
酸角,“果实”界的高钙君
有一年夏天,我到云南出差,考察当地的野生植物。当时住在山下一户农家,印象中农户家门口长着一株苍天大树,枝繁叶茂,体型强壮,发达的根系把地面都撬开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彪悍。虽说这样的大树在南方屡见不鲜,但我初次走到树下时仍有些震撼,出于职业毛病,我自然要探究这是何方神树了。
一番查证后,我终于知道这树叫酸角,也知晓了它的家族背景。酸角又名酸豆、酸梅、罗望子,这都是俗名,它的学名是Tamarindus indica,由两个拉丁词汇构成,就和中国人的“姓”“名”一样,植物学名第一个词为姓,第二个词为名。一旦读懂酸角的拉丁学名,我就知道它是豆家族的酸角属成员。因为学名是获取物种信息的金钥匙,用它再去搜索专业资料,你能寻获更多知识,譬如“姓”酸角的子孙如今只剩一位了,在漫长的演化中已成孤家寡人,它的兄弟姐妹早被自然选择淘汰了。我能知晓酸角的家族背景,其实全归功于它的学名。
酸角,声名赫赫
酸角是热带地区有名的果树,在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都声名赫赫,它因果实肉质干韧、酸甜可口、芬芳怡人,颇受产地百姓喜爱。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把它带到墨西哥后,它就成了当地的主要食材之一。
虽然,国人对酸角的利用可谓登峰造极、花样百出,食用历史也悠久,但酸角的老家并不在中国,而在盛产黑色素和沙漠的非洲大陆。我们常听说酸角原产于印度?呵呵,那只是因为印度生产了全球大部分的酸角,进口到我国时被商家宣传成“印度原创”而已。酸角是土生土产的非洲种,从西到东均有分布,甚至远至阿拉伯半岛,还能见它坚强生长在面朝大海的山坡上。
如今,整个热带地区都少不了酸角的踪影—你很难忽略它的存在,它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十分强,在温度高、日照长、气候干燥、干湿季分明的生存条件下,树姿仍相当魁梧,且寿命很长,活个几世纪不成问题,上千年也能轻易做到(前提是,我们人类不搞破坏)。
目前,市面上的酸角据口味可分成酸酸角和甜酸角两款,二者均富含有机酸、糖类、维生素、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矿物质等。值得一提的是,酸角的钙含量高达123.00~214.00mg/100g,这在“果食”界算是异类了。总之,酸角老少皆宜,至于吃酸酸角还是甜酸角较好,就看你是爱酸还爱甜了。
余甘子,君之蜜糖吾之砒霜
我是华南地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因而对余甘子有特殊又温暖的好感。这种好感一源于自小便对它古怪味道的适应,二缘于远离故乡后,它已逐渐升华为我心目中乡情的象征物之一。
余甘子,乃叶下珠科、叶下珠属成员。果实为小圆球状,熟时呈黄绿色。在广东,余甘子亦称“油甘子”,它的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作为一款特定区域的乡土水果,“余甘子”一名更能传达它带给人舌尖上的奇妙体验:初食味酸涩,良久乃甘,余味沁心。品新鲜余甘子需强大的耐心和毅力。
许多没有生吃过余甘子的人,首次吃都会露出一副痛苦的表情,仿佛吃了一个没熟的柿子。可是你忍住这股涩味多嚼几下,慢慢地、慢慢地,就有一股清爽的甘甜回荡于喉舌间了。这时若喝凉白开,还会觉得水变甜了,这就是食用余甘子的妙处。一旦适应它古怪的味道后,人们就容易对它产生好感。
也许多嚼几颗,你也会爱上这款冷门的乡土水果哦。可惜笔者至今还未能在北方的朋友圈中成功推广这款“土特产”。大多数人能接受的还是用糖、盐、姜腌渍过的余甘子。相比之下,我却最爱生吃成熟、新鲜的余甘子。
吃余甘子是吃它外围的一层肉质的、浅绿色的果皮,水分不多却富含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果皮表面有三道明显和三道微弱的凹陷的棱。把这层果皮吃掉后,就露出里边一个小球状的核,许多人以为这坚硬的核是它的种子,其实从植物学角度看,这并非种子而是“半个果实”。
其实,构建此核的硬壳仍是果皮的一部分,植物学家称其作“内果皮”,我们食用的果肉则是“外果皮”。再留心这层骨质内果皮,会发现它表面也有六道明显凸起的棱。这些棱是余甘子花中三枚雌蕊相互结合,长成一体后留下的痕迹。只要对着六道棱汇聚的顶部小心敲打,核会沿着棱线裂开,露出里边发红的若干粒种子,小小的余甘子也造型有趣呢。
余甘子的产地
在中国,余甘子产自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
这种植物一般离散分布,株高1~3米,但在四川省金阳县金沙江河谷地带,海拔600~1000米的向阳干旱山坡地,却保存着大片余甘子天然林,林高可达8~10米。余甘子喜阳、耐干热,萌芽力强,根系发达,能生长于瘠薄的环境,可保持水土,适宜做这荒山荒地酸性土造林的先锋树种。此外,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也有余甘子的足迹,南美亦见其栽培。
这款口感古怪的水果,虽仅在国内南方几省流行,但在它的盛产区印度却颇受追捧。它用于定种命名的模式标本即采自印度东部,而印度西部是全球余甘子的主产地之一。当地人爱用盐、油、香料腌制余甘子。印度北部,余甘子蜜饯则是当地传统的饭后甜点。有印度人常把余甘子浸泡于盐水和红辣椒粉中,以使其酸涩味变得可口。印度教徒很崇拜余甘子树,认为有位神灵就住在这树上……
蛋黄果,长在树上的“鸡蛋”
“你想不想试试树上长出来的鸡蛋?”
我第一次到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出差时,同行的朋友就神秘兮兮地要领我去品尝一种长在树上的“鸡蛋”。
“确切的说,是去吃蛋黄,真的是‘蛋黄’哦!”
“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吗,植物身上能长出鸡的卵?敢不敢打赌你没开玩笑?”
“好,就赌今天的晚餐谁请客!”
于是他领我到果树区,那儿种着各式各样充满热带风情的果树。我们走到几株高约5米的小乔木前,这位朋友笑嘻嘻地指着这些枝繁叶茂的果木说:
“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只见这些树枝干粗壮、叶色浓绿,叶丛之中挂着一个个倒卵形、光滑鲜亮的小果实,颜色从绿到黄变化着,好似迷你版南瓜。朋友稍稍捏了捏较矮处的橙黄色果子,摘下一个发软熟透的果子,用随身带的小折刀划了一条缝,轻轻掰开,露出了里边黄色酷似熟蛋黄的果肉……
“还真像蛋黄啊!”
“不只是像,你尝尝,别吃皮。”
朋友把一半果实递过来,我满心好奇地闻了闻,一股淡淡的甜香,撕掉薄薄的果皮,再兴致勃勃地咬一口。
“天哪,这肉质,这味道,竟跟蛋黄一样啊!太神奇了!”
“我没说笑吧,这种植物叫蛋黄果,因为它颜色、质地、味道都极像煮熟的蛋黄,真是名副其实啊!”我边不顾形象地吃边点头。
蛋黄果小传
蛋黄果,属山榄科桃榄属的多年生常绿乔木,通体能分泌白色乳液,喜温暖多湿的气候。它原产于墨西哥南部和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在巴西、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地均有栽培。
我国自20世纪30年代引入,50年代广州始有种植。现在,广东、广西、云南南部、海南和中国台湾等地有少量栽培。不同品种的蛋黄果,其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它因富含淀粉,口感面面的、微甜,熟透的果肉还有粉末的质感,不似其他水果般水分饱满,就像吃某种散发蛋黄味的绿豆糕,十分特别。据说好的蛋黄果品种,能拥有慕斯蛋糕般的柔软质地,能让人联想到美味的鸡蛋羹……
在适宜的环境下,蛋黄果的树高可达10米,完全熟透的果实会变软,从树上脱落。聪明又馋嘴的鸟儿和昆虫从不挑绿色、硬实的,甚至衰老的蛋黄果吃,它们知道这类果肉有涩味,就像未成熟的柿子。虽然蛋黄果在我国并不流行,但产地的百姓除了生食,还将其制成果酱、果酒、水果煎饼和面粉等,有时还和牛奶制成冰激凌,想必这款冰激凌吃起来也有蛋黄味吧……
哇,看完这些“异”类水果君,你是不是也想赶紧到市场上寻觅一下,找到它们买来尝一尝鲜呢!
撰文/陈莹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