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的思考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小学,音乐,教学
  • 发布时间:2024-10-18 21:29

  ■ 任丽霞

  在力求以人为本、发展学校特色的教育大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音乐体验。其中律动教学便成了学生体验音乐的重要途径和必要形式,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配合相应的身体动作来迎合音乐的节奏,其实便能够达到学生对音乐的深层次认知和感受。由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将小学音乐教学与律动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协调的节奏感,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效力,实现他们身与心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此,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进行了思考。

  律动教学指的是要将音乐学习与身体动作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使用身体富有律动性的动作去表现音乐,去展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所以说,律动教学能够充分地引导学生准确地感知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旋律特点以及情感内涵,能够让学生从多个方面着手去实现对音乐内容的深层次感知。所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来实现律动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素养,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

  1 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的价值思考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入律动教学,其实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并感知音乐的方式和手段。适当地引入律动,能够让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伴随动作,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伴随活动,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实现音乐学习与形体的有机结合。这样就会让学生将很大的关注点集中于音乐的节奏及旋律上,会让他们从音乐的内涵出发,去实现对音乐由内而外的认知与体会。由此,整个音乐课堂便会更加的生动、有趣,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彰显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实效,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

  1.2 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单一化的理论教学模式,要尝试以更加具体、形象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很难对一些理论性的乐理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认知,所以教师引入律动教学,其实能够打破学生在理论知识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比如,教师在教学音高的时候,引导学生以肢体动作来展现不同音乐元素的旋律与节奏,其实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对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有所区别。并且他们在肢体动作的表演中,也会更加深入地领会音乐知识,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下一步的音乐学习,这样就会让他们的音乐学习过程更为丰富、形象、可感,激活他们的情感审美元素,最终落实他们的有效发展。

  2 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的策略思考

  2.1 以律动教学感知音乐要素美

  (1)于律动中感受节奏与节拍

  律动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自己的动作来感受并表现音乐,而这种行为学生是极具天赋的。因为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常常会伴随着音乐来晃动自己的身体,这其实就是一个人对音乐的初步感知。而教师就要将这种行为和情绪进行放大,让学生在律动中来感受音乐的节奏与节拍。所以教师就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尝试引入更多的动作,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律动来展现自己对音乐节奏及节拍的感知,体会到相关的音乐元素,唤醒他们的感觉经验,借此让他们在亲身的经验中获得丰富的感知。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木瓜恰恰恰》时,就应该引入律动教学来展现学生对本歌曲节奏与节拍的具体感知。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木瓜恰恰恰》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律动。让他们在“恰恰恰”处拍手和跺脚。其次,教师要向学生补充知识,让他们明白“恰恰恰”是舞蹈里的节奏,正是因为有了“恰恰恰”,才使得歌曲变得十分的欢快和热情。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就要让学生展开节奏练习。出示节奏“XXX”,教师拍一遍,学生跟着拍一遍“XX X”,甚至还可以让他们配上词来念一念。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律动,在第一段的时候“拍拍手”,在第二段的时候“跺跺脚”,让学生全面地感知两段歌词的节奏和旋律。而后,为了指导学生念好后十六分节奏、附点四分节奏,教师也可以分段展开律动。比如在第一段的时候,教师叫卖,学生恰恰恰。在第二段的时候,男生叫卖,女生恰恰恰。总之,教师就要通过不同的律动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节奏与节拍的感知,彰显他们的感知力,提升音乐教学实效。

  (2) 于律动中建立起音高概念

  在帮助学生建立起音高概念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柯尔文手势,它是具有音高的指导动作的。教师将其运用于音高的教学中,就能够让教和学的过程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也更加具体,能够彰显学生音乐审美思维。

  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演唱音阶do、re、mi、fa、sol、

  la、si时,就要使用柯尔文手势,类似于“爬楼梯”的样子,来展示手势的高低。以这样的方式,其实能够让学生切实地感知到“do”和“si”不同的音阶高度,也能够让学生感知到不同音高的变化起伏,获得更为生动、形象与具体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发音练习,这样便能让学生精准拿捏音高。在教学《我和我的祖国》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手势来展开练声训练。比如打嘟练习、唱“lu”练习、跳音练习、下行五度练习,等等。在练习完之后,就借助配乐,让学生辅助使用手势来歌唱完整的歌曲,这样其实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到这首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充分掌握这首音乐的语言风格,最终提升他们对音乐要素美的认知效力。

  2.2 以律动教学挖掘歌曲情感美

  学生在歌唱音乐的时候,一定要展现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够充分彰显一首歌曲的内涵和意蕴,才能够让他们获得更为深层的情感审美体验。所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律动教学带动学生去挖掘歌曲的情感美,让他们完成富有美感的演唱,达到“唱”与“情”的有机统一。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爱我中华》时,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段落,让学生展开不同的律动实践。比如,在A段的时候,音乐既跳跃又平稳,所以学生在歌唱的时候,教师就要让他们以一种“载歌载舞”的模样表现出来,以富有激情、轻巧活泼且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B段的声音既轻快又调皮,特别是“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嘿”“嘿罗嘿罗嘿罗嘿、嘿罗嘿罗嘿罗嘿、嘿罗嘿罗嘿罗嘿”“嘿——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很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在歌唱的时候,教师就要让他们以自己的理解来展现这些旋律。比如有的学生会不断摇头,有的学生会不断跺脚,等等。总之,就是要以充满活力的模样来展现音乐。C段是要表现节奏型的音乐,所以这一段需要学生以“呼口号”的形式来展现集体舞的欢快与热烈。在这一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集体舞,将“爱我中华”的歌曲情绪推向高潮。

  2.3 以律动教学感受音乐情绪美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美,其实是属于音乐欣赏的活动,而学生在展开音乐欣赏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充分借助律动活动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情绪,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及想象力,使他们能够获得更为积极的审美感受及审美体验,由此才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品位。而学生在展开律动活动的时候,他们对音乐的情感会得到延展和生发,会让他们有更为独特的、清晰的音乐感受。所以说,教师以律动来实现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其实能够丰富学生的情绪感知力,借此捕捉更为愉悦的音乐体验。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晨景》时,就需要借助律动教学来烘托音乐情境。这首音乐在第一部分的时候将主题重复了七遍,但是即使是重复,也使用了不同的乐器。在前四遍的时候,它使用了一件乐器来进行演奏,主要表现的是日出之前的静谧的气氛。在第五遍的时候,整个节奏开始逐渐上升,有一种缓慢升华的感觉。在第六遍以及第七遍的时候,开始使用弦乐齐奏,主要呈现太阳在跳出海平面的一瞬间,万物苏醒的一种振奋之情。所以在鉴赏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介绍场景的变化,其实无法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对此,教师就可以借助律动教学来帮助学生实现对这首音乐的情感感知。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借助多媒体所展现出来的旋律,逐渐用小节拍来展现音乐的节奏。比如,在第五遍的时候,它逐渐有一种上升感,那么学生就可以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来展现这首音乐所带来的旋律。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律动,主要是教师哼唱,然后学生自由律动,表达这首音乐的上升感。比如,有的学生会用两只手合并绕圈的方式逐渐来展现自己对“节奏上升”的情感认知。也有的学生会将双手逐渐上举,来表现这首音乐缓慢上升的节奏。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乐律动。主要是针对前四遍的重复,让学生轮流表现。虽然前四遍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学生在听到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觉。那么教师就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表现自己对前四遍音乐主题的理解。在第五遍的时候,教师可以自己来表现旋律上升的变化,在第六遍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共同表演,让他们来展现愈发强烈的音律上升感。而学生在有了前面的酝酿和烘托之后,在这一遍的时候他们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展现太阳从海平面跃起的一个过程,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将整首音乐的鉴赏逐渐推向高地,能够让学生感受日出时期光芒万丈的场面。通过这种十分富有情感的律动,能够让学生获得独特而深入的感受,借此也实现了他们对整首音乐的独特欣赏。

  2.5 以律动教学多元化表现音乐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及表现。所以教师就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律动教学方式来展现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及表现。

  首先,教师可以展开角色律动游戏。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很多歌曲都是以动物、小朋友等角色为主题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知到音乐中所描绘的具体角色,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音乐律动游戏。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角色的形象、情绪及色彩,借此让他们对音乐的探究兴趣更为浓厚。以人教版小学音乐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花木兰》时,这是属于欣赏类的歌曲。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以及花木兰的故事,给学生分配各种各样的角色。让他们根据相关视频的指示,合着歌唱音乐。在展开游戏化角色律动表演的过程中,既能够歌唱这首戏曲,也能够在律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戏曲乐感,丰富歌曲的表现力。以这种方式,便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创造性教育,让学生体验和“玩”一样的音乐学习感觉,自觉地、自由地、快乐地投入于学习活动中,在多元化的感知中去表现音乐、感知音乐并创造音乐,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实效。

  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性的律动,让学生在律动中进行集体舞的表演。在小学阶段,教师是需要教学生学习一些集体舞的,让他们实现动作的统一。在具体的舞蹈实践中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协调感及团结友爱的精神。比如教师在教学《欢乐颂》的时候,其中就涉及了学生的拍手、跺脚等实践。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集体舞的形式来展现自身对这首音乐的感知。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这首歌曲的欣赏,体会歌曲的节奏、节拍及结构;组成不同的团体,完成模仿、组合、协调等动作;互相拍手、互相跺脚、两人为一组快乐地转圈;等等。以这种充满趣味化的学习活动,能够让学生整齐划一地、互相配合地展开集体性的舞蹈表演。而他们也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完成相应的动作指示,实现表演性的律动实践,彰显他们对整首音乐的感知及体会,实现情感及情绪的体验及感受。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听觉律动游戏,主要是对音的高低、音的强弱以及节奏的快慢来展开一系列的律动实践。以这种方式,就能够让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处于主动的状态,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感受并理解音的高低、长短及强弱,彰显他们的音乐感知效率。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音的高低及强弱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播放《在山谷回声真好听》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打击声去实现对音乐高低及强弱的具象感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上自己制作的乐器,比如木鱼、电子琴等,让他们在乐器中玩出“大声”和“小声”。以各种声音律动游戏来彰显自己对音的高低及强弱的理解及感知。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使得学生以各种高低、强弱的律动完成伴奏,甚至可以让学生以旋律为基准点,创编各种各样的故事,即兴展现声音的变化。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凸显学生在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驱动他们创新创造,彰显他们的核心思维及理念,实现他们对音乐的多元化表现。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实施律动教学。以律动教学来创新音乐教学的模式,这是推行新课改的有效尝试。对此,教师就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来加以落实。借助律动教学,让学生感知音乐的要素美、去挖掘歌曲的情感美以及感受音乐中的情绪美。让学生从多个方面着手创新创造,丰富音乐学习及感知的过程,获得更为积极的艺术体验、感受及追求,让他们的音乐学习效果得到切实的提升,达成音乐核心素养有效培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柔远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