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养殖关键节点规模养殖场必备五大机制
-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4-27 16:40
规模化养殖场是当前行业中的中坚力量,既是各地水产行业的引领者,又是各投入品企业的重点客户,不仅如此,由于规模养殖场具备较高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还是其所处地区行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
规模养殖场集合了众多生产要素,怎样才能实现良性运转?其核心是建立更高效的生产方式,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手段,以获得超额利润。由此可见,过程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它种苗、动保、饲料、管理技术等等,是获得更高效过程的手段和工具。然而,在现实中,有不少规模养殖场,或者是处于雏形的规模养殖场,却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亏损甚至破产,经观察分析,在规模养殖场经营中,以下五点是必须关注的重要因素。
一、对行情准确判断
判断行情是所有养殖从业者都必备的本领,和一般散户相比,规模养殖场的成本投入量比较大,更需要对行情进行准确预测。通常来说,对行情的预测可以来自企业、流通商、种苗场等,在这方面,规模养殖场接触的信息源更多,便于综合分析进行判断。
在保持行业沟通充分的同时,经营者还需从更宏观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以记者曾经接触过的江门某规模经营者为例,采取了和一般散户截然不同的做法,例如某年某个品种价格好,他就会适当缩减养殖规模,或者改为养其它品种,假设第二年行情继续保持,他会采取更大幅度的缩减规模措施,与之相应,如果某个品种价格低迷持续两年时间,他就会考虑适当增加规模,但注意搜集各方面信息来源,一旦价格涨幅过高,就又会采取收缩的策略。
当然,想完全准确判断行情并非易事,善于把握形势的人往往能“料敌先机”,在2008年春节前夕的罕见寒潮中,华南大量罗非鱼被冻死,当年鱼苗和商品鱼升到罕见高价,少部分人大赚一笔,在这样形势下,大多数种苗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摩拳擦掌加大投入,但是,粤西某大型罗非鱼苗企负责人却在2009年年中,当年头批新鱼开始上市前一个月,鱼价最高的时候大量出售亲本,获得丰厚利润,就在不久之后,随着新一批商品鱼出塘,价格应声而跌,再加上出口不畅,鱼价持续跌到年底,导致2010年业界普遍对罗非鱼丧失信心,鱼苗严重滞销,该苗企却早已收缩资源,安然“过冬”。
二、优化投入产品组合
规模化养殖场需要大量的养殖用品,从市场的海量产品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成为每个经营者必做的功课。以饲料为例,绝对大多数经营者都不会只用一个厂家,而是在口碑较好的品牌中,选择几个同时使用。一方面是起到评估对比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不同厂家给予的支持政策不同,便于自身成本资源的调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散户群体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规模化操作中会被放大,例如在一口鱼塘中,饲料系数下降或升高0.1不会造成大影响,但如果是数百亩、上千亩的鱼塘,仅为0.1的饲料系数起伏,就会造成营收的巨大变化。另外在选择产品时,未必是越高档越好,养殖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必须结合自身的环境条件、硬件设施、管理水平、资金状况和整个生产模式来进行选择,做到性价比最优。
三、健全的人员团队
人是生产的核心要素,规模化养
殖必须是分工合作的结果,而这也是对经营者困扰最大的一个因素。养殖行业难招工,已是多年困扰业界的难题,在社会整体用人成本不断上升的同时,水产养殖的整体盈利水平却没有相应的提升,养殖场开不出高工资请人,低工资又招不来人,最后只能是找到“老弱病残”,既不具备相应的学识水平,也没有充沛的精力从事水产繁重的工作。
很多经营者在规模做大了之后,考虑到人际关系和信任度的因素,会聘请不少亲属工作,这样虽然能够部分解决可信度的问题,但是也容易带来负面因素,首先,这部分员工的加盟,并非由于能力胜任而是人际关系,他们的技术水平常常不足,难以给养殖场带来效益;其次,因为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等原因,这种员工如果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损失,处理反而变得棘手,还有可能影响老板在员工群体中的公信力,甚至会使其他员工因上升空间减少而萌生去意。除此外,规模养殖场中的核心员工,如场长、队长、技术专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自己创业的想法,在这种员工离职之后,怎样填补空缺,同时保证生产受到最低程度的影响,考验着每个老板的心胸和智慧。
四、利益分享与责任
雇请员工的责任心问题,所有规模化经营者都经历过这样的困扰。规模化要求精细,精细则来源于责任心,投料是用投料机还是一整袋饲料倒进水里,半夜有没有巡塘,平时有没有做好预防措施,发现问题有没有及时处理,特别是养高价值品种,一时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经过实践证明,效益分享比较有效的机制,曾经有茂名某大型对虾养殖公司,拥有近2000亩的土塘,经营者把虾塘划分不同片区,成立数个工作队进行管理,事先约定扣除成本之外,每个工作队所管辖片区的利润,和企业按比例分享,而且根据不同的利润水平、工作队里不同人的工作量,制定不同的分享比例,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该企业还根据养殖事故的发生次数等指标,制定相应的责任处罚条例,做到责权并行。
五、止损机制与销售策略
会养还要会卖,最终才能获得效益,在规模化操作中,产品销售不仅影响了收益,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转。
在中山南部某镇,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水面400多亩的养殖场,该养殖场主养统级草鱼,经营者采取中山地区常见的“轮捕轮放、多批次卖鱼”的养殖模式,每口塘每年卖4-6批鱼,不管鱼价走势如何,都按照既定的规划投足苗、喂足料,一到规格就立即出售,绝不等待行情,追求的是一年下来的整体营收和均衡效益。
此类操作类似金融领域的“止损机制”,当投入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必须进行变现,即便这一手有亏损,还有全年后续的平衡补充。采取类似方式的还有上述茂名某养虾公司,采用一年养两造的模式,统一投苗的密度和时间,不管养到什么样的规格,在每年的7-8月间,第一造虾必须要出塘,在第二年的三月之前,第二造虾必须要出塘完毕,如果养殖过程中出了问题,由公司决策层进行综合评估,按照应急处理手册,在相应措施实施完毕后仍没有起色的,也立刻清塘,时间留给下一造,绝不拖延。
综上可见,在规模养殖场的管理中,过程最为重要,在实际操作中讲究的是“规范+经验+灵活”。由于规模化的组织形式,细节往往决定了成败,其中人的素质是最关键因素,同时也考验管理者的预判、统筹、决策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