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 来源: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工智能,素质,人才培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8 14:12
文 |庞海芍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迅速影响乃至颠覆诸多行业。依靠大量知识记忆和重复性技能训练培养出的人才,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素质教育必须深化人才培养目标、重构培养格局、完善培养体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重塑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学者指出,数字化生产要素具有可复制性,数据作为信息具有可共享性,这决定了以数据为重要资源的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开放共享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发展模式对人的共享、合作、协同精神提出了新要求。
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学校教育要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强化其社会责任、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时刻牢记“德”是首位,包括私德、公德以及服务社会与服务国家的大德。现今,道德修养与思想政治素养作为人才全面发展的核心,变得更加重要。
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的养成,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需。如果说过去大学生懂得新兴信息技术、具备计算机思维是“加分项”,那么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数字素养、人工智能素养将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项”。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成为重新诠释全面发展素养的关键变量。
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今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让教育教学从大规模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智能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拥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案,进而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如今的学生,也要意识到技术因子已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具有更加全面的素养。
如果说传统生产力发展时期,具备某一项专业技能就可以胜任一个岗位,那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代,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素质结构的全面性将影响其核心竞争力。人的各类素养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了,素养与素养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强化更加重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的能力也更加重要。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要把价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融为一体。大学阶段要特别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球胜任力。同时,要积极探索构建大中小幼贯通的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循序渐进地得到提升。
(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