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韦其麟研究》序
- 来源:红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学,地位,交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4-29 18:48
在壮族文学史上,韦其麟是一座高峰;在少数民族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他也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家。他还是第一位曾连续当选两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壮族作家。韦其麟的创作时间长达几十年,而且始终受到文学界、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其影响远及海外。据不完全统计,韦其麟的叙事长诗《百鸟衣》曾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其单行本和各种改编本的发行量累计超过了100万册,而根据长诗改编的大型歌舞剧《百鸟衣》已成为壮族歌舞剧的艺术经典。韦其麟及其作品已入选几十种版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韦其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与丰厚的创作成果与卓越的文学成就相比,韦其麟先生为人处世却极为谦逊与低调,晚年更是深居简出,极少参加文学界及各种社会活动,几乎不接受媒体及业界人士的任何采访。编著《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韦其麟研究》资料专集时,钟世华迫切地希望得到韦其麟先生的同意与支持,但他心里一直没底,因为多年前他曾吃过一次“闭门羹”。2011年,钟世华开始做“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项目,第一个列入访谈对象的就是韦其麟先生。但当他打电话联系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诗人时,却被婉言谢绝了。韦其麟先生后来在《致友人》的信中谈到了婉拒的理由:“多年前,他曾打电话给我,说希望对我作一次关于诗歌的访谈。由于年纪的老去,思维的迟钝和保守,对报刊上有些关于诗歌的说法和诗歌作品,也看不懂。自觉得实在谈不出什么名堂,如硬着头皮装懂乱说一通,恐怕只有出丑的份。我感谢他的好意,对他坦率说了我的心思。他也爽快,免了那次访谈。这是我和他没有见面的最初的交往。”(韦其麟《致友人》)
2015年,《穿越詩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一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后,钟世华向韦其麟先生赠送了一本。书中虽然没有韦其麟先生的访谈资料,但他对这部访谈录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耗时几年的这部访谈录,较全面地展现了当代诗歌在广西的状况。资料的真实和丰富,是最为可贵最具特色的,当然也具有其学术的价值意义。这些访谈,对访谈对象的了解,对诗人作品的研究,对话题的提出,都是花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充分准备的。这些有着相当深度的访谈,也可以说是他对诗歌评论和研究的一种方式。”“这本访谈录表明了他对我们广西本土的诗人和诗歌创作的关心与钟情,他说今后他仍对广西的诗歌研究倾注热情。这一点特别令我感动和钦佩。”(韦其麟《致友人》)或许是受到感动,或许是产生信任,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当钟世华再次拜访韦其麟先生时,他没有坚决拒绝。而随着接触和交往的增多,两人逐渐成了“忘年交”。
钟世华做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极为执着、专注和细心,能够做到广搜博采、披沙沥金。一方面,由于韦其麟先生经历过许多风雨,其工作单位、工作地点曾多次变动,很多原始资料自己并未保留下来。为此,钟世华另想办法,多方寻找,四处搜集。另一方面,因为时间久远,有的资料非常难找,在广西区内图书馆和网上都查找不到。但钟世华并未气馁,也绝不轻言放弃。只要有线索,他就想方设法委托朋友到京、津、沪等地的图书馆查找,甚至委托国外的朋友帮忙查找或购买相关资料。他能够从一条线索发现另一条线索,并一直追踪下去,直到查找到相关资料为止。而每一次新的发现与收获,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快乐。这是一种认真与执着,也是一种悟性与能力。比如在搜集《韦其麟研究》资料的过程中,钟世华偶然读到著名诗人晓雪的一篇文章,得知韦其麟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曾和晓雪、叶橹共同编过校报《新武大》的文艺版。于是,他便在网上搜索1953年至1957年的《新武大》,试图找到韦其麟当年发表的作品。不巧的是,网上仅有3张不同年份的《新武大》在售卖,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结果,他在1956年5月5日的《新武大》上,发现了韦其麟的长诗《献给年轻的伙伴们》。对一个研究者来说,能于几乎湮灭的史料中发现一位作家的重要佚作,既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更是一种重要的收获与回报。
在这本研究专辑中,钟世华查阅了几十本文学史,把文学史中有关韦其麟的章节都做了统计,并选取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史的相关内容。韦其麟作品索引和研究资料索引更是十分详尽,不管是官刊还是民刊,也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自述序言等等,能搜尽搜。这本研究专辑一是对1983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周民震、韦其麟、莎红研究合集》中的“韦其麟”进行了查漏补充;二是在研究资料选辑方面,更侧重于1983年后的研究资料。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归拢与分类,实质上是需要学者本人具备相当高的学养、识见和判断力的,而资料的搜集整理又往往与学术研究本身密不可分。钟世华一边搜集整理《韦其麟研究》资料,一边对韦其麟及其作品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他连续撰写了《壮族身份认同中的民族寻根与文化守护——韦其麟诗歌研究系列之一》《壮族诗人韦其麟的诗语意象探究》《〈百鸟衣〉的经典建构与影响焦虑》等多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南方文坛》《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民族文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其中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一篇获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篇获广西文艺六十年暨广西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优秀作品二等奖。此外,他还主持完成了一项广西哲社课题“韦其麟年谱长编”。目前,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计划以韦其麟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一个重要部分。事实表明,钟世华已不仅仅是文献资料的“搬运工”,而且是一位善于在文献资料的宝藏中挖金掘宝的能手。我以为,如果钟世华每整理汇编完成一个作家的研究资料专集时,都能够撰写一两篇论文,形成一个“文学桂军”研究系列,与《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应该是一个颇具创意且值得努力的方向。
从《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到《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韦其麟研究》,钟世华走的是一条资料整理与学术研究并进的路子。这条路走好了,不仅可推出有特色的系列学术研究成果,或许还可在纷繁扰攘的学术天地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与位置。
容本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