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馋经(十三)

  • 来源:红豆
  • 关键字:美食,美人,历史
  • 发布时间:2020-04-29 18:42

  宜居宜食说梧州

  说起一座城,便想到那的美食。美食是光阴的产儿。热爱食物的人,看世界便有些许历史视角。民国时期,粤桂交界的梧州曾是两广总督驻地,现虽划归八桂,但广府白话、粤剧、骑楼与粤式早茶等岭南生活的要素,已深植梧州人的生活。一座老城如同迟暮的美人,犹存的风韵在连绵的骑楼间隐约浮现,让人遐想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的绝代风华。

  白居易有首《松斋自题》,那位非老非少、非贱非贵、非智非愚、昏昏默默的诗人,自融自洽地活在“充肠皆美食,容膝即安居”的人生境界里,可见只要有随遇而安的心态,安居其实不难,美食才是好生活的基本条件。梧州很可能就是这样宜居宜食的好地方吧。人世流变,长袍马褂、毡帽遮颜的旧日街景不再,旧版书里写着的梧州美食依然在岁月里延绵。有回逗留梧州,河东河西穿梭往返,骑楼城步行街、潘塘公园一带徘徊觅食,周旋在艇仔粥、上汤河粉、龟苓膏、猪油膏、纸包鸡等传统美食间,用舌尖印证历史。

  一天的吃喝经历,从早餐艇仔粥说起吧。艇仔粥据传是疍民所发明。疍民是水上人家,在摇摇晃晃的艇仔上煮粥,用的是现成的滚粥冲烫粥料的手法,可见越是风情的吃法越是来之不易。粥粉是粤式早餐和夜宵的标配,如今这款有名的岭南粥品,从传统小吃变身快餐食品,在连锁经营的店铺里苟活,风味大不如前,只能看着粥面的配料遐想昔日的美好了。在梧州尝到的艇仔粥,粥底绵滑,瘦肉、鱼片、鸡蛋丝、油炸鬼等传统配料应有尽有,还外加了鱿鱼须、浮皮跟炸花生,入口爽脆香滑,多少唤醒了当年广州街头灯火通明、人生喧闹的宵夜记忆吧。

  时易损,年难留。从上回到梧州至今也有些年头了,一个地方几年不来,老马也未必识途。说起上汤河粉,当地朋友推荐新兴路与蝶山路一带,手绘了张“上汤河粉图”,标出几家有口碑的食店。岭南的小食店,粥粉是不分家的,有粥就有粉。吃完艇仔粥,拿着那份“上汤河粉图”踏上按图索粉的征程。早在民国时期,梧州上汤河粉就驰名粤港,年少时读某名人的回忆录,其中写到抗战期间南迁逃难的经历,这碗日常简单的汤粉让他没齿难忘,困苦中留下温馨回忆。蝶山路一家店,招牌写明是手工石磨粉。隔着玻璃隔墙,看厨前的大妈把河粉装进漏勺,动作娴熟地在汤锅里摇晃烫软,然后按着客人的意思配牛腩、扣肉、叉烧、牛肚或者猪脚。上汤粉的要点是那份上乘的汤底,这款鸡肉加猪骨头熬制的汤,配方路人皆知,怎样做到极致是永远的核心秘密。据说每位师傅或每家店铺都有自己的独门功夫,是传媳不传女的知识产权。

  河东老城区的骑楼城有二十多条骑楼街道,近六百栋骑楼建筑绵延好几公里。吃过上汤河粉,信步走到五坊路,不经意间拐进一条小巷。梧州的巷子,像是深植土地的根须,巷子又细又深,迂回曲折里装着恬静古老的生活,也装着水城人家的悠闲与清苦。漫无目的地走了小半天,不知转了多少条巷子,直走到恍如隔世时,来到一家前店后宅的铺面,门前垂着面红字白底的旗幡,上书传统老字号龟苓膏云云,柜台后面坐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显然是本店店主,想必也是唯一的伙计吧。

  龟苓膏是梧州不简单的地方特产,是清代时宫里专用的药膳,现在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翻开浩瀚无边博大精深的《中国药典》,会发现以鹰嘴龟、土茯苓与生地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龟苓膏其实是中成药,药典里白纸黑字地写着它的成份、性状、规格、用法用量。时过境迁,这款功能主治包括滋阴润燥、凉血解毒的药品变身几块钱一碗的街头零食。原味的龟苓膏略有些苦味,需要做些搭配以缓冲口感,这店里可以选择蜂蜜、椰汁、杏仁汁或者炼乳,还可以再加点水果。龟苓膏是炎炎夏日的消暑甜品,眼下已经入秋,便配了杏仁汁,倒也可以降降秋燥。梧州龟苓膏是门大生意,超市里可以买到罐装成品,或者买龟苓膏粉回家自己动手。店面里吃现做的龟苓膏自是不同,倒不是店老板嘴里家传古法熬制而成之类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故事,没有防腐剂是肯定的。没有各种工业品添加的干扰,便能尝到纯正的草本清香,有杏仁汁的加持,更是清甜爽滑。

  日渐中午,作为午餐一碗龟苓膏自然不足以果腹,在巷子里继续走着,左顾右盼找吃的,一直找到一家糕点铺,是家只卖钵仔糕、猪油糕、桂花糕之类的小食品。回想童年上学路上,钵仔糕跟猪油糕是经常买的零食。那年月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小城,有非同小可的心理优势,本县本乡有点什么,就想当然是蒙受天恩,此地有必天下无。长大后去的地方多了,知道这两款糕点其实源自广东台山,福建、浙江的某些地区也各有版本。然而不论是客居多年的广州,还是偶尔拜访的杭州或者厦门,全然现代都市气派,这两样数百年历史的糕点都难寻踪迹了。钵仔糕有两种,一种是老式钵仔糕,一种是水晶钵仔糕。老式钵仔糕只有一个口味,几百年如一日显然被时间打败了。看这店里各种各样的水晶款,想象力爆表,甚至不乏时尚,有红豆味与绿豆味,有苹果味、椰子味跟菠萝味,还有草莓味、水蜜桃味、葡萄干味、香芋味跟玉米味。常言道花多眼乱无谓爱,倒不知如何选择了,便闭着眼睛点了七八款,端上来时,小钵子里有的洁白晶莹,有的葱香翠绿,口感有的细腻嫩滑、清新脆口,有的糯软润湿,有的筋道但不粘牙。梧州钵仔糕的主要材料是粘米粉,也有用澄粉或者木薯淀粉的,蒸出如此丰富多彩的视觉与味觉,实属不易。小时候吃的老式钵仔糕,走的是古人路线,白米磨成浆,添加些蔗糖,茶杯口径的瓦钵盛着,蒸熟就算交了功课,相当的形而下,真是今非昔比啊。

  晚餐是朋友的饯行宴,地点选了西江二路的新粤西樓。这座古城,有历史渊源且流传至今的酒楼,似乎就大东酒家和粤西楼两家。两家都是驰名粤桂港澳流芳百年的老酒楼,且都与名闻天下的“梧州纸包鸡”有关。纸包鸡的诞生地,是民国初期梧州的环翠楼,出自名叫官良的厨师之手。环翠楼是官办酒楼,这款工艺独特的美食起初仅限于款待达官贵人,后来粤西楼老板重金挖走了厨师官良,朱门酒肉便流落市井人间。走进酒楼厅堂,先拜读写在墙上的《威水史》,洋洋千言,有图有真相,浓墨重彩的多是纸包鸡与诸多民国时代的达官贵人的交集。读完也不免暗笑,想起孟浩然诗句“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诗句写的也是喝酒一类的俗事,却也道出如何吃喝的应有姿势。身为食客,不论生在哪朝哪代,应有的立场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对好厨艺顶礼膜拜,不会因为与名人吃了同样的东西“与有荣焉”吧。

  梧州纸包鸡用的是山地散养的农家三黄鸡,要点是酒家秘制的卤汁,切件后充分浸泡,再添加各种调味料腌制,用纸包裹入锅浸炸。隔纸烹饪锁住了鸡肉与秘制卤汁的原味,使得鸡肉鲜嫩甘滑、醇厚芳香。早些年到访梧州时,粤西楼还在中山路,这家酒楼在一九三六年创立时的旧址,名厨官良就在那里独创出纸包鸡的秘制卤汁,包裹鸡肉的纸张也由原来的纱纸或草纸改为福建长汀生产的玉扣纸。这种使用嫩竹和清澈的山泉水为原料制作的手工纸,给这款美食带来大自然的清香。

  川鲁粤淮扬,闽浙湘本帮,是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的所谓中国八大地域菜系。梧州属粤菜区域,作为客居粤地的八桂人,在梧州盘桓几日,从市井小吃到酒楼的招牌菜,感觉都有种近乎宿命的亲近。粤西楼的另一款招牌菜白斩鸭,用的是苍梧大坡稻田放养的麻鸭。鸭子腥臊味重,不是太好处理的食材,讨巧的做法是烧或者烤。能做到白切,厨师需要一定的功夫,这酒楼的做法是把杀好的鸭子放进浓厚的猪骨汤里温火泡浸,所以皮白肉厚,口感细嫩。广东人自诩“食在广州”,广西人相信“食在梧州”,而在两地都会听到那句很市井很接地气的广府白话“辛苦揾来自在食”,可见两地人民自点自赞,说的都是用料广博奇杂,清里中鲜、淡中求美的岭南风味,更是岭南人那份实在与从容吧。

  欧式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