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创新,创业,研究
  • 发布时间:2024-10-18 21:23

  ■ 纪繁芳

  引言:在当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由于部分学校不够重视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导致学校专业课程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往往只掌握了较多的理论,而在应对专业课程社会化实践问题时,却不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从这点来看,深刻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现环境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极为必要,本文就对创新创业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以创新创业作为基本驱动因素,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持续发展,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形式。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前提下,我国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专业技术能力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社会化人才务必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由于学校开展教学改革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实施课程改革依然存在各类突出问题。基于这一原因,本文对创新创业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1 创新创业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创新发展战略成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一个基本战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则成了高校开展课程改革、培育新型人才的基本形式。在创新创业理念驱动之下,高校在设立教育目标时,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作为了一个基本内容,这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对社会多样化发展需求的重要手段。为此,学校务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学校课程教育中,采取必要措施实现专业课程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在当前学校教育模式中,为促进专业课程的持续发展,学校也务必要将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然而,在当前,部分学校对创新创业的理解程度不够,在自我认知上不够清晰,缺乏长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这也是导致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不够深入,无法对学生能力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的主要原因。

  1.1 课程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部分学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上都极为缺乏,部分高校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在日常课程教学活动中,为支撑创新创业活动的举办,指导中心则成了重要依托,这使得创新创业活动的专业性和丰富性不够充分。虽然一些高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中心,然而在日常运营和管理措施上依然相对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够充分。一些高校在举办创新创业活动时,其评价机制相对落后,成绩考核方式成了教师考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方式,创业率、创业大赛的成绩,成了教师评价创新创业活动水平的主要指标。教师不够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在这种创新创业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这体现出部分学校在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上不够健全的突出特征,是导致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改革难以深入发展的主要原因。

  1.2 教学模式极为单一

  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学理念深入发展和互联网教学形式普遍推广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专业课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翻转课堂、微课等互联网教学形式,成了学生兴趣程度较高、教学效率突出的重要教学方式。然而,虽然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了互联网教学形式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新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依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单一性特征极为突出。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依然存在显著缺陷,其改革进程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大部分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然而在实际应用、实践过程中却缺乏较强的能力,这也是制约学校创新创业教学水平提升、学校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原因。

  1.3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并未建设起一支强大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大部分教师都将学生的就业工作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创新创业教师工作人员的主要构成是学校的学工人员和社会企业家,这部分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上相对缺乏,难以承担起学校教学改革的重任。与此同时,部分专任教师在对专业课程的科学研究和教学设计上不够充分,没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这使得学生对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兴趣不高,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兼任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够充分,学校也并未针对这一现象成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兼任教师在流动性上相对较大,教学效果的延续性较差。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并未将创新意识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明确教学目标时不够清晰,这就导致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难以实现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4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较为缺乏

  在当前,对于大部分学校而言,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形式,依然以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践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挥创新能力,理论知识则成了学习的主要内容。从实际角度来看,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改革目标,学校务必要强化实践教育。虽然部分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并建设起了创新创业产业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提供的帮助相对较小。创新创业平台的缺乏,也导致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信息的获取上不够充分,这也是制约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原因。

  2 创新创业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从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来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和设计学等都包含其中。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综合性较高,交叉特征十分突出。在进行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时,学校务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实现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学校应当进一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专业课程教育,带领学生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探索环境设计的新方法和新理念,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实现跨学科应用和多领域拓展,培养学生发现专业问题、利用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学校务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专业课程的教学讨论和设计构思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开展广泛的创新性设计实践,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拓展思维能力,形成设计技能。与此同时,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驱动帮助下,学校为实现深入的教学改革,务必要明确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思维理念和创新教育方法为重要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带领学生实现知识转化,突出专业课程教育的实践性,促使学生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转化为实现创业的基本能力,带领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教师在明确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时,务必要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明确根据实践意义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为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学习形成教学机遇和培养平台。一方面,高校要利用专业课程教育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在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为实现高质量专业教育,教师更高程度的关注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研究,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机制建设却较为缺乏。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实现专业课程改革,强化教育者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引领,建立起十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务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基本途径,深入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结合专业课程教育内容,实现两方面教育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务必要将创新创业概念落实到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要摒弃创新创业教育的错误思想,将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培养转化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改善实践化教育环节,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促使专业创业教育更好与专业课程教育实现融合。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学校务必要明确侧重点,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学校务必要延伸创新教育意识,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深化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培育学生较强的创业意识,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3 创新创业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3.1 完善课程教育体制机制

  学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意识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务必要将培育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并结合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学校应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完备的教学设施和教育平台,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学校务必要强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利用薪资体系、激励机制等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为实现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创造有利条件。高校应当建立起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并在创新创业部门日常工作中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以专业特色和实际教育情况为基础,形成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指标,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该机制体制下得到有效评价。学校还应当强化宣传工作,加大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创新创业的推广宣传,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3.2 创新改革专业教学模式

  为使专业课程教育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征,学校务必要改善专业课程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实现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师务必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大力创新,既丰富课程教育内容,又拓展课程教育资源,促使专业课程教育更具时代发展特征,更具创新意义。教师应当利用必要措施,促使教学模式更具多元化发展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弥补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的薄弱板块,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坚持基础。教师要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结合教学案例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号召学生利用创新性思维,实现对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拓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所提出的疑问,结合创新意识培养,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当邀请专业人士和企业家、校友等人员,在校园内开展创新创业演讲,以此来在校园内形成以创新创业为基础的良好价值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做出积极贡献。

  3.3 强化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学校既要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应当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教师在开展课程教育时,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环境设计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对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而言,学校应当专注于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利用教育培训等行为,提升教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市场化观察能力,促使教师能够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而利用专业课程教育,实现课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学校应当构建起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号召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寻求恰当的创新创业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化实践中发展和锻炼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应当充分转变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以环境设计专业理论为教学基础,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化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历史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应当为教师队伍设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进而为实现专业课程改革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3.4 完善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在当前,大部分学校都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部分学校甚至成立了创新创业产业园区。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部分教学设施的使用效率却相对较低,难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导致学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目标难以实现。为此,高校应当进一步发挥优势资源作用,对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结合资金扶持等措施,形成完善的人才孵化基地,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色和社会化就业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完善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当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对具备实习资格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化实践过程中发展创新创业能力,为凸显专业课程教育的实践化特征做出积极贡献。

  4 结束语

  总体来看,在创新创业背景下,为完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务必要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创业平台缺乏等具体问题,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目标,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具备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创新创业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编号:FJJKG21-035。

  (作者单位: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