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一场沉睡已久的江海狂欢之梦——桂水十记之二

  • 来源:红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5-15 16:27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邕城四周重峦叠嶂,南宁人一直因局促于南宁盆地而饱受困扰。但他们从未停止过对于大海的热切向往,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从邕江“直挂云帆济沧海”。千百年来,西江流域入海通道大体上有两条途径,一是经梧州走西江水道沿珠江入海;另一条水路,则由郁江进入浔江,于藤县溯北流江而上,至北流县城卸货上岸,过天门关,于玉林码头入南流江,顺水抵达合浦。无论行走哪条通道出海都费时费力,路途遥远而漫长。“邕江入海”一直是南宁人亘古的梦想。随着南宁与海上丝路联系日益密切,那条被历史遮蔽的“邕江古盐道”则为南宁人实现“邕江入海”之梦提供了可能:给我一条平陆运河,我就能从邕江荡舟扬帆北部湾,加入海上丝路的狂欢。——题记

(一)四百里邕水

“邕江古盐道”位于何处,很长时间未有定论。今读《徐霞客游记》意外发现,徐霞客在日记中已有明确记载,虽寥寥数字,却为我们寻找邕江古盐道具体地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1637年。中秋节那天,风尘仆仆的徐霞客一路跋山涉水终于来到粤西横州地界。

上午,徐霞客在横州城南郁江边联系到一艘行往南宁的船只,但还不能马上走,船老大说需等到后天早上才能启程。徐霞客并不着急,主要是连日来同行的静闻、顾仆两人身体不适需要休息,还有,可以利用接下来短暂的两天时光考察横州山水。徐霞客先把两人及行李等送入船舱安顿好,然后沿着浩浩荡荡的郁江堤岸往东走了两里多路,到达一个渡口。他要去的地方叫宝华山,早就听说那里有建文帝踪迹,既来横州,则无论如何都要去寻访一回。原来,建文帝落难时遁至岭南,后削发为僧,隐居在横州南部宝华山上的宝华寺(今横县应天寿佛寺),前后十五年之久却无人知之。

从横州去宝华山需要渡过宽阔的郁江。到南岸之后即有小道通宝华山。但见梯田层层山道迂回,穿过灌木丛林,终于看见一座宝刹,匾额上题写“万山第一”,字迹古朴遒劲。此正是他向往已久的宝华寺。此时已是下午时分,有个叫参一的僧人接待了徐霞客。深山中,偌大的宝华寺仅参一一人守门,倒是让人意外,而钟磬等亦都悄然无声。然而,山后却传来阵阵飞瀑的轰鸣。参一说那是后山瀑布,自山顶下坠,高约百丈。徐霞客大喜,让参一做饭,他要去后山看瀑布。

徐霞客独自拄杖上得山岭,只见峡谷幽深丛林密蔽,直至顶峰也不知瀑布位于何处。只闻风声瀑声交吼不止。猛一回首,却又豁然开朗,北望横州城,一马平川,郁江宛如玉带绕城流过,蜿蜒于村落田园之间。江上波光浩渺,船帆点点。不久日落西沉,山风怒吼不息,徐霞客这才依依不舍下山回到宝华寺。此时,参一的中秋晚饭早已备好,桌上有酒,有黄熟的香蕉,还有已经剥开的红瓤蜜柚。就这样,1637年的那个中秋节,在空寂无人远离尘世的横州宝华山上,一客一僧开始对饮。其时月色如银,松涛阵阵。

徐霞客详细寻问了郁江、邕水的来龙去脉。参一告诉他,山前之水,源出左、右江,至浔州府,此即古之郁水。问后山瀑布去了哪里。参一说流向了灵山县,由灵山入海。徐霞客若有所思,郁江在前,灵山在后,郁江在此能入海么?又问去邕州还有多远。参一说四百里地。横州自古是鱼米之乡,浔州府、南宁府争相管属,故此去邕州水路,有时亦称四百里邕水。

中秋夜月明如昼,山野空旷寂静无声。僧客二人海阔天空闲聊,又有香蕉红柚佐酒,徐霞客不觉多喝了几杯。此时此地,仙境不过如此。饭毕,参一煮茶请徐霞客品尝。不一会儿,茶香溢出。徐霞客顿觉山野清风,茶香沁齿,竟有天然荷花清气。参一说此茶树为建文帝手植,其叶背白茸似雪,萌芽即采,细嫩如银针,故名白毛茶。末了,参一赠徐霞客白毛茶一包,说以邕江水煮之更佳。那江水清澈甘冽,最宜煮茶。

朗朗月华下的徐霞客有些醉意。当晚就在宝华寺度过一宿。睡前仍不忘日记,他以精美的文字记下了初入邕水的中秋之夜:“日落西陲,风吼不息,浮云开合无定。顷之而云痕忽破,皓魄当空。参一出所储酝醉客,佐以黄蕉丹柚。空山寂静,玉宇无尘,一客一僧,漫然相对,洵可称群玉山头,无负我一笻秋色矣。”

(二)邕江古盐道

挂帆起航,溯江而上。今天从横县去南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可明朝末年,从横州至邕州的四百里水路,徐霞客用了整整六天的时间。当然这期间也不是一直在航行,途中还包括船家不时泊舟上岸,或等客或补充给养。我们今天知道这些细节,完全依赖于徐霞客日记生动详细的记载。令人遗憾的是,徐霞客溯邕江抵达南宁之后,将近一个月的日记资料神秘遗失,这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永久之谜。后世研究者,特别是南宁人无不为此扼腕长叹。稍许宽慰的是,徐霞客为我们留下了航行邕江六天的日记,每则日记只二百多字篇幅,然片羽吉光,弥足珍贵。徐霞客的文字极简传神,为我们描绘了明朝末年邕江流域殊异的民情风土。

比如,船行至伶俐水(今伶俐镇),“舟人泊而市薪”。短短六字,就可看到许多画面:美丽的邕江岸边,伶俐埠隐约可见。各种船只往来不息,真是个热闹的小圩镇。船家泊舟之后,需要上岸买些柴禾途中备用。坐了几天的船,客人们也有些倦乏,纷纷上岸散步休整。这样生动的生活细节,让邕江形象变得鲜明可感。

重要的是,徐霞客的邕江日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邕江的秘密。船离开横州不久,到达一个叫陈步江的地方。陈步江即陈埠江(今平塘江),徐霞客记载“钦州盐俱从此出”。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历史线索。长期以来,钦州海盐如何进入西江流通,一直存在几种不同意见。大部分学者认可的一条运盐古道是:钦盐首先运至合浦,然后入南流江,溯江北上,在玉林舍舟登岸,过天门关(俗称鬼门关),大约三十里陆路,进入北流江,顺水而下,到达藤县,进入西江流域。

除此之外,另一条“邕江盐道”却一直未被发现。徐霞客在日记中虽只记载了“钦州盐俱从此出”七个字,却让我们眼前一亮,这是南方海上丝路被遮蔽的另一条航线,即“邕江盐道”,一个“俱”字,道出了邕江盐道在古代海上丝路中所占据的特殊地位。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以前探讨广西海上丝路通道,基本上都是以北流江、南流江为主。南流江确实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航道,当年徐霞客考察南流江,他所看到的景象是“泊舟鳞次”,航运十分繁忙。

钦州盐俱从此出。“此”在何处?为寻找答案,我和摄影家张小宁老师一起来到横县,在当地朋友带领下来到西津湖。郁江大坝筑成后,当年许多沿岸商埠均已没入水中,一些河道亦已变迁。据徐霞客日记中的里程计算,当年从钦江运盐而来的船只,是从平塘江顺水进入邕江。横县朋友告诉我,平塘江发源于灵山县,流入横县后经新福镇的三阳、飞龙乡入邕江。1964年,西津湖筑成,水尾浸至沙坪圩,故平塘江亦称沙坪江。今三阳村以下皆成西津库区。

不管江河如何改变,无论是地上还是水下,这片水域的文化属性却是一脉相承的。我们通常所说的邕江,约定俗成的说法,起始于左右江汇合处三江口(今南宁市江西镇宋村),至横县六景镇,这是狭义的邕江。若以古“南宁府”为中心所形成的“邕文化”范围来定义,那么邕江流域可延伸至横州县城。找到了徐霞客记载的“陈步江”,也就找到了邕江古盐道的线路。横州地方志记载,陈埠江在横州西南十里,源出钦州界,由灵山县入州境。古代商人贩竹木谷粟盐,多取此道,达于郁江。而陈埠江的具体位置,正是今日平塘江所在。

(三)江口古圩

横县水网密布,取名“江口”者有好几处。在横县文史专家韦贵平老师帮助下,根据徐霞客日记提供的信息,我和摄影家张小宁老师来到江口圩,这里在行政上属于横县飞龙乡平塘村委管理。飞龙乡在江口圩下游十公里处,徐霞客日记中这样记载:“舟西南行三十里,江口有小水自江南岸入……钦州盐俱从此出,泊于北岸……二十里,飞龙堡。”所记载的里程与实际完全相符。我一直好奇“飞龙堡”这个地名,照以往的经验,这里应该有不少飞龙的传说。

在江口圩,打鱼者甚众。和渔民聊天,还真有关于飞龙堡的故事。原来,在西津湖形成之前,这片郁江地段常有白雾缭绕,有渔民在江中打鱼,常看到有白龙于雾中飞升,故飞龙堡之名由来已久。同行的韦贵平老师告诉我,这是一种奇怪的自然现象,地方志曾这样记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五月,时值小雨,清江大石埠忽有白龙飞升,附近村人多见。”

江口圩是平塘江入郁江交汇处,早年船只往来如梭,是邕江古盐道上的重要商埠,走在江口古街,仍能看到一些陈旧建筑。平塘村商主任接待了我们,他说以前江口街十分热闹,从旧街到新街商铺林立,如今碧波万顷,群山叠翠。江口圩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天然渔场,如此独特的地理优势,生态旅游的前景不可估量。

1964年西津湖建成之后,江口水域呈现一片全新景观,一些丘陵沉入湖中,成为一座座绿岛,峰峦错耸,岛上树木茂盛、青葱郁蒸,每天都可以看到成百上千的白鹤、白鹭栖息于此。远处可见几方田畴,绿树掩映之下,花草红绿交错纷杂,鲜艳夺目。屋舍俨然,炊烟袅袅,真是一处人间桃源。

与宁静的湖面相比,一年一度的江口圩庙会却是热闹。渔民较多,为祈祷平安,江口一带曾有很多神庙祭祀各路神仙。徐霞客记载的是“陈步江寺”,还有伏波将军庙,如今留存一座信庙。我们到达江口圩那天,这里正举办庙会,周边山乡的村民都来赶圩。四方百姓云集信庙,他们多数是库区渔民,祖辈在水上讨生活,对于神灵的敬畏比谁都要虔诚。他们买来大小香烛,从早上九点开始就来到信庙焚香祭拜。他们别无所求,只希望身体健康、江湖平安。香火点燃之后,照例捐上十元二十元,然后点放爆竹。一时间,江口圩弥漫在白色的烟雾之中,鞭炮声一阵紧似一阵,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意,仿佛看见天空的神灵在向他们微笑。

热烈的鞭炮声之后,来自一些村镇的舞狮队、舞龙队早就按捺不住开始激情献演,栩栩如生的十头狮子、两条巨龙随着锣鼓的节奏轮番起舞,为广大的水乡百姓带来喜庆和祝福。

江口圩庙会除这些狮龙争霸的表演之外,还有一大奇景,那就是男女山歌对唱。广西是山歌之乡可谓名不虚传,这是当地山民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自古有之。如果赶圩之日听到一曲山歌对唱,那心里如沐春风,感觉不虚此行。岭南山歌与北方的相声、江淮的书场、西部的花儿歌会一样,都是民间说唱艺术的精华。横县山歌各种场合都有表演,如祝寿婚庆等。庙会上的山歌多以男女情爱为主题。例如,(男)连夜进庙去烧香,敬上鲜果龙母尝。多谢女神开天眼,今天遇见美姣娘。(女)阿哥嘴巴净说好,两手空空无一毛。庙里无神空拜庙,一对红烛白白烧。(男)当初曾经许过愿,得妹哥就拜神仙。庙里无神哥来塑,多谢龙母赐良缘……”每次庙会,山歌对唱是重头戏,最能吸引村民。对歌的男女眉来眼去风情万种,相互撩拨着恨不能弄假成真,赶圩的山民们里三层外三层围成一圈,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

(四)梦里运河

从江口圩进入平塘江,沿水路向西南方向18公里,可到达横县新福镇。为探寻邕江古盐道,我再次前往横县,这次专门去鹿鸣桥客运码头买船票前往新福镇。客船不是每天都有航班,而是赶新福镇的圩日隔天往返。这实在是一次美妙的旅行。如果在城市里经历过塞车拥堵之痛,一旦坐上机动船航行于宽阔宁静的平塘江上,那样的心情是多么的舒畅愉快啊!岛屿星罗棋布,水雾萦绕弥漫,好一片湖光山色。江口、芦塘、龙门、旧村、公扶、那桶、凤凰坪、铜锣坪等村寨一一掠过。这条远古的运盐水道,目前仍有200吨级的货轮直达新福镇。

到了新福镇,我惊奇地发现平塘江两岸,四五层的小楼房临水而筑。船老大告诉我,这里是两个镇,平塘江西边是横县的新福镇,江对面是灵山县的沙坪镇,两镇之间,有一座新沙桥相连接。虽然两镇融为一体,却互不相干,各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那条平塘江正是灵山县与横县的分界线,也是钦州与南宁的分界线。

行政上完全独立的两个小镇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岸老百姓和平相处,没有丝毫隔阂。原以为,崇山峻岭中的小镇会十分落寞,其实不然,两个小镇关系融洽,双边街市也颇热闹,如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沙坪的姑娘幸(新)福的小伙。意思是说,灵山沙坪镇那边姑娘多,模样俊美;横县新福镇的小伙近水楼台,很幸福。于是,新沙桥上经常看到一幕场景:新福镇的小伙开着车跨过新沙桥迎娶沙坪镇的新娘。

我在两座小镇之间寻找半日,怎么也找不到当年运盐码头的一点痕迹了。不过心里很满足。因为这样的小镇正是我旅行途中梦寐以求的地方:远离尘世,隐藏在山野之中,物价极低廉,花50元就可以住在临水的客房里。打开窗户,平塘江清新的水汽扑面而来,几叶渔舟从窗下悠然而过。我让店家做鱼生,临窗独酌。

一边享用着鲜美的鱼生,一边品尝灵山老酒。实在舍不得休息。趁着夜色来到新沙大桥上。晚风轻拂,十分惬意。天色将晚,新、沙两镇早已是万家灯火,倒映在水面上,轻轻摇晃,一盏变成了两盏,两盏又变成了四盏,天上的星星落下来,水一晃动,又变成无数盏。行过无数江河,平塘江的万家灯火是永久留在记忆里了。

第二天大早,我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从沙坪镇徒步到旧州镇。旧州镇是古代隋朝至宋朝期间钦州府所在地。我仔细计算距离,这段山道行程共15公里。我一边行走一边寻找,看看能否找到当年运盐挑夫行走的足迹。结果只在旧州镇看到了“钦州故城遗址”。这是意外的收获。谁也想不到在荒僻的山野,会有一座隋朝至宋朝的古城遗存。

钦州的海盐到南宁共有水陆两条路。陆路是汉唐时期就已形成的陆路古盐道,基本上是旧邕钦公路沿线:从钦州北上,经小董、长滩、新棠、百济、新江,最终抵达蒲庙。这是南宁最古老的一条陆路运盐通道。

水路盐道从钦州出发,溯江而上,抵达陆屋镇,这里曾是唐朝南亭州治所。从陆屋镇进入钦江支流陆屋江(亦称旧州江),溯江而上,最终抵达旧州镇。根据地方志记载,当年,陆屋江十分繁忙。每日到达旧州镇的船只有200~300艘,最多时达370多艘,全是木质小船,每艘载重1~5吨,人力撑拉,日运量在百吨以上。运盐的挑夫们在旧州镇的船上卸下海盐,走15公里陆路到达沙坪镇。

就是这并不遥远的15公里,成为千百年来阻碍邕江入海的瓶颈。于是,打通这15公里,开通“平(平塘江)陆(陆屋江)运河”就成为世代南宁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一个多世纪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于平陆运河方案的论证从未间断。如果凿通平陆运河,则南宁至钦州港出海里程仅为250公里,较目前经珠江出海缩短内河里程近600公里,更为广西腹地出海创造最低成本的航道,也是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最便捷的水运通道。

这将是一条非常值得期待的黄金水道。建成之后,南宁、贵港等地物资外运将不再需要绕道广东,可直接由邕江入海。如果有一天,你在邕江边散步,忽然看到一艘巨大的海轮正在行驶,请不要惊讶。因为几千吨级海轮可以从钦州港直航南宁。到那时,站在邕江边就能听到北部湾的涛声了。(朱千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