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 发布时间:2021-01-11 20:07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延伸,“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内在涵养。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可以带领着大家生生不息,走向繁荣昌盛。文化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然需求,要加强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就需要有机的融入文化自信。当代学员不仅是祖国的未来栋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只有发挥文化自身的教育功能,那么才可以达到文化育人和以德育人的双重建设需求。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之后,结合现状,阐述融合的必要性,并针对性的制定出科学的融合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民无魂不立。”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无数人的智慧,不管是风雨还是兴旺,都在五味中不断的强大起来。古代有孔子“仁者爱人”,还有孟子“天合一”等有效的文化理念[1]。后来,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等,这些内容的实施和延伸,都体现了新旧的文化融合,内外的文化兼容[2]。但是,在发展和延伸的过程中,各种西方思潮融合到大家的思想当中,让不少学员对本土的文化自信,产生了缺失和弱化的现象。并且,网络文化对学员文化自信的冲击,传统文化价值挖掘不充分对学员文化自信的消减。无形之中对学员的文化自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如何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中?就成为了目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师需要探究的主要重点。

  二、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增强文化自信,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像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在年轻人当中比较的盛行,但是对于中国的中秋节、端午节等却处于了比较弱势的地位,并且还在逐渐的淡化。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强烈的文化自信作为铺垫,这样才可以抵御外来侵蚀[3]。第二,融合外来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创新。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学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实施延伸,此时就需要优化自身前沿文化,在有机的结合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发展自身文化。第三,培养文化自信,实现树人造才。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冲击,让不少学员出现了精神的迷茫状态,只有清晰自身的责任,那么才可以以文化为向导,做出奉献,帮助学员把控基础,端正主动学习的态度,丰富有效的精神世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而奋斗。

  三、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设

  (一)有效丰富“文化自信+思想政治”基础

  在现代化的视角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在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并以此来不断的丰富思政理论的文化基础[4]。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目前形势下,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增强文化的软实力。在文化性质和方向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建设基础。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加大生命力的有效建设,还可以加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有效建设。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保持历史的心理沉淀,为实践性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扩大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一方面,加大了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另外一方面让学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保持有效的特色性。

  (二)加深教师和学员党支部“两个战斗堡垒”的建设价值

  在现代化的基础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员,都需要在“两个战斗堡垒”的基础上,加强模范带头作用,加大有效的战斗力建设。此时,只有更好的服务于思政教育,那么才可以增强人文素养,增强课堂教学的监督性,完善管理理念,提升对应的创新性。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加大方法建设,还可以合理的引导学员实施文化精髓挖掘,增强学员发展的自信心,提升对应的敬畏感。也就是说,需要在有效的继承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良好的文化育人价值[5]。对于思政教育的引导者来说,也需要合理的引导学员对信息实施有效的甄别,最大限度的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落实到实际的生活当中。

  (三)优化富“文化自信+思政教育”的学习教育方式

  第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建设需要,构建“文化自信”大课堂建设。不管是学员还是教师,都需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分解。加大基础建设,保持内容的坚守性,骨气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力。在多样化的课堂中,深化国家安全知识基础,端正安全性,不随便的散播谣言,保持合理的建设性。第二,需要在微博和微信、QQ 等内容的基础上,加大互动传播,提升对应的实用性价值,保持平台建设,不断的优化基础[6]。第三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建设文化环境。此时,需要学员在“文化自信+思政教育”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聚集性建设,加强国家的软实力发展。良好的环境是建设文化自信的基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思政教育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四,需要统筹发展,加大校园活动建设。此时,校园活动也需要在“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的基础上,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实施延伸。例如:知识竞赛、思政文化作品的创新方式等全部都属于文化自信的活动建设范畴。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的需求,分析当前的政策中心,有效的将文化自信的建设需要,融合到传统的文化当中,将对应内容建设落实到实处,保持合理的分析性和发展性。第五,需要构建合理的社会实践。加大亲和力,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表达感悟性,提高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保持合理的规划和延伸。另外,教师还可以有效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引导学员参观历史博物馆,到红色的根据地等场所实施党性的深化。引导实习的学员进行爱心支教活动构建,下乡走访,进行实践的同时,加大有效的创新建设基础。之后,教师就可以使用传统的节日或者是重大的纪念日,对学员实施合理的教育引导,有效的丰富学员的实践活动,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延伸到思政教育当中[7]。让学员深刻的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活动,引导学员从身边的事情开始,加大实用性的建设价值。

  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将文化自信有效的融合到其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加大理论基础创新建设,发挥“战斗堡垒”的建设作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的基础上,保持实践活动的发展建设性,深层的挖掘传统文化自信的主要内涵,端正学员的价值观。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励精图治的传承一代又一代儿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