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教学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小学,音乐,信息化
  • 发布时间:2021-10-18 21:21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工作中予以应用的稳步发展,以“互联网+”为背景下的信息化课堂构建成为了小学教育工作的主流模式。文章以小学音乐课堂为基础,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教学构建的意义进行简述,之后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教学构建原则予以分析,最后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教学构建的对策。

  小学音乐课本身就是集影像和声音为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所以,在现代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就应该结合学科的特点,加强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构建。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听觉、视觉更加突出,让学生满足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给课程教学更加非凡的效果。因此,在现阶段互联网+的背景下,小学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不断地优化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建设,让理想的课程教学目标得到真正的实现,为课程教学的开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生机。

  1 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教学构建的意义

  1.1 提高学习动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年龄较小,爱好和兴趣往往是开展事物学习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加感兴趣,就一定要投其所好,单单采用传统教学当中的黑板+粉笔教育模式是非常难实现的。因此,在现代化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加强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教学当中的引入,实现视频及音乐之间的互相融合。这样就可以使得课程教学在呈现的过程当中能够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更加高涨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实现音乐课堂和信息化的结合,带动音乐教学本身得到更加高质和高效的发展。

  1.2 赋予音乐品德

  在音乐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新课标积极倡导应该将审美作为核心。音乐课程当中的审美和美术课程当中的审美在标准方面是有一定差别的,应该通过音乐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让学生可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当中对音乐世界的美好与高尚进行鉴赏和感受,这是音乐课程教学在开展过程当中的最终目的。所以,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构建就能够让学生本身的视听渠道得到进一步的扩展,让学生能够拓宽认知视野,丰富更多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到音乐内涵及品德,对于学生三观及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1.3 升华学生情感

  在以往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大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当中只是浮于表面,很难引导学生对音乐当中的内涵和情感进行体验和深化。这样就会使得音乐课程教学的价值和作用大大降低,要想达到理想当中的课程开展效果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现阶段,通过信息化教学在课程当中的有效构建,能够进一步的辅助课程当中的情境构建,让学生可以在情境下更好的体会音乐当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解放学生的天性,推动教学效果的优化。从而一改传统教学当中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让理想的课程教育效果得到真正的实现。

  2 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教学构建原则

  从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来看,教师想要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来构建起信息化课堂,教师就必须要进一步做好教学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2.1 因材施教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对信息化课堂的构建,就必须要先做好对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因为互联网+技术是教学辅助技术,其应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所以,在这种教育需求下,教师在进行互联网+技术应用之前,必须要先做好对音乐知识内容的分析,保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给音乐知识的表达和展示带来良好的辅助,让学生可以更为全面、科学的完成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由此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完成对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

  2.2 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互联网+技术在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构建环节中最为关键的教学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课堂的构建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音乐知识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先做好对学生认知兴趣、学习能力的分析,并能够以此作为课堂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2.3 寓教于乐

  在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构建环节中,寓教于乐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其也是保证互联网+技术有效应用的关键所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所设计的信息化课堂能够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促使他们有浓厚的热情和充足的动力去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和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并愿意在以后的学习中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音乐学习当中,由此来实现小学音乐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3 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教学构建的对策

  3.1 基于信息化教学,强化预习效率

  要想在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应该对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主体作用进行激发和发挥。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加强课前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产生初步了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紧紧地跟随教师的步伐,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预习效果。在此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加强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讲解《法国号》一课的过程当中,为了让学生在预习中就可以对歌曲加以熟悉,并且能够获取到一定的音乐知识,教师就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铜管乐器作为入手点,将铜管乐器相关的内容提前讲解设计制作成微课。而制作好的微课就可以上传到微信公众号当中,让学生提前进行下载和观看,从而对学生的预习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在后续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则可以先让学生阐述在预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生合力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让教学在开展的过程当中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将信息化教学在课程教学当中的价值最大化的展现出来。

  3.2 基于信息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从事认知活动的过程当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态度与状态更加积极,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保障。所以,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构建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强,增强课堂互动,让师生之间真正的做到有来有往,让整个课程氛围都变得更加融洽与和谐。例如,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的过程当中,在带领学生对歌曲欣赏时,教师就可以加强故事的引入。比如,可以将这些故事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的进行呈现,让学生站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对王二小这位小英雄真实、客观地去认识。在故事展示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歌词作为主要角度,让学生在观看故事的过程当中获取到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产生更加浓厚的欲望和兴趣。此外,教师也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对现代生活进行展示,形成强烈的一个对比,让学生可以对歌曲内涵深入挖掘,感受到小英雄身上具有的英勇无畏和热爱祖国等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3.3 基于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师素养

  在音乐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学时间往往是相对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展现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为课程教学的开展保驾护航。所以,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下,小学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也应该不断地带动自身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借助信息化素养来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让整个教学环境都变得更加活泼和生动。例如,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的过程当中,假如教师只是以音乐角度作为出发点,学生很难感受到歌曲当中所包含的气魄。在这时,教师就可以加强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运用,在画面当中为学生展现出百万雄师正在过大江这一雄壮场面,让学生自身去感受和理解,并要求学生将感受融入到后续的歌唱当中,找寻到歌唱当中的核心和精髓所在,让学生的心灵和视野都得到震撼。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曲调本身的雄壮和悲壮,让学生有更多的震撼,让学生懂得音乐学习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

  3.4 基于信息化教学,激活学生情感

  在小学阶段音乐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应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激活,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这样的音乐课程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所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带动学生情感的升华和激发,让学生能够不仅获取到乐理知识,也能够生成情感认知,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课程教育效果。例如,在讲解《祖国祖国,我们爱你》这首歌曲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提前制作PPT。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将PPT展现出来,其中主要是有关于我国大好河山的各种图片,以幻灯片的方式进行呈现,将这首歌曲作为BGM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更好的受到爱国熏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深刻的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这样就可以在无形当中对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情感起到一个激发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和抒发。

  3.5 基于信息化教学,加深理解记忆

  歌曲往往是由旋律和歌词构成的,通过旋律可以让学生对歌曲表达的情绪进行感受;通过歌词分析能让学生感受到歌曲当中表述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在音乐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构建就可以让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得到增强,降低学生音乐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展现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讲解《手拉手地球村》这首歌曲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对视频进行播放。在这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借助语言对画面内容进行描述,接着就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尝试着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绘制出美术画作,并可以带有情感的对歌词进行朗读,加强学生对于歌词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经过欣赏、朗读以及理解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加强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实现歌词的快速记忆。

  3.6 基于信息化教学,优化情境创设

  在音乐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而信息化技术在情境创设方面则有着非常强大的优势。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加强对信息化的有效使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展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音乐美感更好的进行体会和感受,带领学生更好的去表现美、欣赏美和感受美。所以,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解,也应该让学生对歌词进行有节奏的朗读,让学生对整个故事和音乐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这之后就可以播放PPT,PPT当中包含着有节奏的歌词朗读,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在后续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感悟原本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可以在后续角色扮演当中产生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得到深化,真正的实现音乐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充分结合。

  3.7 基于信息化教学,深化课程参与

  除了以上这几个方面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的引入来深化学生的课程参与,让整个课程的开展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的提高。例如,在讲解音乐故事——《龟兔赛跑》相关知识点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先播放“龟兔赛跑”的故事来进行情境创设。在这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用简短的话语来描述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之后展示乐谱以及用flash制作的动画来对其中包含的音乐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更多的灵感。在这后续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音乐剧的创编,结合不同的角色特点来更好的感受到音乐歌曲当中阐述的内容。使得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得到深化,让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真正的达成。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互联网+的背景下,小学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紧随时代发展,助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能够让理想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真正的实现,达到预期的课程教学目标。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加强信息化教学的构建,以此在音乐课程当中强化预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素养、激活学生情感、加强理解记忆、优化情境创设、深化课程参与,让理想当中最佳的课程教学目标得到真正的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镇洋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