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对策在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来源:《少男少女》月未版(教育管理)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激励对策,班主任,德育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9 11:59
陈启春1 陈 曦2
(1.山东省梁山县杨营镇京九小学,济宁272000)
(2.山东省梁山县拳铺镇初级中学,济宁272000)
摘 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德育教育面临着目标设定单一、情感联结不足、实践机会有限等问题,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激励对策的应用策略:通过设定差异化目标并实施成果激励,激发学生德育潜能;加强情感联结与正向反馈,构建积极的德育氛围;利用榜样引领与同伴激励,塑造正向德育文化;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深化德育认知与行动。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认知与价值感,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吸引力,促进了班级管理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激励对策;班主任;德育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然而,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成长需求,如何运用有效的激励对策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激励对策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内在潜能,对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激励对策在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与价值感
激励对策在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对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与价值感的作用尤为显著。通过科学合理的正向激励手段,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自信心与自尊心。而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正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当学生获得表扬或奖励时,内心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其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表现出更强的韧性与勇气,继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随着自我认知的不断深化,学生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这不仅体现在个人品德的提升上,还能带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使学生在群体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与吸引力
传统的德育教育过分强调理论灌输和道德规范的说教,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倦与抵触情绪,而激励对策的科学运用能有效打破这一教育困境。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和丰富多样的实践体验,让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求。当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时,学习过程便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进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与动力,使其在活动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培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值得关注的是,个性化的激励方式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从而在德育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随着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也随之显现,不仅使学习更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促进班级管理与师生关系和谐
合理运用激励对策能够有效促进班级管理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当班主任建立起科学的激励机制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便会随之增强,进而激发其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共同为班级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这种基于激励机制的班级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提升班级凝聚力,更能在师生互动中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使班主任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德育计划。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优质的环境氛围。当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怀与支持时,便更容易接纳和认同教育引导,使德育工作事半功倍。随着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将得到锻炼,这不仅有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更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意识,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对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设定过于单一,忽视个体差异
在中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实践中,目标设定过于单一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多数班主任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往往倾向于采用统一化的标准要求,如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爱护公物等共性目标,而对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成长环境等差异性因素考虑不足。这种“一刀切”的目标设定方式,使德育工作陷入了程式化的窠臼。更为严重的是,过于单一的目标设定不仅无法充分调动不同学生的积极性,还可能因目标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符而引发诸多消极影响: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因目标过低而产生懈怠心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能因无法达到统一要求而滋生挫败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也阻碍了学生德育潜能的充分发展。
(二)情感联结不足,导致激励效果有限
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情感联结不足的现象。大量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受制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备课压力以及各类行政事务,难以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与沟通,这种师生间情感纽带的缺失导致班主任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情感需求。更为突出的问题在于,当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停留在表面时,其实施的激励措施往往显得机械而生硬,缺乏情感温度和人文关怀,学生也很难从中感受到真诚的关爱与认可,进而影响了激励效果的发挥。同时,情感联结的缺失还会造成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使学生对班主任的教育引导产生抵触心理。这种消极情绪的积累最终将导致德育工作陷入低效困境。
(三)实践参与机会有限,影响德育体验与行动
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实践参与机会有限的问题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学校课程安排紧张导致可用于实践活动的时间碎片化,教育资源短缺使得大规模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安全责任考虑则进一步限制了校外实践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部分班主任在德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上存在明显不足,往往将实践活动简单化、形式化,使其沦为完成任务的例行公事,既缺乏创新性的活动形式,也未能有效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这种单调乏味的实践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令人担忧的是,实践机会的匮乏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德育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三、激励对策在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目标设定与成果激励,激发德育潜能
在中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实践中,设定明确的目标并辅以成果激励是激发学生德育潜能的关键策略,班主任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与学生共同商讨制定既切实可行又富有挑战性的德育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可以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如低年级学生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中年级学生注重同学间的互帮互助,高年级学生则重点培养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层层递进的目标设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将目标完成情况细化为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如每周进行一次“文明班级之星”评选,每月开展“道德模范”评比活动,每学期举办“班级之星”表彰大会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激励肯定。在中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实践中,情感联结与正向反馈的有机结合是构建积极德育氛围的重要保障。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班主任需要以真诚关爱的态度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通过午间谈心、家访交流、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及时发现并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需求。
(二)榜样引领与同伴激励,塑造正向德育文化
在中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榜样引领与同伴激励的有机结合为塑造正向德育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班主任应深入挖掘学生群体中的道德典范,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其感人事迹与高尚品格。班主任可以定期开展“班级好人好事”评选活动,将品德优秀学生的事迹编写成校园故事,制作成展板在班级内展示,或在班会课上进行专题分享。也可邀请这些榜样学生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与心得体会,使其真实的经历激发其他学生的认同感与模仿欲望。在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班主任应积极创设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平台,通过系统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觉行动。在校园内部,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我践行”主题活动,设立“爱心小天使”岗位,让学生轮流担任教室清洁维护、图书整理、自习课堂纪律督导等职责;在社区层面,班主任可以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敬老院慰问、社区环保宣传、文明交通引导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助人的快乐。
四、结语
激励对策在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持续探索与创新。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实践激励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展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励对策的应用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班主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激励方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守栋.激励对策在小学班主任德育中的应用策略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4).
[2]杨艳棠.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对策[J].求知导刊,2020(49).
[3]高芳.班主任在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新课程(中),2019(10).
[4]加娜古丽·白山.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9(02).
[5]杨雪群.激励策略在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时代教育,201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