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岚:扎实奋进 潜心前行

  梁建岚1995 年被保送到了天津大学建筑系进行学习,2000 年进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就读清华大学时,梁建岚在导师的带领下做过一些医院项目,这些项目的实践让梁建岚对医院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2003 年毕业后,梁建岚义无反顾地进入了医疗建筑设计行业的领军企业

  启蒙之路 名师指导

  入职之初,梁建岚作为一名新进设计师,所做的工作比较零散,主要是制作投标文本、绘制楼梯大样图、墙身详图等一些辅助工作。2004 年,梁建岚作为主要设计师接触到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完整的医院项目。2004 年底,梁建岚所在的设计团队完成了项目的投标方案,并在2005 年春节时喜获了中标的消息。随后,在限额设计、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梁建岚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黄博士的悉心指导下,梁建岚也渐渐熟悉了传染病医院的医疗流程,逐步迈入了医疗建筑设计的大门。北京佑安医院改扩建一期项目作为大型传染病医院的改扩建工程,不仅被列为2005 年北京市重点工程,还是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 2008 年奥运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图1~3)。

  对初次接触医疗建筑设计全过程的梁建岚来说,北京佑安医院改扩建一期项目带给她的不仅是新鲜感,更是打开了另一扇门,让她看到医疗建筑的另一面。“这个项目使我意识到,在医疗建筑领域须要学习的东西特别多,虽然在学生时代接触过医疗项目,但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而通过现有院区的改扩建项目,也让我体会到医疗建筑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梁建岚继续说道,“最初开始做总图规划时,我只是简单地考虑了新建建筑的内部流线和功能布局,并未考虑与现状的呼应、衔接,与原有医疗流线的整合与联系。在黄博士的悉心指导下,我才意识到如果建筑的位置有问题,布局有问题,造型再好也不是一个好的医疗建筑。忽略了新建建筑与现状的关系、与医疗流线的联系等总体问题,是不可能做出让甲方满意、便于使用的建筑。”

  改造项目 细节把控

  2006 年,梁建岚接触到了第一个改造的医院项目——北京香山三博脑科医院的改造,这个项目是中元公司的EPC 总承包项目。项目建设的内容是将主体层高只有3.05m 的疗养院建筑改建成为医院的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由于现有建筑的主体结构主要为不利于大规模改造的预制板形式,无形中增加了项目设计和施工的难度,所以梁建岚及设计团队在进行深入分析后,在住院部没有采用对层高影响较大的集中式空调,而是主要采用了分体空调形式。同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所有新增设的管井,都结合现有的预制板尺寸进行设计,方便现场施工。这些细节的考虑,使梁建岚对于医院建筑的改造项目有了更深地了解。

  在之后的十年中,梁建岚作为建筑专业负责人和项目副总建筑师,参与了多个医疗建筑项目,获得了多项殊荣,并得到了业主的首肯。如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急救综合楼项目等(图4~7)。

  2018 年的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急救综合楼项目,作为改扩建项目,总体布局和分步建设的把控格外重要,每栋旧建筑物的拆除,新建筑的建设,都不能影响正常的医院运转,同时还要处理好新建管线与现状的衔接。梁建岚经过多次的现场考察和与甲方的充分沟通,将现状所有的建筑物进行了统一梳理,把所有建筑的平面都分别按楼层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张张带有建筑平面的大总图,在大总图上再进行项目功能的调整、拆除、改造、扩建等问题的探讨分析,并把院区如何实现功能和流线的调整,各流程、各科室的周转与扩展等也一起梳理。同时,在设计过程中,由于现场环境复杂,用地狭小,还有许多的建设问题需要先行处理,如:锅炉房只能临时使用,新建筑整体建成后须再拆除。两栋现状建筑在建设期间不能拆除,只能等主体建成后再拆除等等。梁建岚设身处地的为院方着想,最终满足了医院运行与发展的各项要求,同时形成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设流程,使新老建筑顺畅衔接,建设步骤清晰合理,得到了院方领导的一致好评。

  总结思考 科研同步

  现今,随着大型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医疗综合体、商业医疗等综合性项目的出现,梁建岚也感到了压力与挑战,她仍再继续总结、学习、提高。梁建岚说自己最幸运就是在中元设计院的平台上,参与了许多医院项目的前期咨询、策划与可行性研究。从2008 年乐山市人民医院可研报告,到2017 年的宁夏宝丰医院及养护院项目的可研报告,梁建岚作为报告的主要撰写人,在项目策划初期就与甲方进行直接交流,尤其是针对医院科室设置、运营理念和方式等问题进行沟通讨论,这些信息都为她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图8~10)。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建岚参与了多个标准、指南的编写,如:《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 200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建标 163-2013)、《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建标 189-2017)、《妇幼保健机构建筑设计指南》(2018 年出版)等,并参与了《国内综合医院的安全性设计与研究》、《依托医院的养老建筑设计研究》、《医疗建筑常见布局模块汇编》、《妇儿医院护理单元专题研究》等多个科研工作,她希望一方面可进行工程实践的技术总结,另一方面可以将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于实际工程,推动医疗建筑设计的探索和创新(图11)。

  与时俱进 畅想未来

  “医院建筑平时给人们的感觉比较高冷,其实医院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医院建筑的公益性理念也与人类全生命周期的生老病死相关。目前,医疗建筑涵盖的类型其实很广泛,包括:康养、体检、月子中心、商业配套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规模扩大、内容增加,医疗与养老的结合、科研实验室、职工宿舍等建筑的加入,已经把医院变成了一个小社会,医院建筑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多功能、多内涵的综合体,未来建筑师发挥的空间可以更大。” 梁建岚继续说道,“现在的技术革新很快,医院建筑也要适应各领域的技术发展与变革,像装配式、大数据、医用机器人等,都对医疗建筑带来了新的冲击,医疗建筑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变化,做出更优秀的医院建筑。”

  补白

  作为一名女建筑师,梁建岚凭借着对医疗建筑的热爱,以及女性特有的感性思维,在医疗建筑的工艺把控和细节的处理上都十分细腻,参与的科研课题与调研又让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使用方的需求,这些优势都从她的作品中得到体现。相信未来,梁建岚会在医疗建筑上有更大突破,为城市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