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回归生活本真
- 来源:《少男少女》月未版(教育管理)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8-06 16:58
李锦清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交贝石小学,江门529000)
摘要:要让小学生的作文走出“无实”“无情”的窘境,就应让学生的作文回归真实的生活。具体地说,教师应从“让生活见闻成为习作的源泉”“让生活实践成为习作的欲望”“让生活感悟成为习作的契机”“让生活经历成为习作的本真”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品味生活,写生活中的“真实”,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老师,包括我,总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是采取多写的方法,两周一篇大作,每周一篇小作,还有各种小练笔,如随文读写结合或不定期的“随笔”“日记”等,以为学生勤于动笔,熟能生巧,就能提高写作水平;二是经常加强 “文法”指导,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前后照应、点明中心等,认为学生依法炮制自然就会写出好文章。事实上写得好的本来就写得好,写不好的依然写不好,对作文的厌倦溢于言表。
作文教学一度进入瓶颈,我常常琢磨:是不是自己作文教学中的理念认识有问题?学生要写好作文是否只靠“勤练”和“文法”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孜孜不倦所付出的,竟然是一种低效的劳动?
再看学生的作文,我渐渐找到问题的症结:一是很多学生的作文不是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而是为作业而作文、为老师而作文,寥寥数言,枯燥乏味,已经完全脱离了生活。二是学生的作文中,内容贫乏,与生活脱节,空话、假话、套话占多数,而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的文章却是少之又少。在作文的天地里,学生的童心是否被淹没在老师设定的习作套路上呢?
那么,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走出这种“无实”“无情”的窘境呢?应让学生的作文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这虽然是作文教学中的老话题,但知易行难。下面谈谈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实践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让生活见闻成为习作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就告诉我们,素材的积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摄取的。学生只有融入生活,才能从生活中获取许多好的素材,写出来的作文才不会空洞无物。
结合本校实际,我积极利用农村优势,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农村有淳朴的民风,有美丽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有浓郁的家乡气息,为农村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充分发挥、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帮助学生寻找作文的活水之源呢?
平时我经常要求学生要多到田野中去,到学校的植物园中去,主动跟家长到柑橘园、荔枝园中去,到山上的养鸡场去……并教育学生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他们可以闻荔枝花香,摘豆角、黄瓜,尝柑橘、荔枝,晒陈皮,制柑谱茶,看小鸡成长;调皮一点的男孩还会去摸田螺、捉蝉……他们深深感到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长在沿海地区的优越。此外,农村民风淳朴,春节鞭炮声声,家家户户年糕、油角飘香;有着浓厚乡村特色的男婚女嫁等等,无不带给学生许多欢乐。教师抓住这些农村优势,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积累到富有乡村特色的写作素材,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厚积而薄发,写起作文来水到渠成,言之有物,写之有情了。
此外,每到“五一”“国庆”等公众假或寒暑假前夕,我总不忘以语文老师的身份通过校讯通、微信或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要求家长趁假期抽空陪孩子到外面走走,参观一些旅游胜地,如家乡的“小鸟天堂”“崖门炮台”“新会古兜温泉度假村”“崖门大桥”“开平碉楼”,以及带孩子去体验近年兴起的各种美丽乡村游或“古兜水蟹节”“南瓜节”“银湖湾葡萄节”等节日活动,得到不少家长的认同并付诸行动。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儿童的活动空间, 使他们在大自然和社会活动中拥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写出属于他们的闪耀个性色彩的作文奠定了基础。
二、让生活实践成为习作的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是为了生活。”作文生活化,作文即是生活实践。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操作起来,实践起来,探索起来,将作文过程同生活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关注、了解、认识生活,对生活情境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经历的酸、甜、苦、辣也是一份宝贵的情感历练。在经历了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后,当学生面对自己汗水的结晶时,自然而然就能获得成就感,涌起表达的欲望。
为了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我结合作文的需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包饺子”“放风筝”“水果拼盘比赛”“钉纽扣比赛”“剪纸活动”“拔河比赛”“茶艺会”……周末或节假日则布置一些农活、家务活或实验小制作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动而辞发,表达真实贴切。
可见,不将习作训练机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课上,而是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学生的习作也是随感而发、随事而记,创作的欲望也随之产生。
三、让生活感悟成为习作的契机
叶圣陶先生曾有过这样一段精辟透彻的论述: “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没有话而勉强要说话,或者把别人的话拿来当作自己的话,都是和写作的本意相反的。”这是真正的经验之谈,要跳出作文教学的瓶颈,务必还原学生的生活本性,让他们的写作回归生活需要,“我笔写我心”;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独特的感受,作文才会有感染力。
学生有感而发,自然能写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表达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所以,我常抓住学生的生活感悟作为他们习作的契机。如有一段时间,班里的个别同学养成在课桌乱写乱画甚至刻画的坏习惯,搞得课桌面目全非。面对此种现象,我组织学生展开大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又以“我看‘课桌文化’” 为题进行作文训练。又如:遇到有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犯了个小错误,我不是采取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也不用苦口婆心式的说教,而是先让学生回去静静地想一想,“面壁思过”,写一份内心的独白,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回顾一遍,叙写出来,针对自己所受的 “委屈”或自己认为“不应该做”的地方写上自己现在的认识和想法。没有批评,胜似批评,而这份独白让他们真实自然地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化为文字。
学生在这样的契机中习作,写出来的是自己的语言、真实的感悟,习作也才真正丰富、鲜活、有灵性。学生的作文也就成了对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让生活经历成为习作的本真
在开展作文教学时,我们从一年级说话、写话开始,就给学生灌输了一些思想,那就是写任何事、任何人都要有意义,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可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无非都是些生活琐事,更何况以孩子的认知水平与单薄的经历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意义。因此,为了迎合老师,得到好的评价,学生就开始用成人化的语言来写作,如写一件难忘的事,题材无非就是一些给老人让座、妈妈给我送伞之类的,这类习作都是我们小时候写过的,却在新时代的孩子身上重复着,可见对学生作文束缚过多、要求过高,是造成学生惧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给学生作文 “松绑”,让学生自由表达所经历的事、所感悟的理,应是当前我们急需要做的。
近年来,我鼓励学生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克服传统作文指导中“求同思维”的模式,不再片面而过度地强调“立意”,也不再过于强调作文的技巧,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这样一来,我欣喜地看到,笔,成了孩子们另一张说话的嘴巴。他们说班级的事,说家里的事,说烦恼的事,说痛苦的事,说高兴的事,说自己的事,说伙伴的事。概而言之,说真实切己的话,而这些话都来源于他们真实的生活经历。
学生自己的经历,随着心灵的涌动、情感的喷发,飞出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文字。这样写出的 “原生态”的作文,是一个对生活深度体验的过程。只有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习作,学生才能写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表达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让作文回归生活本源,品味生活,写生活中的 “真实”。学生习作时一旦进入了生活的体验状态,就显得“如鱼得水”。因为每一个学生看人、看事都有着自我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受到挫折的懊丧,也有被责难、被误解的愤慨和惆怅,只要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写这些生活,习作中自然就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出孩子率真的灵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