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水稻供给侧改革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这样表述的:中国人的饭碗要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水稻育种技术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以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13亿人吃饭问题,创造“中国奇迹”,袁隆平等一代育种家厥功至伟。

大米是重要主粮,水稻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其重要性从未改变,但是在不少农业地区,种植水稻对农民的吸引力却持续递减。由于种植效益不断下降,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动力不足,有的土地被抛荒,有的水田用来挖塘养鱼或者改种林果经济作物。据南方农村报报道,广西作为南方水稻主产区,近年来柑橘产业迅猛发展,不少果农赚到大钱,在利益驱动下,一批基本农田的红线被突破,政府不得不紧急发文叫停类似违规行为。

死守耕地红线的任务,没有松动的余地与空间,但怎么样才能守住,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政府提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并优化粮食产能。

因此,水稻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坚守红线是政府强制行为,但种与不种农民有自主权,农民不愿意种稻,那么问题来了。从比较效益来讲,让种植水稻得到平均利润,就可以留住稻农。种业是水稻的“芯片”,通过技术手段改良米质,提高产量,是一方面;农业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扶持到位则是另一方面。现阶段系统性的措施是,提高种粮主产区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不断夯实水稻生产能力。农业部将 2017 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以重点引导地方花大力气打造主流特色产业,其目的正在于此。

中国两大水稻产区在这方面已经作出有益探索。南有广东罗定,北有黑龙江五常,当水稻生产成为主打产业、品牌农业,农民便能够长期坚持种粮,并且从中获益。罗定市依托“好山好水”的优越自然条件,把稻米作为当地四大特色农业之一来发展,通过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推动稻米产业做强做大。从 2012 年开始连续五年举办罗定稻米节,让罗定稻米声名远播,打入高端大米市场。五常农民通过种植五常大米致富,在于当地农民与政府联手合力打造五常大米的金字品牌。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保护真五常大米,打造水稻生产全流程监控的可追溯认证体系,真五常大米尽管价格不菲,依然受到市场青睐。

当然,打造品牌大米产业未必一窝蜂地去生产“高档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在于,找准产业的市场定位,完善产业链,规模适度,良性发展。

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所讲,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不能简单地以产量增长这一个指标来衡量,而应综合考虑市场供需、库存等情况,允许产量适度波动,夯实粮食生产能力的方式也应该得到优化。这个观点给水稻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启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