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良好个性 突显学校朝气
- 来源:《少男少女》月未版(教育管理)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校园文化,德育教育,素质培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8-06 19:28
骆杜海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八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校园文化既是影响学校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学校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以校园为基础的文化建设,不仅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校的合力、正确的导向、良好的校风及班风、先进学校集体、先进班集体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必须结合本学校学生的特点,创造和谐、阳光、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充分展示个性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格。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教育;素质培养
当你走进一所布局合理、绿树成荫、地面整洁、桌椅整齐、窗明几净、环境优美的学校时,你能无所顾忌地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能无所顾忌地在校园里到处追逐,大声喧哗吗?不能。这就是“学校德育文化”的魅力。当笔者在进行“学校德育文化”建设时,尤其重视开发德育文化中的“学生文化”。多年来,以校园为基础的文化建设,不仅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校、班级的合力、正确的导向、良好的校风及班风、先进学校集体、先进班级集体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必须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创造和谐、阳光、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个性充分展示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格。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校文化的催化剂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行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形成一种和谐、平等、互助、探究的工作、学习氛围;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学校文化、班级文化的整体效应;有助于师生形成归属感和自豪感。尤其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教师、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如果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能较好地合作沟通,那良好的学校、班级人际关系就成为他们的一剂精神食粮。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重点的同时,要着重进行团队精神培育,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设计校徽是发挥教师学生团结合作的最佳时机,之前让他们进行大量的沟通,可以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当时教师学生指导开展活动时就很感兴趣,群策群力,纷纷讨论:有些师生说,我们学校在艺术节上获得全区第一;有的师生说,张某某同学唱歌比“超女”还好听。师生们各抒己见,最后达成一致,设计艺术特色班,师生在设计校徽“启航教育”时用美术字设计,那理念来源于学校开展特色操活动时表演队伍谢幕时的队形。师生灵感源于生活,校园文化体现班级的特色又体现学校特色。这个设计理念受到学校和家长们的广泛赞扬。
二、张扬个性让学校焕发生命力
(一)营造个性化的校园环境
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班集体中度过的。校园环境文化的营造能直接体现学校引领师生追求的过程和精神的导向,校园文化的彰显追求,激发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也培养了有追求的老师和有追求的学生。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有了灵魂,有了个性。围绕校园的文化规划设计有文化的活动才有吸引力,所以笔者注重文化的动静结合。动的文化体现在每学期举行的书香阅读、启航特色活动(包括科技航模、科技实践论文)、感恩节、生命教育、拒毒小卫士等活动;静的文化就是把他们的论文、精心设计的卡片、感言等一张张展示在大家的面前,让老师、同学们民主投票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再衬以精美的装饰贴在墙上供大家交流分享。这样,师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参与学校的事就积极了。学校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能培养师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形成和发展教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品质。从内在的潜存变为外显的动态文化,既体现了农村学校自身的艺术特色教育,又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形成自己学校的文化底蕴。
(二)在阳光与活动中促发展
要想一所学校充满阳光活力,让学生每天都沐浴在阳光雨露下快乐地成长并焕发着活力,在张扬师生个性的同时,捕捉一切教育的契机是必不可少的。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涂鸦画成了焕发学校活力的亮点之一,也成了师生感兴趣的话题。当知道要推行涂鸦画的时候,笔者也很迷茫,不知道从何入手,感觉笔者对美术那种喜爱与触觉都帮不上忙。那时学校几个美术教师主动找笔者,说有的学生学习不够上进,贪玩,倒不如借涂鸦画激励他们,让他们更团结、更上进、更充满活力。一言惊醒梦中人,笔者接纳了几个美术教师的意见,搜集相关的图片:与时间赛跑、阳光集体、超越自我等,让学生放胆去涂鸦。学生们通过涂鸦既体现艺术的美,充分感受艺术的美,尽情鉴赏艺术的美,又使班集体更加具有凝聚力。涂鸦画的创作不仅使一批具有绘画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而且激发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推动班级积极向上、蓬勃发展。
三、以儿童阅读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自我文化建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也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专著中写道:“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的确,儿童阅读不只是增长知识,开发智力,更表现在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方面。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决定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让学生阅读,从学生的精神世界入手进行教育是丰富学生自身文化,增强德育文化功能的重要环节。
(一)以营造浓厚的德育文化氛围为基础,用优质的文化陶冶人
1. 渲染氛围,师者先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小学生模仿力强,特别是对老师相当崇拜,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自己要喜欢阅读,不然就成了一纸空谈。教师叫孩子看书,自己却对阅读敬而远之,这样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真正持久地喜欢阅读吗?因此要营造氛围,教师必须先行,用教师的表率行为影响学生,肯定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学校征订了大量的报纸杂志,放在教师阅览室,供教师阅读,工会成立了教师读书沙龙。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们的“满腹经纶”定能引来学生赞许的目光,从而激起学生也要去阅读的欲望。
2. 重创环境,引趣导行
阅读并不是看电视,它没有声也没有像,让每个学生都一下子拿起书本来阅读,这似乎不太可能。环境能引起心灵共鸣,令人产生遐想,舒适、雅致的阅读环境能给学生增添阅读的乐趣,消除阅读后的疲劳。阅览室里、阅读课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在柔和舒缓的音乐氛围中,各自捧着书静静阅读,那时候连翻书的声音也是温柔的。试想,有谁会忍心破坏这书和音乐构成的美好意境呢?
(二)以引领阅读为根本,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相反,一本坏书,有可能把一个人引入歧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优秀的作品,阅读才有收获。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中进行引领,尤其是选择书籍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
1. 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宜的书籍
推荐读物时,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引导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当他们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还可以组织他们把静态的阅读演绎为动态的阅读,进一步提高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2.引导学生接收具有时代特点的信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孩子们接受外界信息渠道更多,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诱导。比如: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优秀报刊同样能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中国少年文摘》《现代中小学生报》《岭南少年报》《广州日报》等。我校时常将从报纸上剪辑下来的时事、新闻报道、人物专访贴在橱窗里。
3. 鼓励儿童自主选择读物
儿童读的书,儿童有选择的权利。对孩子来说,独立自主的作出选择是成长过程中的一大成就,对书籍的选择也是如此,因此,我校在宏观上指导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不对学生的读物横加干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