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的新闻是如何炼成的?

屈指算来,我已经入行8个月。而今年3月,我又将完成从见习记者到记者的转身。截至今天,《注意了!租基本农田种柑橘属违法行为!已有果农被叫停,合同作废》这篇发布在农财网柑桔通上的原创文章,后台显示已经突破30万的阅读量。令人激动的数字!虽然作者那一栏只署了我的名字,但无疑,这是属于团队的一次成功报道。

而除了这次“团伙行动”带给我的宝贵心得外,文章后还有400多条留言。多种观点争论不休,作为媒体从业者,我要求自己以相对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国家的政策方针、政府的、农民的取向……当我们追求一件事情的真相时,往往会发现更多真相。这些呈现在面前的“真相”会引领着我们向更有意义、更深入的角度思考。我以前只知道操心柑橘行情,现在还要操心国家大事和三农问题。

就在准备针对这事儿出发采访的前一天晚上,报料的农民大哥坚持要第二天去高铁站接我,不断感谢我替他们发声。而采访完出了稿子,呈现出的可能并非他们预期的结果。出了报道后的第二天,分别接到两位当事人的电话时,想到文章下面的上百条留言,我有些不安。但解释清楚后,这一点不安很快消散了。他们还是热情地说,“史记者下次什么时候再过来?这次来没有果子吃,等8、9月份就有很多了,到时给你装果子吃。”

2016年8月份,我开始接触柑桔通的相关工作,一路走过来,接触最多的是果农这个群体。如果你刚学习与他们打交道,那么这些小小总结或许可以作为参考:微信不回复消息,一般是因为他们很忙,或者山里信号不好;搭讪时不用敬语、看起来不够礼貌,不代表他(她)人品不好;他们不要求你一定帮忙解决问题,但希望看到你的回应;他们往往心口同一,不用过多揣测其情绪和用意,直来直往是最好的方式。

认真说起来,四五年前的我,绝对想不到高中作文都要努力凑字数的自己,将来会从事媒体这一行业,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毕竟当时的我还抱着拯救地球的梦想,继而在大学选择了环境相关的专业。但跨界和转行看起来又如此理所当然,就像这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大千世界。

我做柑橘行情报价已有半年,几个月前,自己未经认真核实便将某一个产区大幅跌价的信息报了上去。媒体的信息风向标作用带来后续影响——第二天当地果农被果商普遍压价……除了说一句苍白的“对不起”,只有谨记教训,对信息的判断和使用谨慎再谨慎。新闻的真实性是永远的内核,是媒体权威性的保证。

2017年,又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开始。热情、创造、压力、成就感……这些似乎有了些不同的意味。新生的柑桔通,内容越做越高端,栏目越做越创新。某热播电视剧里有这样一句台词:“鸡毛太轻立不住,鸡毛太重飞不高。”虽然语境大不同,但我觉得道理想通,那就是扎根做好新闻的本质、内容的创作、受众的服务,同时也要放飞思想、敢想敢做。

“与你相遇,好幸运。”2016年的夏天,来到广州,进入南方农村报社,我就这样开启了一段浪漫的冒险之旅。(史劲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