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榆林窟参观的时候,从以舞乐图闻名的第25窟出来,榆林窟年轻的金牌讲解员许鑫就匆忙和正在栈道上行走的游客低语:“大家快速、安静地经过第6窟,不要往里面张望。李云鹤老师正在里面工作,他不喜欢嘈杂。”所有的人听后马上安静下来。也有初到榆林窟的人低声询问:“他是谁?”
他叫李云鹤。这位86岁的老先生是石窟壁画修复专家,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前副所长,中国壁画修复第一人。从1956年来到莫高窟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退休之后,他依旧心系石窟莫高,返聘后继续奋战在文物保护的第一线。
榆林窟的第6窟又被称为大佛殿,窟内有一尊约23米高的倚坐大佛。大佛正在接受抢救性修复,因自然坍塌损毁后,负责修复的正是李云鹤先生和他带领的团队。他们驻扎在佛像脚下,一点一点地把掉落在地上的碎片粘回去。“修旧如旧”是文物修复的最高准则,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如果因为修复者的不专业产生不可逆的伤害,“这简直就是犯罪”,李云鹤先生认真地对我说。
“我们的工作很像是在面壁,又像是在绣花,在洞窟里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一般人都很难坚持。而且就是师傅带徒弟这么带的,我手把手教,毫无保留。不仅看技术,还看对待文物的态度。之前我有一个学生,在修复壁画的时候把跌落的一小块壁画顺手弹走了,当场我就让他不要做了。莫高窟保护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洞窟内光线不够,就在木板上覆上白纸,用镜子反光,当时的人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之下都能认认真真地修复,现在的人是不是更要珍惜这样的环境?”李云鹤先生说,“我不认为有一种完美的壁画修复方案。我都85岁了,还是在学习,在寻找更好的修复方法:成本可控,效果更好,对文物本身的破坏更小。”
壁画的修复都是以平方毫米计,而经过李云鹤先生之手修复的壁画有3000多平方米,足见他的专注与付出。60多年的时光,都在做一件事情。他的记忆精准,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都在他的脑海当中;那些带他走上文物修复之路的常先生、戈尔教授、胡继高先生,他都真心感谢,不曾忘记。
他是真的心疼文物:“走进洞窟的时候,我就感觉它们在说话:快来救救我吧,救救我吧!塑像在说:我快倒了,我快倒了。我对文物充满感情,就想可以走动的时候,多多工作,多抢救一些。”
李云鹤先生的孙子李晓洋在爷爷的熏陶下,也选择了文物修复的道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一直记得,爷爷说要对文物有敬畏之心,选择了之后就要坚持下去。手艺这行,并无“巅峰”,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用时间去打磨,才是对文物最大的尊重。
如果你去莫高窟有机会看到意义特别的定位窟—220窟,就会看到重层壁画的痕迹。我在采访快结束时,恍然大悟:李云鹤老师就是把重层壁画小心剥离,让唐代壁画重见天日的那个人。我内心的感动无以言表。他修复石窟60余年,从1956年开始,对文物的爱护,也代代相传,不会停止。
李先生身形高大,善良刚正,双手温柔,修复壁画和塑像无数。这是千年莫高当世的守护者,这是温柔的脊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