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 来源:上海采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生,生活,贫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14 20:18
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的12月初,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的一户贫困农民家庭中,那时路遥家中有十口人,路遥出生后,家里给他起名为王卫国。那时家中兄弟姐妹有八个,生活全部靠大字不识的身高一米五左右的父亲辛劳支撑。路遥的生父名王玉宽,身材长得矮小,但他却用他钢铁般的肩膀扛起了支撑家庭的重担。由于生活贫困,路遥的大妹是被饿死的。他的爷爷也靠在外乞讨为生。路遥在七岁那年,父亲将他过继给伯父王玉德。
那段年月是国家困难时期,路遥父亲带着七岁的路遥,翻山越岭地走了近50公里山路,把他送给了在延川县城关乡郭家沟村的大伯王玉德做养子。伯父家里虽然没有孩子,但伯父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尽管生活困难,但伯父还是省吃俭用把路遥送进了当地一所小学读书,在那里他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但路遥读书很聪明很用功,他经常琢磨老师说的话,知道只有读书有了文化知识,才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那时候, 当地的初小升高小班要通过考试后,才能到县办学校读书。1961年,路遥通过考试,从一千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成绩名列前茅。可等到开学时,伯父却没有为他准备书包和上学读书的学习用品,他希望路遥帮他一起每天外出上树林子里去砍柴,去附近放羊。路遥的极力争取,终于打动了伯父的心,换来了读书的机会。到了县城,他每月的生活仅靠二十五斤的粮食度日。在班里,由于贫困,他的穿着等还常受到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嘲笑和歧视。但路遥很有志气,他要让自己每天强大起来,无论什么场合绝不示弱。后来,养母李桂英也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打动,为了让他能够读中学,每天起早摸黑到隔壁县去讨饭,积蓄着让路遥能够多读书,所以路遥从小对养母李桂英充满感激之情。在中学,路遥在学校蒸饭时吃不上菜,就趁着中午或放学后的空余时间,去学校附近的野地里挖野菜,常常在河道边洗涤后洒点盐巴就当菜吃。
为了生存,路遥后来还养成了他所写小说中的高加林式的刚强性格,常常咬着牙暗中发誓要使自己强大起来。感到委屈的时候,在没有人的时候,有时也会躲在角落偷偷地抹一下泪,但他的心中立下了志向,要做一个刚强的汉子。
他告诉我: 他生活的这段经历是人生中无法剔除的。在这段时间中,他忽然神差鬼使地爱上了文学,悄悄向班里有文学小说书的同学借了看。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和在中学期间,他对看书入了迷。他不仅读了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还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国外作家巴尔扎克写的名作《人间喜剧》《高老头》,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苏联时期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作品,还有各种报纸期刊,丰富了他的业余文化生活,再加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他暗暗下决心:要像那些名作家那样,长大后走文学创作这条路,写出属于自己生活的故事。
1 9 6 6年我国统一高考制度取消,路遥与大学校园失之交臂。1969年,路遥和全国各地的学生一样回到了农村家庭务农。在此期间,他当过乡村民办教师、农村新闻通讯员、文艺宣传队队员。1973年,路遥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推荐上了延安大学。就这样,路遥进入了大学中文系学习,在文学的天空下,他开始了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文艺》任编辑。1980年发表了小说《惊人动魄的一幕》,1982年在上海《收获》杂志社发表了中篇小说《人生》……
面对路遥, 我问起了他为何要用这个笔名?路遥笑着给我讲起了笔名的由来。原来,路遥的第一个笔名取的是“缨依红”。在一次文学活动中他遇到了在陕西省《延河》文学月刊任诗歌编辑的诗人闻频,他是路遥最初的文学启蒙老师。一次,当他看到了路遥的诗作《车过南京桥》和《塞上柳》上署名为“缨依红”的笔名后,便建议他起一个更好记、好念的笔名,路遥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将自己的笔名改一下。那天他无意翻阅一本杂志时,看到了“路遥知马力”几个字。“路遥知马力”是形容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才能真正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或品质……路遥茅塞顿开,决定把“缨依红”改为“路遥”。他觉得这个名字不仅简单易记,而且寓意深远,而且能表达他对文学创作的坚定信念和对遥远未来的美好憧憬……
他又告诉我,写任何作品,不能轻易下笔,一定要有生活的基础,只要生命许可,要永远写下去,并且他希望自己能写出一部巨著。路遥雄心勃勃,听着路遥的介绍,我忽然被他的话感动得流泪了。我为遇到路遥而高兴,是他间接地带给了我创作的力源。就在我感动得抹泪水的时候,路遥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事似的站起身说:对了,夜里九点,我还要在招待所接待一位朋友。他起身握着我的手说:“认识你真好,欢迎你以后到陕西来。我陪你去延安走走。”
于是,我把他送到了我们会面的路口。临别,我握着路遥的手说:“谢谢你的会见,我会向你好好学习,争取写出人民欢迎的作品。”他笑着说,“让我们共同努力,无论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有多远,相信我们会战胜一切困难!等我们有了成绩时,我们再约时间一起见面相叙。”我使劲地点点头,并把从茶室买的一条大前门烟送给了他——怕他不肯收下,我把烟塞到他手里后就转身招了一辆出租车回家……一路上我想:真是幸运,这次与路遥会见,其间的过程就像是在写一部小说。
一周后, 我去谢泉铭老师处取稿听意见时,把和路遥见面的事告诉了谢泉铭老师。谢老师笑着说,这次你们的会见很有意义,想不到你办了一件聪明事,用一个信封加上一个电话号码就写成了一个你们见面的故事,若干年后希望你能把它写出来。他又说:文学创作来不得半点虚伪,只有像路遥那样执着和永不放弃,才会写出人们喜欢的文章,成为真正的时代作家。我使劲地点头。
1 9 8 5年春天,我在创作一部儿童长篇小说《五彩桥》时,接到了路遥从西安打来的一个电话,欢迎我节假日期间去陕西,他说要陪同我去延安走走,我欣然答应。也就在这时,我接到了上海少先队教育专家段镇同志的电话,他告诉我:“经组织讨论,决定借调你到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学组任教,协助办一个全国少儿工作干部培训班,这是特殊年代后中央团校恢复招生的第一个培训班。学员都来自全国各省市地方的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共108人。”接到通知,我深感责任重大,于是,便取消了去陕西与路遥见面的机会。
在团校的时候,为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培训班还专门开设了少儿文学写作指导实践课,请来了在京的著名少儿作家讲课。学员们听了作家们讲的课后,都觉得收获很大。在分组讨论会上,一位来自陕西的学员,在谈到文学创作的时候,谈到了他所崇拜的当地作家路遥,并口述了他学习路遥创作的事。
这真是一个巧合, 一听到路遥的名字,我便从学员口中打听到路遥在家乡创作的情况。在这位学员的介绍下,我知道路遥在《人生》发表以后,又在写一部大书,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他没日没夜地阅读中外名著,在图书馆翻阅了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书籍。同时,路遥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他深入陕北农村基层,除了拜访老农,还进入矿井。在创作过程中,他为了保持安静,又一次走进了当地的县城居住,攒了超越写《人生》的劲头,没日没夜地写,每天坚持写5000多字,饿了常常用馒头充饥,有时一天要写18个小时。路遥刻苦的创作精神在陕北家喻户晓,没有一个人不佩服他……听了学员介绍,我从心底里佩服路遥的执着。
团校办班结束后, 我放弃了留校的机会,要求返回上海,继续在工作之余坚守我的文学创作。1988年3月27日中午,我的一位热爱文学和爱听广播小说的朋友,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频道播出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消息告诉了我,每天播出时间为中午,时间达一小时。当这消息传到我耳畔时,我在浦江之畔默默地向着西北方向,向路遥致贺遥祝,并专程去商场买了一台收音机,每天中午一有空,就静静地收听一会。在听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被路遥所写的小说故事所感动,同时也一次又一次激励着自己不断深入生活,以实际行动向路遥学习。
1991年3月,我在准备写一部长篇小说,在东海一个海岛采风时,从收音机里听到令人振奋的消息:路遥的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已获得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而此前,我听文友说他在一张报纸上看到消息:路遥为坚守写作得了不治之症,但联系不到他。我在为他欢呼的时候也在为他的病情所担心。
1992年进入冬天不久,我在上海市区参加一个会议路过报亭时,在报上看到一条令人伤感的消息: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看到这条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默默地站在原地为他祈祷。是的,路遥走了,他用文字点燃了整个生命,又用生命点亮了他的文学作品。在那些日子里,我一有空闲时间就会翻读他的《平凡的世界》,并细细品读。
后来, 听文友告诉我: 在1988年5月25日那天,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的最后一部分时,长吁了一口气后,将手中的笔扔向窗外,并情不自禁地失声落泪……我听了也顿时流下了泪水。我想这一定是真的,因为这部作品耗费了他生命中的大量精力和心血,完成这部巨著后的路遥情感自然释放,使得他情绪激动,这也是令人可信、感动和敬佩的。
是的, 听到路遥的名字,我就会想起曾经与他见过面并且与他一起散步的经历。特别是他病逝后,每每在我文学创作遇到困难和生活风雨时,就会想到他那种执着坚韧的精神,并将学习他的精神化为创作的动力,在创作中开拓属于自己的路。对此,我写下了这样的字句用于勉励自己:“在创作这一悠远的世界里,应该学习路遥并记住他说过的话,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脚踏实地,才能在写作中充实心灵、坚守美好。要面对生活中的干扰和困惑,要时刻保持一份淡定与坚强,树立永不示弱的信念,做一个真正的文学写作者。”
在50年创作历程中,我在全国报纸杂志和网络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等,文字数达1700万字。出版长篇小说6部,和他人合作出版长篇小说2部,报告文学集2部,儿童文学集6部。2017年1月,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发并研讨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308万字的《沈家祺自选集》十卷本。
也就是在这年的夏天,我去西安会见正在那里休假的全国优秀辅导员陈家富老师,我们一起游览了华山、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等景点,还一起去了延安大学后面的文汇山,去看作家路遥的墓地。
那天天刚蒙蒙亮,老友就请他的好友开着小车来接我,然后直奔延安。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位于陕西延安市延安大学的文汇山边。我整理一下衣装,怀着一颗敬拜之心,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阳光下的山上就是路遥的墓,我走向前去,只见墓前有路遥半身汉白玉石雕塑,黑色的大理石上刻着“路遥之墓”四个字。墓地的四周有四组石桌石凳,桌面分别刻着“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和“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墓地后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孺子牛的浮雕和路遥自勉的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彰显了他一生勤奋写作如牛的写照。这句话不仅诠释了路遥的一生,也感动了来到他墓地看望他的人。
路遥雕像旁,堆满了各地文学爱好者写的各种复印文稿。于是,我走到路遥像前,深深地向路遥鞠躬,并从包里摸出准备好的烟,用打火机为他点了一支,放在石像前面,轻声说:“路遥,我来看你了!”说着,我轻轻地将我这些年写作的情况向他作简要汇报,还把包里藏着的人民网、文艺报有关报道复印件取出来,放在了路遥的墓前,对他说:这是我向你学习的一次汇报……我以这样的方式看望曾经充实了我写作力量和精神世界的路遥。
离开路遥墓地后,我们又驱车来到了清涧县委和县政府在石咀驿镇王家堡村建造的路遥纪念馆。
纪念馆由著名作家冯骥才题写馆名,展出和收藏了路遥生前生活用品、手稿、信函、影像视频等珍贵实物及资料600余件(张),真实展示了路遥的创作心路和历程,馆内还展出了路遥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各类文学作品,使人们能直观领略到路遥一生的创作成就。
接着, 我们又驱车来到了延川县路遥青少年时期生活在伯父家的故居郭家沟村,距离延川县城约5公里,这是一个旨在纪念和展示著名作家路遥生活、成长的地方。延川县故居主要分为四个区块,包括路遥当年与父母生活起居过的两孔窑洞,以及陈列着与路遥相关的书籍、书信、刊物、书法家题词、老照片以及《平凡的世界》连环画等的五孔窑洞。故居还设有一尊路遥铜像,以及一个介绍路遥生平事迹的小广场。
面对一队队文学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我忽然又想起了路遥在上海武康路时对我说过的话:“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欣慰的事情,并不是在世时成就有多高,而是在他不在的日子里,还有人去怀念他,读他和谈论他写的那些作品,那才算是此生无愧于来过人世。”他还曾对我说:“作家其实是不容易的,不是别人喊你作家了你就是作家,真正的作家一定是一个有理想和有抱负的人。在任何时候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鲜花和红地毯的某些场合迷失了方向,真正的作家不仅取悦于当代,一定还要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我反复地咀嚼他的话,心头只觉得在阵阵发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