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自然界的成熟;和谐有序、依法而治,这是社会的成熟;和平稳定、繁荣富强,这是国家的成熟。而作为整体中的个体,我们每个人的成熟,关乎自然、社会与国家的前途命运。

  成熟不仅是时间上的概念,更是一个人平衡物质与精神的能力的外化。当今社会,许多人在物质财富的诱惑下,病态地膜拜着金钱和权力,为了无尽的欲望摸爬滚打,却忘记了去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生活。也因此,那些摒弃了物质享受、一心追求精神世界丰盈的人,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们令我难忘,为了将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拼接完整,他们年复一年固守着“冷宫”;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亦令我难忘,他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天眼”。他们身上蕴藏着的“工匠精神”、追求梦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求名利的淡泊之心,比任何物质财富都要可贵,这便是成熟的一大特征。

  周国平曾言:“许多人的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因此,每当有人将童心与成熟对立起来,我都不敢苟同。在我看来,二者之间虽然是递进关系,但又相互渗透。成熟意味着将童心中幼稚、任性的成分剔除,但要保留其中的精髓,比如了解了生活真相却依然保持的善良、对世界的好奇与追问,以及突破认知界限的勇气。“鲤鱼科学家”加来道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我们大多数人都像鲤鱼一样,囿于成见并且自以为是的时候,他却“跳出池水”,驰骋在对高维世界、平行宇宙的沉思之中,这是一种怀着童心的成熟。

  成熟,更是对自我的追问与回归。苏轼一生经历过“乌台诗案”的困境,感受过“寂寞沙洲冷”的悲凉,但他在磨难中沉淀下来、反思自我,最终抛却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换来了心灵的宁静。正因如此,他才能在逆境中品味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感受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悠闲,吟诵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像苏轼一样,超然物外,追寻真正的自我,亦是一种真正的成熟。

  正值青春的我们,与真正的成熟之间想必还有一段距离。但成熟并非全然取决于经历、时间等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地反思与总结,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认识自我,回归自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能真正走向成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