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促“流量变留量,打卡变刷卡”

  • 来源:上海采风
  • 关键字:文化,创新,活力
  • 发布时间:2025-03-14 20:15

  国家棋盘无论多大,经济民生始终是关键棋子,下好它,才能长治久安。所以,无论是过境免签政策的全面放宽优化,还是大力提振消费的政府要求,都是奔着“经济向好”的目标而去。不过要实现目标,需要各种丰富的手段,其中不可绕过的议题便是“搭文化台,唱经济戏”。

  上海是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后的受益者,入境游市场一火热,上海毫无悬念成为境外游客首选目的地之一,各大网红景区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观光者,有些韩国游客甚至将“周末打飞的去上海”当作时髦的日常功课。但面对“大好形势”,我们却不可过于乐观,景点总有看腻的时刻,高流量不可能一直保持。如何让流量变留量,让打卡变刷卡,需要我们作出文化创新,让魔都的魅力常看常新,让游客流连忘返,成为“新上海人”。

  上海有其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国际一流的剧目展演、顶流音乐会等等,已然成为上海的标配,中外观众能够在魔都享受到文化大餐。从《剧院魅影》到“柏林爱乐在上海”,过去一年,大量观众拖着行李箱来上海看演出,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由此延展开去,倘若将“为一场演出”替代成“为一场展览”“为一个灯会”“为一款美食”“为一个节日”“为一项活动”……人们都愿纷至沓来,奔赴魔都这座城,那将是怎样的胜景?

  对此,文艺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上海两会期间,一批文艺界两会代表摩拳擦掌献计献策,呈献了诸如“打造星光大道”等可行性议案,听来令人鼓舞。文化创新需要打开眼界,不能囿于舞台与展馆,上海整座城市就是一个大舞台,如何将之塑造成丰富多彩的文化空间,需要不同行业的文化创新人才群策群力,既有国际视野,亦有本土积淀,方能打造出形形色色地域风情与普适美学相结合的文化地标,吸纳更多的人近悦远来,使“泼天的流量”成为“固定的留量”,使“偶尔的打卡”成为“惯常的刷卡”,如此便能真正“提振消费信心”。

  说到底,提振消费之谓,光靠政府倡导是不够的,其底层逻辑是消费信心。当人们看到了城市的魅力和活力,由衷激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频频刷卡的行为是挡不住的。让魔都变得更有魅力,是激发消费信心的催化剂。上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底蕴,有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建筑,有现代化的文艺场所,有优质的演出展览,有人数可观的各类明星,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等,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别具一格的文化创新,这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电视剧《繁花》让曾经冷落的黄河路焕发新生,《爱情神话》生发出“巨富长”概念使之变成网红路,魔都可以用来“文化创新”的领域实在太丰富了,武康路、安福路、愚园路、外白渡桥、城隍庙、大世界……在历史和时尚的双双夹击下,创新人才定能写出一篇篇妙笔文章。海派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