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26日,第三届中部地区水产饲料实用技术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论坛由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产学会主办,河南省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省水产动物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动物疾病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承办。作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水产大会之一,论坛得到河南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行业众多优秀企业及协会的鼎力相助。近600位行业人士参加论坛,共同探讨中部地区水产业未来发展。
河南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中部地区的水产大省,水产品已经成为河南农业中居粮食、生猪、蔬菜之后的第四大宗农产品。河南省农业厅巡视员张惠民介绍,目前河南水产养殖面积430余万亩,年水产品产量128万余吨。水产业发展拉动了河南饲料的总产量,河南省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王志祥认为,十二五期间河南饲料产量达1230万吨,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水产产业产值贡献200多亿元。不过,王志祥也认为单看水产饲料,同其他水产强省相比尚有差距。水产饲料产量提高需要水产养殖业整体升级,而产业升级离不开科研投入。河南师范大学校长常俊标介绍,河南师范大学的水产学科优势明显,在河南乃至中部地区的水产业发展升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在论坛上强调,当前的供给侧改革对水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发展水产业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中部六省是我国人口集中区域,优质水产品将有效改善居民膳食条件。养殖业的发展必要前提是饲料品质升级,高效配方技术对饲料提出了新要求,既要保证高产,又要绿色、低碳,构建环境友好的饲料新格局。麦康森认为,中部地区水产品产量占到全国的45%,但饲料产量却不到33%,是水产饲料发展空间巨大的区域之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解绶启则提出,《水十条》的颁布实施使得国家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近期环保执法的压力也使得诸多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在大政方针的影响下,未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势必要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即企业需规模化、产品需安全化、生产需环保化、管理需工业化、产业需效益化。以此为趋势,水产养殖业的养殖模式和技术无疑也需要升级,其中之一,就是要实现动物营养的准确把控、水产饲料的精细投喂。
此次论坛还专门探讨了膨化饲料的新趋势及发展膨化饲料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直以来,业内人士将膨化料视作高级生产力的代表,使用膨化料是未来水产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华南地区,使用膨化料带来的养殖增效、丰产丰收显而易见。而在中部地区包括豫、湘、鄂、赣四省在内,尽管饲料总产销量不小,但是膨化料占比却不到1成。对于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草鱼,其膨化料使用量仅为20万吨。相比之下,中部地区膨化料市场的发展前景喜人、空间巨大。
在各行各业大力提倡转方式、调结构的背景下,水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被提上日程。转型升级与环保压力双管齐下,水产养殖要朝着高产高质、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冷向军认为,膨化料所具有的特点切中发展新要求。他指出,膨化工艺使得饲料利用率提高,且安全卫生、耐水性好,养殖管理也因此更加便利。同时,通过试验,调整膨化饲料的营养配比,发现在蛋白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膨化料较颗粒料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孙旭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