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乱与喧嚣之后

  对中国文娱产业来说,2018年必定是个值得记录的年份。

  10月,中国的经纪公司、明星工作室等影视行业企业接到了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的通知:企业及从业者需要对2016年以来申报纳税情况自查自纠,在今年年底前补缴税款,能免予行政处罚,最晚可延续到2019 年3月完成补缴,否则将依法严肃处理。

  这个规定相当于给数月以来影视行业愈演愈烈的明星收入及税务风波浇上一盆冷水—网络上讨论的热度骤降,但整个行业却感受到一股冷空气。来自政策和监管部门的严格指令,都是这个高速发展,又享受公众高度关注的行业此前并不熟悉的。

  中国电影票房的逐级攀高,是这个行业在过去数年陡峭上升曲线的证明之一。200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43.41亿元,而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10倍有余,达到559亿元—今年的11月25日,中国电影票房成绩便已超过去年全年。来自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的银幕数量超过美国。如今,电影银幕增长规模趋于放缓,但仍支撑起广大年轻人的日常娱乐消费。

  更为关键的是,移动互联网使人们能越来越方便地消费文娱产品,其产品形态更是日新月异,时间占比早已超过从前。这都促使文化娱乐产业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对这个行业的任何传闻及新闻都高度关注,相应的,更多的商业品牌选择与明星合作,包括更多的合作方式,也是上述现象在商业世界的合理反映。

  于是,4年前,我们决定制作一份关于明星商业价值的榜单。4年的主题变幻也映衬出这个行业的变化。在经历了资本的洗礼之后,这个行业2017年被“流量”绑架,当年我们报道的标题是:流量再次战胜了一切。

  流量是人们在互联网上那些包含热情、冲动、随意、好奇的瞬间点击行为的总称,也是商业品牌为何投入巨大资源签约明星合作的最佳注脚。但是坦白说,对流量的依赖也让公众和品牌双方,乃至明星自身都感受到更多的不可控与不确定性。当2018年监管政策加大力度,文娱行业也迅速从对流量的过度关注中摆脱出来。今年的主题确定为 “慌张的一年”,而慌张本身,也使大家能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

  我们这份《最具商业价值明星榜》自诞生以来一直是网络上的流量担当,这一点恐怕今年也不会有什么改变。粉丝们会主动为自己的上榜爱豆转发相关的调查或排行。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榜单不是一个单纯的收入榜,自始至终,我们都将明星的专业水平在评选中赋予最高权重。此外,今年我们对榜单的评价规则做了全面升级,引入 CBNdata基于阿里巴巴淘系消费的数据,补齐了关于明星消费转化率的数据缺口,对于专业力的考核则更为全面和细致—我们希望这一点成为2018年这份榜单引发的讨论焦点。当鹿晗、范冰冰、蔡徐坤们共同勾勒出一个迭代与陨落、刺激与危险的明星市场,整个文娱行业也应该在慌乱与喧嚣之后找到一个契机,去关注自身的发展。毕竟,在任何行业,能带来持久发展动力的,仍是该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与专业态 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