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项目成就“立·新”学校文化建设

  鲍晓燕

  (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番头小学,宁波315000)

  摘 要:学校文化创建不仅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以番头小学特色项目成就“立·新”学校文化建设为例,从顺应百年老校的发展源流,凝练文化建设方向;挖掘在地资源的文化寓意,发挥文化育人价值;推进特色项目的校本实践,彰显文化蓝色标识三个方面阐述学校文化建设途径。

  关键词:“立·新”理念;地域资源;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历来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文化创建不仅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象山县石浦镇番头小学地处石浦镇中心城区西部新兴发展区,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1931年,在番头红庙内出现了第一所比较正式的学校,暨崇新小学,几经变迁,村校撤并,形成现在的番头小学。学校现有教学班35个,学生1265名,教职员工100多人。这所乡村学校以文化为魂,资源为翼,进行了特色项目成就“立·新”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顺应百年老校的发展源流,凝练文化建设方向

  (一)既往办学的历史传承

  石浦镇西部有番头岙村,传说是一族长带领族人逃难到此,希望能翻身成功、出人头地,取名“番头岙”,后形成村。说文解字中,“番,兽足谓之番。”头:就是“首”。番头,本意从头到足,呈现了一个脚踏实地、顶天立地的人。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我们看到了校名两次为“崇新小学”。“崇”本义为山大而高,引申指高尚、被推崇的人,强调重视、尊敬、推崇等价值观;而“新”则代表更新、新鲜,寓意着变化、进步和活力。因此,“崇新”表达了勇闯一流、有创造力的精神,寄托了对高贵品质、高尚道德的追求,以及不断更新、追求新鲜事物的美好期望。

  (二)学校肩负的育人使命

  从学校所处城郊区域、学校历史、校名更替中,都感受前人对如今学校的期许。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当下素养教育时代又要求学校必须脚踏实地,做夯基的真教育。我们学校的定位是,立足乡村,随着石浦“渔光之城”的新发展,抓住学校所处区域发展优势。因此确立了“立·新”办学理念,意在践行“立成长之基,新成长之道”的学校教育。这一办学理念恰与“番头”校名相契合——番立足,即脚踏实地、夯实基石、立住根本;头往前,即不断上进、勇于创新、崇尚发展。培养“明理、健体、乐学、善思”的立新学子是我们的育人目标,办一所立足成长、奔赴未来的现代化乡村学校是我们的办学愿景。围绕“立·新”办学理念,确立了校训——立本·崇新、校风——踏实·革新、教风——求真·创新、学风——勤学·日新,一训三风都体现了“立·新”这两层含义。

  (三)今后学校的发展方向

  学校将继续秉承“立·新”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持续发展与创新。在教育理念上,深化“立成长之基,新成长之道”的内涵,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坚实的学识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课程设置方面,将继续推进特色项目的校本实践,让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和传承本地丰富的文化遗产,还能在此过程中锻炼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将加强科技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将以“立·新”为核心价值观,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包容性强且富有地方特色的育人环境,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突破,努力成为一所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的现代化优质小学,创建“区域一流、县内领先、市内知名”的现代化学校。

  二、挖掘在地资源的文化寓意,发挥文化育人价值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学校挖掘与利用地域资源及其蕴含的文化元素,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把这“活”教材搬进校园。

  (一)“港”——包容、接纳、宽广

  石浦港,面积27平方公里,可泊万艘渔船,行万吨海轮,是东南沿海著名的避风良港,全国四大中心渔港之一。“港”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1)港的包容性可以转化为学校文化的基石,鼓励学生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2)接纳性可以借此倡导一种开放、友好的校园氛围;(3)宽广性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和宽广胸怀。

  利用“港”的文化寓意实现其育人价值:(1)多元文化教育:通过举办中外文化系列活动展、英语节等活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2)包容心态培养:开展团队合作项目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包容心和社会责任感;(3)全球视野拓展:组织学生策划“海外游”和“海外人士中国游”等项目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使其理解全球化意义,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渔”——坚毅、勤劳、担当

  石浦人民以海为生、以渔为业,学生的父辈亲属都从事着与“渔”相关的行业。正月十五元宵节、“三月三踏沙滩”、9月16日的“开渔节”等节日里鱼灯展、鱼灯舞、渔家姑娘招亲、妈祖巡游、谢洋、开船仪式等丰富的民俗活动,都有着“渔”文化的元素。“渔”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1)坚毅精神:渔民面对风浪和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毅不屈,象征着坚持不懈的精神;(2)勤劳品质:渔业劳动需要付出辛勤努力,体现了勤劳踏实的价值观;(3)责任担当:渔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利用“渔”的文化寓意实现其育人价值:(1)意志力培养:通过体育锻炼、户外拓展等活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2)劳动教育:设立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3)责任感教育:组织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培养责任感。

  (三)“鲜”——潮流、精致、创新

  石浦人会用几十种手法加工出最为地道的海鲜菜肴,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的饮食需求,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机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鲜”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1)紧跟潮流:新鲜海鲜代表了追求最新鲜、最时尚的生活态度,勇于探索未知领域;(2)力求精致:对食材的精挑细选和精心烹饪,体现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激发创新: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推动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实践。

  利用“鲜”的文化寓意实现其育人价值:(1)积极态度培养: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变化和发展趋势,培养敏锐的时代感知力,引导学生学会适应环境变化,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2)良好品格养成: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懂得欣赏和创造美好的事物;(3)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方法、新技术,培养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特色项目的校本实践,彰显文化蓝色标识

  通过对渔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整合,提出《“渔”你乡随》综合实践项目,通过跨学科学习、研究性学习、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地提升。

  (一)港文化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学校位于中国四大渔港之一石浦港,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上贸易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悠久的港口所具有的多元文化和开放性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背景,港口为当地带来的经济繁荣,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持。开展《蓝色小公民》等项目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水产城、海洋渔文化馆,研究探索海洋生物,感受奇妙的海洋世界;参加多样的海洋实践活动,感受海洋带来的先进科技。参加“三月三踏沙滩”、开渔节等民俗活动,感受有趣的海洋文化。港文化项目的文化标识围绕“包容、接纳、宽广”展开,鼓励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事物,并在广阔的天地间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二)渔文化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学校所在地区有着悠久的渔业历史,渔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关于渔民的故事和传说,传递出坚韧不拔、勤劳奋斗的精神。渔业在当下国家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地经济和社区发展有深远影响。开展《我是小小渔业人》等项目活动。通过上网查阅、采访等方式了解渔文化知识,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再进行实地参观、实践研究。登上渔船,参观渔船的内外结构,了解渔船捕鱼。结合资料整理渔船的历史以及分类,再进行渔船的手工模型制作。到“非遗鱼灯大观”工作室,进行采访、动手制作鱼灯;到水产城、海鲜干货市场,体验渔民、海产品售货员工作。渔文化项目的文化标识强调“坚毅、勤劳、担当”,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身边的亲人是渔民、渔嫂的生活有了更深了解,学习到坚韧不拔和勤劳奋斗的精神,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同时了解了渔业的历史与现状,对捕鱼使用工具是对海洋的保护有了更深的体会,还感受到渔民对社区的重要贡献。这样的文化标识旨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勤勉努力的精神,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品质。

  (三)鲜文化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学校所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天然的探索环境。随着科技进步,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校家社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开展《海娃娃讲“鱼”故事》等项目活动。语文、美术教师组织跨学科讲故事、编创绘本等,做成动画视频。以课题为引领,开展渔艺美术主题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实践。“象山十六碗”是家乡独特的系列菜肴,学生采访厨师和营养师,体验烹饪菜肴、制作营养食谱和短视频,展示实践活动成果。鲜文化项目文化标识聚焦于“潮流、精致、创新”。本项目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其好奇心与创造力。从传统故事到现代多媒体作品的转变,充分展现了创新能力。该文化标识鼓励每一位参与者勇敢地去发现世界之美,在持续改进中寻求突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背景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港到渔再到鲜,基于蓝色资源进行了特色项目的链式开发与实施,连接了校内课堂与校外基地的通道,集聚了校家社的教育资源,收获了渔文化的“鲜”度,阐述了“立·新”学校文化,点亮了学校鲜明的特色品牌。

  综上所述,顺应百年老校的发展源流,凝练出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将乡土文化元素渗透于学校文化建设中,对特色的乡土文化加以探索、剖析,使之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汇,发挥文化育人价值,推进特色项目校本实践,从而为校园文化形象的改进与优质品牌的形成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翁雨轩.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的理念、核心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1(35).

  [2]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0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