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模式助力广西糖业二次创业
- 来源:农财宝典农场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12 16:49
广西糖业发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李克强总理,张高丽、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广西调研时专门考察糖业发展情况,对广西糖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糖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印发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广西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治区党委、政府更是高度重视糖业振兴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巩固提高蔗糖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加强并升格了广西糖业管理机构,成立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大力推进500万亩“双高”糖料基地建设,整合财政资金,补贴“双高”基地建设项目,蔗糖产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的政策利好。
我国目前每年约需糖1400万吨糖,未来十年将会突破2000万吨。目前全球食糖总产约18000万吨,出口贸易约5500万吨,供需大致平衡,丰年有余。广西是全国最大蔗糖生产省份,蔗糖年产最高达941万吨,占全国食糖总产65%左右,如果广西蔗糖不再生产,则国内其他产区更难生产,全球食糖余额难以弥补如此大的空缺,将会造成全国食糖价格飞涨,危及城乡居民食糖消费和甜食品行业安全。
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企业改制和重组,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参股改造制糖企业,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实施规模制糖战略,组建了15家大型糖业企业集团。总体来看,广西制糖企业的集团化使规模效益进一步凸显,资源、资金更加集中,各个企业对榨季生产成本及糖市价格的控制能力更强。但与世界主要产糖大国相比,广西糖业“只大不强”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糖业发展面临国外市场的强烈冲击,产业面临生存“危机”。
当前广西甘蔗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甘蔗生产成本高,机械化程度尤其是机械化收获程度低;生态适应性强的甘蔗新品种不多,品种单一化严重,抵御逆境包括干旱、寒害、病害、虫害、杂草及鼠害的能力低;甘蔗多种植在干旱、瘠薄的“望天田”,蔗区有效灌溉面积不足甘蔗总面积的20%;近年来农资费用(如肥料、农药等)上涨和劳动成本提高很快,导致蔗农收益差;蔗农普遍科技素质低,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甘蔗单产水平偏低,人均劳动生产率低;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包括除草剂),尤其是过量施肥和偏施氮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加大生产成本,而且加重面源环境污染。
经过多年发展,广西甘蔗产业已相对比较稳定,靠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产业已不可能。而目前广西甘蔗品种单一化严重,种性退化,生产立地条件差、单产不稳,机械化程度低,过量施肥严重,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比较突出,甘蔗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还比较弱,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依靠科技,大力实施科技兴蔗战略。经全面调研国内外甘蔗种植、收获、加工、副产品利用全过程的技术现状,我们提出以选育和应用氮高效高产高糖、抗逆性强、宿根性好优良甘蔗新品种为基础,大面积集成推广应用节本高效的栽培技术,实现甘蔗生产减肥减药,降低甘蔗生产成本;加速甘蔗加工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形成原糖、精制糖、黄糖片、酒精、甘蔗原汁饮料、甘蔗醋等系列产品产业化生产,提高蔗糖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加强利用蔗渣发电和生产木糖醇以及利用滤泥、酒精发酵液、糖厂废水综合利用,生产液肥和颗粒有机无机复混肥,实现零排放,建设完整的糖业循环经济。实施科技兴蔗战略,这既是广西糖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也是广西糖业实现“二次创业”的发力点和突破点。
长期以来,广西针对制约甘蔗生产的主要突出问题开展甘蔗育种,总的来看成就辉煌,桂糖11号为广西甘蔗糖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育成了一批优良甘蔗新品种,如桂糖21号、桂糖29号、桂糖31号、桂糖32号、桂糖40号、桂糖42号、桂糖46号等优良甘蔗品种,已经或正在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
目前广西正在进行500万亩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广西的甘蔗育种也应加强适合“双高”基地建设的优良甘蔗品种选育,特别是选育适合机械化(如直立抗倒、脱叶性好)的高产高糖、抗逆性强、宿根性好的优良甘蔗新品种,为“双高”基地建设提供品种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