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中的成都中欧班列,货源如何拓展?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成都,货源,品牌
  • 发布时间:2021-08-13 21:53

  成都班列货源规模不断扩大

  自2016 年中欧班列品牌正式启用以来,成都班列进入快速发展期,开行规模以年平均50% 的速度不断扩大。2020 年成都班列开行量突破2000 列,成渝两地班列开行量占全国总量的40%。

  成都班列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2020 年进出口额超600 亿元,同比增长43%;出口总额500 多亿元,同比增长53%。回程货源的拓展推动成都班列去回程开行逐步均衡。2020 年进口量占出口量的30%,较2016 年占比提高近一倍。

  本地货源占比不断提高。2020 年四川及周边地区出口额占比七成,较2016 年提高30 个百分点。作为首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成都加强与云南、贵州等西部城市和深圳等沿海城市的有效衔接,推动适铁适欧货在成都聚集。

  货物品类不断增多。在电子产品及配件基础上,新增机械零部件、汽车及零配件、绿植、果蔬等生鲜产品、冻肉、奶粉等品类。逐步形成了出口以机械电子类产品为主,进口以运输设备(整车)、食品(红酒、奶粉) 和塑料橡胶制品为主的货源结构。2020 年机械电子类产品出口额占出口额比例约60%,运输设备、食品和塑料橡胶制品进口额占进口额比例50%。

  成都班列货源的三大增长点

  通过对近五年货源结构的分析发现,能够稳定通过中欧班列运输的货源主要有三类。

  机械电子类产品

  机械电子类产品,特别是“四川造”产品一直是成都班列的主要货源。2020 年机械电子类产品出口额超 300 亿元,同比增长25.6%,占同期成都中欧班列出口总值的60%。其中“四川造”占比77%,同比增长 13 个百分点。

  产业升级为货源增长提供动力。成都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新经济为主要形态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以来。随着创维、京东方、富士康等知名企业进入成都,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的成都制造业快速发展。2020 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成都外贸总额同比增长22.4%,增速高于同期全国整体水平;加工贸易总额占外贸总额比超七成,特别是机械类产品,液晶显示器、电动载人汽车、离心机等出口增速高于成都出口整体增速。

  产品特色增强货源粘性。成都班列引入了一种新型集装箱应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区极寒天气下的运输问题。与普通集装箱不同,该集装箱箱体四周夹层内填充了一种相变材料,材料在室外温度低至零下四五十度时发生物理变化释放热能,确保箱内温度维持在需求水平。这使冬季运输电子机械类产品成为可能。

  对运价接受能力高。中欧班列比空运便宜、比海运快的特点与机械电子类产品的运输需求相匹配,特别是 “四川造”产品,传统内河运输连接海运模式,运输时间长且成本高。2016 年以来,虽然中欧班列的运价高于海运且逐年提升,这类货源依然稳步增长。中欧班列已成为本地制造企业出口欧洲的主要选择。

  跨境电商货

  2020 年成都班列市场采购方式出口额约48 亿元,是2019 年的3.5 倍,占同期成都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成都综试区) 市场采购方式出口总额的98%。出口商品品类主要有日用百货、塑料橡胶类制品、家纺类织物,出口目的国主要为波兰、白俄罗斯、匈牙利。

  政策红利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6 年成都获批成立成都综试区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动成都跨境电商规范化发展。随后多项利好因素汇聚四川,成都国际商贸城被列入市场采购试点市场,德阳、绵阳等获批成为跨境电商综试区,成都海关新增9710、9810 海关监管代码等,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进入加速发展期。2020 年,成都综试区跨境电商交易额 379.3 亿元(其中出口305 亿元),同比增长104%。为持续推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二手汽车出口等试点,成都积极探索市场采购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 2020 年6 月,“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融合发展的定制化专列“四川邮政”首发。

  受疫情影响,跨境电商物流新模式——海外仓模式迎来快速发展。海外仓模式是商家提前将商品备在目的国的仓库内,待客户下单后,将商品从海外仓运至客户手中。该模式采用货物集发方式备货,单次发运货物品类多且货量大。中欧班列更适合为这类货物提供服务。成都中欧班列经过八年的发展,班列开行频次、运输时效和稳定性均有大幅提高,逐步适应了跨境电商货物出口对时效和稳定性的要求。跨境电商货物早期主要采用空运,对运价接受能力强,具备成为中欧班列稳定货源的基础条件。

  冷链货

  自2016 年底,成都班列成功运输银柳、榕树以来,新增水果、蔬菜、茶叶等四川特色产品。2019 年俄罗斯对生鲜、奶制品、肉类等货物过境运输禁令的解除,奶制品、冻肉进口需求快速增长。2020 年四川猪肉、牛肉进口增幅分别达292.3% 和188.6%,成都班列6 月单月冻肉进口额超过2600 万元。

  冷链技术的革新为货源拓展提供可能。成都班列引入了以柴油为动力源的冷藏箱。该箱通过柴油机发电驱动制冷系统,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对制冷系统运作情况进行远程监测和控制。利用此箱,成都班列形成出口以鲜活植物、果蔬为主,进口以高端酒类、巧克力、花卉种球为主的冷链货源。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冷链运输已经初具规模,具有高运输时效、高安全性、高标准的运输流程的特点。相比海运,中欧班列时效和安全性优势明显。虽然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冷链运输受到较大影响。但是冷链货物运价接受能力强、货源稳定,有望成为重要利润点。

  成都班列拓展增量货源的难点

  带电运输的限制。电子信息产业是中西部城市外贸的主导产业,对中欧班列货源的支撑作用明显。国内铁路关于带电产品,尤其是含锂电池产品不能搭乘中欧班列的规定,造成部分具有出口优势的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平衡车、新能源汽车等,无法使用中欧班列,这一定程度限制了中欧班列货源的拓展。

  欧盟跨境电商政策的变化。出口欧洲的跨境电商货物主要通过亚马逊、WISH 等大型电商平台销售。货量容易受电商平台规则和欧盟对跨境电商税收政策变化的影响。欧盟自2021 年7 月起执行的电子商务增值税新规,废除了低价值货物免征增值税的规定,增加了电商卖家成本。受欧盟税收政策的影响,亚马逊仓降低了库存,部分FBA 仓库停止收货,跨境电商货出口量明显下滑。

  冷链运输增长放缓。生鲜类货物最佳运输时间在10 到20 天内,但受多方因素影响,中欧班列运输时间很难稳定在20 天内。同时,对于过境运输实施细则、不同货物对口岸资质、检验检疫要求的不熟悉将影响冷链运输的发展速度。加之2020 年疫情导致沿途、进口国对生鲜运输的检验检疫措施更加严格。运输高峰期,口岸拥堵进一步影响中欧班列运行时效的稳定性。

  防疫物资运量增长空间小。2020 年以来防疫物资货量增长迅猛,成都已多次组织防疫物资专列。主要原因是欧洲疫情一直处于紧张局面,对防疫物资需求大且西欧主要港口塞港严重,中欧班列成为首要选择。但防疫物资总体属于货值较低的产品,如果海运市场回归正常,疫情逐步受控,防疫物资整体出口量和通过中欧班列的发运量的增长空间将受限。

  内外兼修拓展成都班列货源

  完善境外网络。尝试与德国、白俄罗斯铁路合作,测试经加里宁格勒进入欧盟的新通道;与奥地利铁路合作测试经匈牙利扎霍尼口岸进入欧盟的通道。这些通道将与现有经波兰马拉舍维奇进入欧盟的通道一起,共同承担中欧班列日益增长的开行量。单通道变多通道开行,将有效缓解运输高峰期马拉舍维奇拥堵造成的班列延误。

  拓展服务范围。中欧班列要面向市场化,运营公司需不断强化企业经营能力。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比如新增到门、到仓、拼箱等业务,提供集装箱租赁、国内运输、拼箱、金融融资等一系列增值和配套服务,推动自身由平台公司向综合性物流公司转变。

  灵活班列开行模式。在中欧班列开行总量超万列的当下,班列集约化开行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国内推行内外混编的集拼集运模式。出口货源不足的地区,可采用内贸与外贸货混编运输。内贸货沿途卸载,外贸货在成都、重庆等地集结。国外推行分拨模式,利用欧洲端现有的运输网络资源,对到达欧盟地区主要枢纽的货物再次分拨派送。国内国外共同构建起“干支结合,枢纽配送”的高效集散模式。

  探索中欧班列数智化发展。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海关、铁路、集装箱和卡车等供应商、客户信息的快速交换和共享。以数字化平台线上操作替代基于 Excel 表格、邮件、微信的线下手工管控,提高业务协同效率,保障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推动中欧班列逐步实现数字化运营和智能决策。

  不断提高成渝号运营能力。对于川渝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合两地班列发展的差异化,合理安排揽货,成都侧重为终到波兰、荷兰高科技制造产业服务,重庆主要为终到德国的电子产品、汽摩配件等产业服务。利用两地口岸资质不同,推动成都大力发展花木出口专利,鼓励重庆加大医药、石油产品的运输。同时可利用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 交汇处的地理优势,加快地区通道、园区建设,为西南、华南货物的集散提供高效的衔接服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