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349的征途吗——聊聊我们的首部平湖花鼓戏

  • 来源:上海采风
  • 关键字:征途,演唱,对白
  • 发布时间:2025-03-14 20:22

  ■ 侯小声

  2024年11月末的一天,毗邻上海金山的浙江平湖,首演了一场名叫《阿奴上错船》的平湖花鼓戏。平湖花鼓戏的横空出世,当属不易;全剧呈现平湖方言的演唱与对白,是第一次。

  我清晰地记得: 1 2 年前的2012年,也是同样的秋末冬初,我作曲的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在青浦首演。可巧,两次都在龙年,恰逢一个轮回。

  在平湖文化馆的小剧场,演出之余我跟编剧马其林对话,讲到我俩如何用文字表述和总结本次创作,他说每人出一篇论文,我就表示我还是来篇随笔。因为我觉得写论文吧,于积淀、于氛围,暂时还差点火候。

  一次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尝试

  三月早春, 被邀至平湖的我,在市非遗保护中心初涉“平湖花鼓戏”这项工程的座谈。当地同仁们提供相关曲谱、音频资料,也面对面采访聆听了胡小平等艺人的演唱,甚感音乐原始素材的匮乏与单薄。音乐从曲艺品种“钹子书”样式沿袭而来,旋律单一,甚至有的艺人演唱干脆套用了沪剧曲调。如何从曲艺走向戏剧,音乐创作方面面临着难题……

  六月初夏, 我与上海、嘉兴戏剧界的俞妙兰、严旻操分赴平湖,跟当地文旅界相关领导一起,围坐共读马其林《上错船》的剧本初稿……

  2 0 0 4 年曾经成功申报地(市)级非遗项目的“平湖花鼓戏”,如何走上舞台,传承推广? 马兄—— 作为平湖籍剧作家,就是这样一“马”当先,捣鼓起这档子从无到有的事来的。

  一个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故事

  《上错船》从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脱胎改编而来。戏里说的是——

  晚清, 莫氏家属照例做新衣之日。小姐莫采荷自掏腰包制衣馈赠女佣,而她自己则穿上小裁缝阿巧所做开衩出格的旗袍,还上街“秀”一把,导致满城风雨,私情暴露。二人遂选择私奔,相约三天后在汉水桥下丝网船会合。当夜台风,但采荷如约,摸黑入船舱与情郎抱团取暖,天亮后发现对方不是小裁缝,而是“蛇皮风”患者——穷书生陆铭恩。陆母留采荷在船,书生对她日渐生情。采荷失落包裹钱财,随船家蹚螺蛳营生,还鬼使神差亲煮蛇皮羹治愈铭恩“蛇皮风”。当采荷发觉两人产生说不清的情愫时,已成富家的小裁缝突然出现,让采荷面临三种抉择……

  一趟单打独斗雾里看花的孤旅

  八月酷暑,抱着十一月剧目要上台演出的崇高目标,本人从西藏出差回来就立即投入战斗。有这前道工序的“一马当先”激励,我这后道工序就“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啦!蜗居斗室写作不便,就移师长宁区图书馆摆开战场;阅读场所需绝对肃静,我就默谱默哼照样创作;沪平两地商议不便,只能走到电梯口用手机网络频频对话……说也怪,全剧时长七十多分钟的唱段音乐,从读本子、分析人物性格情节,到写音乐旋律线条、加伴唱合唱加器乐元素直到修改整理编目,居然只用了一个月!

  限于现状, 这样跟演员、导演编剧隔空连线的孤军奋战,有点特别。总想着音区、风格什么的,不知跟演员们符不符合?可马兄还调侃:谱到今日,情到深处,你可爱上采荷(剧中女一号)了?我答曰:每个角色都爱上了。

  一回歌种相邻乐风相近的融合

  从挖掘到选材、从选材到梳理,然后方能进入创作——分配人物角色形象、设计特定场景情绪等等。

  选材显得特别关键, 特指的音乐风格元素就是特定戏剧剧种的生命血脉,或者叫灵魂。本体素材的匮乏,促使我向外拓展借鉴。出于本能,也听取同行意见,我只能接纳“近关系”,尽量排除泛指的江南戏曲及民歌,包括沪剧的音乐元素,以尽显新剧种之个性魅力。一言以蔽之:艺术作品,与众不同,就是成功!

  跟平湖近到不能再近的“关系”,那就是与之接壤的金山、松江和青浦。比如上海的钹子书,所谓松江与平湖两地共有的西乡调,本来就在演唱艺人旋律唱腔上相近相通相融。又比如,青浦有田歌,嘉善与平湖也有,风格韵味、语调旋法十分靠近。当然,上海各郊区民歌蕴藏量极其丰富,它们与平湖风韵是一体的,我尽可以在“大花园”中“采撷”一些花朵。

  经反复考量选择, 我把松江张耀光的锣鼓书(接近钹子书的曲艺项目)中的接神调稍做调整,作为主题,用给了剧中女一号莫采荷,把平湖艺人陈经波开篇调的精髓,给了男主之一书生陆铭恩,把松江钹子书有所改革的一段旋律,融入男主之一小裁缝的主题。

  另一层面的启示是: 由我曾经的市群艺馆民歌师傅邹群创建的上海奉贤山歌剧这个“三女儿”(系排行于本市三个戏剧类非遗项目“沪剧”“独角戏”后之昵称),是博采上海郊区多种民歌元素而形成的剧种。平湖的创建,似可效法。

  此乃我们剧组所存之共识:1、要亲缘,不要远嫁。

  2、要传统,也要创新——同样是我的创作自律。

  一端是守正:以伴奏音型、伴奏乐器为例,若体现钹子书音乐元素,唱腔伴奏就一定出现传统曲艺节目中“铁汤铁汤……”那样的钹片敲击声,而且须多次贯穿其中。这是保留传统特色所需。同样,演员人选方面,剧组严格挑选了地道的平湖人,甚至地道的平湖籍人,以保证唱腔对白有地道的平湖方言在舞台呈现。

  另一端,创新:我试着引入流行打击乐节奏、探戈或伦巴舞曲节奏,用于不同角色的唱腔、伴奏,把音乐剧浪漫大气的乐风抒写在主题歌《九派河水》、陆母唱段《汉水桥》中……以期拓宽观众的音乐审美领域、吸引更大观众年龄面。

  主题歌的动机应该是什么?冥冥之中有个声音在呼唤我——恰似一段耳熟能详的上海的民歌。几天搜索枯肠,还翻遍《集成》宝典,原来踪迹来自崇明的“数牌调”!陆母这个人物,应该赋予她什么音调?我记起小时候奶奶无数次在我耳畔熏染过的、青浦一带的小调“烟花女子告状”,从中找到了感觉……陕北爱情曲填词可以唱出《东方红》,“小寡妇上坟”原型民歌可以改编为《贫下中农最热爱毛主席》。——换旧瓶装新酒,淘沙土为黄金,化腐朽为神奇,这正是我们的工作。

  因故事情节需要,音乐创作体裁——

  3、有宣叙,有咏叹,还要有谐谑。全剧情节大量为叙事、对话,大量唱段音乐须沿用说唱风,半说半唱之感,东、西乡钹子书韵味穿插使用,宫调商调交替出现;而以莫采荷为代表的内心咏叹拥有多处,其中长达五分钟的核心唱段《荷花酒》动机,我设计与金山小调有缘,浩渺舒展的《蜻蜓之歌》素材则基本源于青浦田歌;虚拟人物“相思蛇”的音乐主题,则用沪郊广为流传的一首羽调式山歌调赋予动漫感、谐谑感……

  平湖花鼓戏《阿奴上错船》首演落幕,巡演开启。首部大戏创演登台,政府是认真的,剧组是努力的,群众是喜欢的。

  剧组朋友反馈,每个唱段都很好听。

  散场时观众都在唱主题歌的旋律。连一位演员的外籍丈夫都很快就能哼唱几句“三天后,三天后……(剧中唱句)”了。

  编剧马其林所写趣闻《尿评》如是说:一位干部带九岁儿子看戏,小孩尿急,又舍不得离场去上厕所,因为他听得懂平湖话。但又终于憋不住,尿了半裤子。大人要说戏好,可能还出于礼貌。小童那一泡尿,是对《阿奴上错船》最诚实无欺的赞誉!种种信息,是我作为作曲者的欣慰。

  我以为:再多的音乐资源都来自民间,再多的音乐创作都应该回馈民间。

  我们,仍然高举传承大旗,赶快抢救中国民间音乐吧,赶快抢救上海与江南民间音乐吧!让宝藏重见天日,把财富回馈人民吧!

  感谢平湖市政府文化部门、平湖市同仁同好给予我机会用音乐来回馈、反哺我的第一故乡!

  期待《阿奴上错船》在本地巡演后能有机会去嘉兴、来上海(包括大世界游乐场和部分郊区点)深度巡演!遥祝剧目有修改打磨提高良机,日后步入精品之列,以编号349,让平湖花鼓戏登堂入室,跻身我国现存348个地方戏曲剧种之艺术大家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