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过一生(上)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凡人,机会,主角
  • 发布时间:2025-04-13 10:58

  文罗 米

  在艺术市场尚未成熟之时,画家们并不是先画好作品再拿到市场上销售,而是需要依靠赞助人的经济支持。因此,他们不能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而是要听从赞助人的意见。这些来自贵族、教会等的赞助人,要么是想通过绘画夸耀身份的荣光、展现自身的权势、提高个人的声望,要么是想通过绘画来彰显神明权威,表达虔诚信仰。所以,他们委托画家绘制的作品往往聚焦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或者是自己与家人的肖像。在这些“私人定制”的作品中,普通人很少有机会成为主角。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普通人才逐渐与贵族一样,在绘画中留下令人难忘的形象。起初,这一群体主要是银行家、富商以及上流社会的精英,毕竟只有他们才承担得起请人画像的昂贵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家的目光逐渐投向了平民百姓,那些勤劳质朴、温和坚忍的“草根人物”也得到了同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一样的关注。

  到了十九世纪,城市中产阶级壮大,他们日渐成为艺术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在画布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多彩与活力。

  商人肖像

  十五世纪时,尼德兰地区(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东北部的部分区域)的画家凡·艾克兄弟发明了油画技法。其中,弟弟扬·凡·艾克通过为富商阿尔诺芬尼夫妇绘制的肖像画,将这种新画法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较于此前画家们以鸡蛋为调和剂的蛋彩画,用油脂作为调和剂的油画在刻画细节方面更加精细,色彩也更为自然且富有光泽。得益于这一创新技法,画面上夫妇俩的服装质地显得柔软厚密,木地板与家具古朴坚实,床榻和椅子上的织物蓬松暖和……不同物品的质感仿佛都触手可及。此外,他们头顶上方悬挂的黄铜吊灯以及墙上的镜子和念珠都散发出漂亮的光泽,这些细节共同烘托出既富丽又温馨的氛围。

  当然,画家还设计了一些更有妙趣的“隐蔽”细节,以此来彰显富商阿尔诺芬尼雄厚的经济实力。看到阿尔诺芬尼身后的那几个橘子了吗?这恰是不露声色的“炫富”啊!橘子是产自南方的水果,只有意大利中部以南的地区才适宜生长,在当时寒冷的尼德兰地区是极为罕见的“进口货”。当时交通运输效率低下,买一个橘子的钱可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能吃得起的人也就寥寥无几了。

  同样表现富商生活的名作还有马西斯的《银行家和他的妻子》。在这幅作品中,桌子上的金币和珍珠直接凸显了画中人的显赫身份,画家对这家人财富的展示可谓毫不掩饰。

  有趣的是,这两幅画中都出现了一面凸镜,巧妙地映出了不少“画外”的细节,为画面增添了独特的趣味。在当时,不少画家都喜欢借用这个小道具来露一手呢。

  ◎[尼德兰]昆汀·马西斯《银行家和他的妻子》

  市民群像

  到了十七世纪,随着运输和贸易的蓬勃发展,荷兰人变得十分富裕,他们也就很愿意为艺术作品买单,据说就连乡村农夫的家里也可能挂满了画。在这种情况下,荷兰的市民阶层,尤其是那些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民兵连队成员、慈善机构的管事者等,纷纷请艺术家为他们绘制肖像,特别是能够表现人物神采的群像。

  伦勃朗就是绘制群像的“顶尖高手”,他早年的代表作《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堪称群像中的典范之作。在当时的阿姆斯特丹,对公众展示解剖过程是一个特别的“习俗”,其目的是展现这个城市的现代精神。对于上流社会而言,参观解剖成了一种社交活动,目的是展现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为了让每一位参与者都神采焕然,伦勃朗在创作此画时让他们的脸呈现出不同的角度——正面、四分之三侧面、全侧面等,每一个角度都经过精心调整,光线的布置也恰到好处。无论是主刀者杜尔博士还是周围的观众,每个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仿佛他们都是画面的主角,这也正是当时画家在表现群像时必须遵守的惯例。正因如此,二十六岁的伦勃朗凭借这件作品声名大噪,从此跻身顶尖画家之列。

  不过,画家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遵循惯例,而在于打破惯例,伦勃朗就用《夜巡》走向了艺术的巅峰。

  伦勃朗打破了群像“摆拍”惯例,选取了一个特殊的场景——民兵连听到号令集结的瞬间,完成了一幅“抓拍”。画面乍看上去有点儿混乱,每个人的“露脸”机会也不均等(画中人都花了同样的钱,按惯例应在画上“享有”差不多的待遇),甚至出现了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女孩儿抢镜。但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单独构成一幅生动的肖像画。这种画法的难度显然要大得多,实际效果也好得多。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幅群像比以往任何一幅都令人印象深刻。正因如此,委托伦勃朗的班宁·考克队长和他的民兵连也通过这幅画被人们长久铭记。

  致敬科学家

  科学家同样值得在画面上拥有一席之地。十八世纪晚期,英国画家赖特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比如,《气泵里的鸟实验》向大众展示了不同物种对空气量的依赖;《一位哲学家讲授太阳系仪》《寻找哲人石的炼金术士发现了磷》传达出当时天文学、化学的研究成果。画面中,人物认真投入的表情令人难忘,展现出启蒙时代人们追求科学、崇尚理性的时代精神。

  十八世纪晚期,法国画家大卫的《拉瓦锡夫妇像》为“现代化学之父”安托万·拉瓦锡留下了流传至今的标准肖像。

  为了突出拉瓦锡的化学家身份和他对化学研究的贡献,大卫画了许多实验器具作为背景,如分析空气中化学成分的贮气器、水银气压计以及玻璃烧瓶等。画中的拉瓦锡手握鹅毛笔,正在记录着他的实验结果,目光则温柔地投向了妻子。这可不是表示化学家心不在焉,反而可能是他在征询妻子的意见。拉瓦锡的妻子不仅外貌出众,更拥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她曾为拉瓦锡的著作绘制了许多科学插图,是他科研工作中的得力助手,而这幅肖像画也正是她委托大卫创作的。

  ◎[法]雅克-路易·大卫《拉瓦锡夫妇像》

  关注劳动者

  然而,在众多经典的艺术形象中,占据更多篇幅的不是社会精英,而是广大劳动人民。

  处于社会底层的庞大农民群体无法被忽视。纵然他们付不起钱请画家画像,也并非艺术市场的主雇,但那些目光敏锐的画家从来没有忽视他们的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聚焦农民生活,创作了一幅幅风趣诙谐的风俗画。在他的笔下,农民的劳作、娱乐、婚宴等场景都显得格外生动有趣。他并未刻意突出农民吃苦耐劳的形象,相反,他画中的农民常常显得有些笨拙滑稽。不过,画家并不是要拿农民取乐。如果我们细看这些画,会发现那些农民身上充满了生命力和对生活的满足感。在他们艰苦的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十九世纪晚期,法国画家米勒又采用了另外的方式来描绘农民生活。

  米勒为了画好农民,就先把自己变成了农民。他来到巴黎附近的巴比松,与农民一同劳作,因而他的画带有泥土般的温暖和厚重。农村生活的每一个片段和细节在米勒眼里都值得入画。牧羊、放鹅、纺线、播种、拾穗、筛谷……从来没有人像米勒这样,为艰辛的生活赋予诗意,甚至升华出精神性与神圣感。

  在米勒的画里,我们很少能看清农民的面容和表情。这当然不是因为画家的技艺不够高超,也不是因为农民饱经风霜的脸不够美好。对于画家而言,他并不是为某一个人或一群人画像,他要为整个农民阶级画像。他们是如此相似,默默耕耘,辛勤劳作,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却仍然坚忍。他们无名无姓、面目模糊,却书写了普通人的生命史诗,是芸芸众生的代言人!

  米勒让他笔下的农民成了人性最高贵的象征。

  《晚祷》和《拾穗者》是米勒的代表作,他笔下的农民形象都令人景仰,他们逆着光站立,坚实得仿佛一件件雕塑、一座座丰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