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有效教学的“三原则”策略研究

  卢才生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光明勤诚达学校,深圳518000)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教学的结构化,更富探索性和创新性。然而课堂上却出现了教学目标失准、聚焦不力、主体缺位、过程失真等低效现象。基于教学实践所提出的“三原则”策略,只要落实到位,就能够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有效教学;“三原则”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某个议题挑选多篇文章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强调教学的结构化,极富探索性和创新性,理应成为有效教学。然而,课堂上却出现了目标失准、主体缺位、过程失真等现象。为此,笔者提出群文阅读有效教学的“三原则”策略。

  一、循序渐进原则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通过学习语言文学来培养其基本素质与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该要求不仅要考虑到各年龄层学习者的实际接受程度,还要兼顾其持续进步的需求。为此,群文阅读教学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来确定阶段性的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会阅读记叙文、散文,会总结文章内容;掌握默读、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并能够运用;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景物描写的技巧,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八年级学生能掌握新闻类、散文、说明文、传记类等文章的特点;掌握人物、景物描写的方法并熟练运用;在多样阅读的基础上,能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具有独立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掌握群文阅读的方法,能够比较文章间的异同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议题,组合不同的文章。比如,同样是表达母爱,七年级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就设置“藏在细节中的母爱”议题,组合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莫怀戚的《散步》两篇文章。七年级学生刚踏入初中,心思是懵懂的,跟他们直接讲母子之爱和家庭亲情,不一定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因此,需引导他们通过品读和分析文本,体会抽象的母爱和亲情化为具体的、可观可感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一系列感人的细节。

  八年级学生的心智比较成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对错是非。此时,我们应挑选具有高品质且内容丰富的文章,关注学生的思维与感情的发展变化,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重点考虑价值观的影响力。为此,八年级语文教材选用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设置的议题是:伟大光荣的母爱,组合的文章有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和曾志的《饱含深情忆母亲》。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母亲对儿女细致的、体贴入微的关爱,更多地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品位的分析,感受母亲对儿女道德品质的影响,对儿女选择革命道路的支持和帮助。这种母爱,已经超出了大部分女性的思想境界,体现的是一种伟大光荣的家国情怀。

  教师先是通过简单的文本对比,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本的基础阅读技巧;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渐引入复杂的文本分析方法,帮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结构、从情感到主旨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层次递进的教学思路与策略,正是循序渐进原则的体现。

  二、过程第一原则

  “过程第一”是一个与“结果第一”相对立的概念,它强调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从教育视角来看,过分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育方式仅仅是表面上的快捷途径。这种方法切断了知识和智能之间的深层关联,使得得出结论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死记硬背的形式主义。这种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特性,使学习过程简化为一种不需要任何智慧投入,只需要听取讲解并记住即可获取知识的方式。这是对学生智慧的压制和个性发展的阻碍。

  树立“过程第一”的原则,就是要借助群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个性化的优势,构建“自学—共享—共学”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情境下阅读、品悟、表达、交流。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分子,学生首先要自主学习,然后通过与同学互动学习,而后在自主阅读阶段筛选出需要的信息,最后与他人共享。“共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交流讨论的过程。统编版八年级下册有个主题为“平凡人的故事”,安排了三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教师提前告诉学生将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请他们先阅读课文,自行设置教学议题。有学生根据单元主题设置了“小人物·大情怀”的议题;有学生综合本单元的写作手法设置了“细节描写见真情”的议题;还有学生通过分析三篇文章的主旨设置了“如何做人”的议题。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选用哪个议题。讨论期间,有争辩,不苟同,最后确定了全班认同的议题。接着,教师采用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形式,组织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各成员相互提醒,携手合作。整个过程,教师充当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而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探索、合作互助,顺利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吻合群文阅读教学过程第一的原则。

  三、多元有界原则

  群文阅读教学的多元性主要体现为议题设置、文本组合的多元化。部分教师由于对群文阅读教学理论认识还不充分,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导致多元泛滥,也使群文阅读教学丧失了应有的价值。鉴于此,笔者认为,群文阅读有效教学应遵守多元有界的原则。

  (一)设置议题要精准,不能泛而无边

  设定议题时,应考虑到它的多样性并确保聚焦准确且目的明确。为了实现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我们需要在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里深度解读多个文章。因此,问题的设计应该由广泛而数量众多转向集中且质量高。这样可使学生的思考完全专注于课堂教学的核心点,并通过对这些核心点的多元化、立体化的综合分析来构建全方位的认识结构和理解模式。我们仍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章节包含了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杨绛的《老王》、李森祥的《台阶》三篇作品。有学生在读完课文后,设置了这样的议题:小人物的人生。显然,这是一个超大的议题,能够衍生出许多小议题,存有多样性和无边界的问题,使得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变得非常困难。可把这个议题修改成“小人物的坚守”“小人物的追求”“小人物的闪光点”……学生经过多方比对议题,又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发现“小人物的闪光点”能够体现本单元教学的核心价值,最适合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

  (二)组合文本要讲究互文性和典范性,不可滥竽充数

  组合文本,要关注选文的互文性和典范性。以友谊为主题举例,我们曾经挑选了一系列关于友情的诗词供教学使用,但经过多次筛选后决定选用以下三首诗作为教学的内容——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哭晁卿衡》、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之所以选这三首诗,是因为《别董大》是生离的友谊,《哭晁卿衡》则是死别的场景,《芙蓉楼送辛渐》则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情相通。这三首诗之间具有矛盾性和强烈的力量,能刺激学生探索这些文章内部的关联与差异;它们也具备互补特性,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阅读揭示出来。

  典范性指的是课文内容具有持久的价值和影响力,这些内容经过时间的沉淀被普遍认为是文学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能展现娱乐和教育价值,还能引发深入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因此,组文时一定要选用教材里的课文或者优秀作品的经典片段。比如,利用《大闹野猪林》进行群文阅读时,事先应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中关于鲁智深的其他经典情节,例如“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单打二龙山”等,并探讨“鲁智深的能力如何”“鲁智深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为何喜欢特写鲁智深”等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本,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综上,只要真正落实笔者所提出的“三原则”策略,群文阅读教学就能成为有效教学,群文教学的课堂也必将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大伟.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1.

  [2]靳建设.语文群文阅读探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张燕.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6).

  [5]黄荣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4(05).

  [6]张沥文.基于部编教材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0(03).

  [7]杨娅玲.部编版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2020(27).

  [8]韩炳艳.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1.

  [*本文系2022年度深圳市光明区区级课题《基于单元整合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MYB202240)的研究成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