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工匠精神,语文,课堂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31 20:58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品质人才的诉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各行各业中呼声极高的工匠精神,而这在职业教育中也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作为全国培养高品质职业人才的主阵地,既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综合能力,也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使其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始终保持工匠的初心,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心灵也能接收到洗礼和熏陶。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进入真正的工作中继续保持高效的工作态度。
21世纪是人才比拼的时代,各国都在努力进行着高层次的人才竞争,尤其是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相关的设施建设,而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将来源于职业院校。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才可能更多的是只懂技术,不懂应该如何坚持或者做到精益求精。而现代教育是需要借助课堂这样一个平台,在引导学生吸收知识的同时,德育、职业素养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尤其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工匠精神,以此来激发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
1工匠精神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1注重课堂知识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的前端导入是极为重要的。有了良好的教学开端,学生才能以饱满的心情和积极的求学热情投入到课堂情境中。有了这样的教学形态,学生才会主动探索未知的知识,学生也能更加准确的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而这样良好的开端离不开教师的前期准备,以及在教学前需要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问题布置,在全面的准备中让课堂有序的进行下去。
例如,在教学《那一年,面包飘香》一文时,如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将文章的相关背景以及文章中的架构和关系梳理清楚,让学生在学习前知道即将接受怎样一个故事,这样就更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单单这样也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需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提前的预习和了解,课外预习和课堂学习相互结合,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预习的东西分享出来,以此为开端让课堂的氛围热烈起来。可设置相关的问题:“本文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课文用倒叙的方法到底有什么好处?”听到这种相对开放性的问题,会有很多学生想要分享自己的想法,“课文中有两个主要角色,面包师傅和主人公,他们俩是师生关系。”很快学生就能反映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这样对于后续的教学将有一个很好的铺垫。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的去阅读文章,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继续提问:“课文的题目在向我们阐述一个怎样的事实?”从开始的课堂铺垫到后续的课堂教学都会有一个很好的进展。有学生答道:“1.不知名的人送给“我”面包;2.老师做客面包店,品尝飘香的面包;3.追忆面包师傅学生时代的一段往事。”渐渐地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课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导学生理解在学习时应该以怎样的态度,以怎样的情绪去对待这件事情,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以便于养成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优良品质。
1.2深度挖掘教材内容
对于中职院校的教学来说,在进行计划制定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升,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灌输和传承,让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和文明的魅力,于无形中对学生的心灵形成洗礼,发扬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在传递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必定要以文章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精神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匠精神。总之,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有强大的文化素养积累。为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读书习惯进行引导。
例如,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就可以借助如下的教学过程。这篇文章主要针对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进行详细的叙述和讨论,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文化积累,感受劳动人民在手工艺术品中的精湛技艺,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深入学习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了解作者在描述制作过程时用到的准确的、严谨的语言。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很清晰的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无不透露着对工匠精神的阐述。这些内容不能凭借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需要学生在前期的预习和课堂上的分享和讨论中获得提升。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景泰蓝的细致工艺,教师还可以制作相应的视频课件,在视频课件的播放中让学生详细的观察这样的一个艺术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以及为什么景泰蓝能有这样的一个评价等。随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其他能够传输工匠精神的故事,在故事的分享中,逐渐理解工匠精神都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而作为学生,需要怎样的努力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并逐渐延伸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
1.3联系学生专业知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在努力的进行着教学理念的转变,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提升,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首先需要对文章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核心内涵也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渗透工匠精神的理念,并逐渐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的实际价值。
例如,在学习《庖丁解牛》一文时,教师在开始教学阶段通过学生的预习新知,询问学生对庖丁解牛的认识,比如“庖丁解牛在向我们阐述一个怎样的道理,庖丁本人具备怎样的一个专业素养。”庖丁解牛的故事,很多学生在没有深入的学习前已经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清楚的知道庖丁在分解牛肉与牛骨时拥有的精湛技艺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而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这样的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也很深刻,虽然杀牛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很低级的活计,但是能做到这样的程度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和过程,庖丁的故事在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认真细心的态度,总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学生的理解教师首先要及时的给予回应,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分析的正确程度进行分析,对需要指正的地方进行指导。接着通过庖丁解牛这样的文章内容转接到中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中职学生主要是学习而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但是在很多学生看来自己学习的东西是一种很肤浅的、甚至感觉没有用的东西。而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怎样的工作,只要你以这样的态度和信念去坚持,总会获得所有人的称赞。而且能做到对一件事如此长久的坚持本就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一些和庖丁解牛相类似的故事,从中细细体会工匠精神是一种怎样的体现。比如学生讲到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画画,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欧洲的艺术中心佛罗伦萨,拜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费罗基俄为师。费罗基俄是个非常严格的老师,学习的第一天,他让达芬奇画蛋。让他横着画,竖着画,正面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了后来我们熟知的故事。”这样的文章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不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从中寻找到展现自己能力的地方,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潜在能力。
1.4合理的设置课后作业
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教学是无法完成的,也需要合理的进行课后作业的设置,这样不仅仅是对学生自身一个学习的巩固过程,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另外,良好的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是可以展现学生工匠精神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工匠精神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课后作业的有效设置也需要教师的细心和思考,既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要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工匠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深入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为此,需要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述时,合理的设置一些课堂问题,以便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思考对所学的专业技能有创新性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人生的境界》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该文章前,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人生的境界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对于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比如有学生认为,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人能达到怎样的一个高度;有的学生则认为人生的境界是指人内心所能体会到的深入感悟;还有学生认为人生的境界是指在生活过程中对于不同事物的认识等等答案,总之人生的境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认识,“我认为人生的境界是指不论遇到怎样的一个情况或者境地,都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并付诸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获得未可知的一些东西,这样的一个处事态度是我的理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在笔记本上进行简单的记录,并在后续的实践中将其进行扩展,形成自己对于“人生境界”的一个深入理解。并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分析讲评,并针对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学生进行鼓励,使其将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进行分享。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专业知识和实际操练的过程,突出其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对自身能力的有效提炼。
2结语
“工匠精神”在当代的工作和学习中都是一种具备极强竞争能力的因素。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去客观的看待工匠精神在未来工作中的一个价值,在传授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使其感受工匠精神与日常学习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出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精彩纷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己所学专业的不凡,让学生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工作的重要价值体现。总之,学生的工匠精神渗透需要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使其成为一种学生自发的、向往的能力。只要这样,中职教师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输送一批具备高素养、高品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郑州技师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