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梦也有背景音乐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做梦,背景音乐,逻辑
  • 发布时间:2025-04-13 11:05

  文/周 洋

  当你结束忙碌,躺在床上,便是“夜会周公”的时刻。每个人都会做梦,虽然每个人都会做千奇百怪的梦,但是它们却有着某种共性:大多是碎片化的、模糊的且毫无逻辑的。试想一下,如果做梦时让你找一首背景音乐,你会怎么挑选呢?

  其实,这样的设想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有作曲家付诸实践了。十九世纪末,印象主义思潮从美术界传到音乐界,作曲家们开始探索一种能直观表达光影与色彩的作曲方式。或许你看过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印象·日出》,如果近距离观赏这幅画,上面的细节会显得“潦草”而模糊,但当你远观这幅画时,便能瞬间感受到清晨云雾迷蒙的氛围。

  印象派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大致如此。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彪西和拉威尔,他们通过独特的旋律创作出一首首宛如梦境的“背景音乐”。

  音乐“调色板”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出生在巴黎郊外。他自幼天赋异禀,十一岁便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被誉为“音乐神童”。

  德彪西热衷于与印象派画家和诗人交往,同时对印尼、柬埔寨等地的东方音乐充满兴趣,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他还十分善于捕捉诗歌中朦胧的意境,并用音乐进行诠释。因此,有人说德彪西的音乐宛如梦中呓语般难以捉摸。

  《牧神午后前奏曲》堪称德彪西的代表管弦乐作品。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牧神的午后》。

  牧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农业之神,身形半人半羊,头生双角,擅长吹奏竖笛。一天午后,牧神在森林中醒来,努力回忆着自己方才的梦境,始终困惑于梦中的经历。德彪西的乐曲便以长笛独奏开篇,将白日梦的迷离恍惚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高度还原了诗歌中的意境,马拉美听后欣喜不已,称赞道:“你对《牧神午后前奏曲》的作曲与我的文字没有任何不和谐之处,相反,以微妙、敏感、迷离的音乐衬托提高了它。我钦佩地与你握手。”

  德彪西是一个敢于创新的“画家”,热衷于在音乐的调色板上调配出属于自己的色彩,其独特的作曲手法,令他的音乐辨识度极高。他的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当数钢琴曲《月光》。德彪西以碎片化的旋律与新颖的和声,将意大利古城贝加莫夜晚的宁静表现得出神入化,令人沉醉。

  演奏者的“噩梦”

  另一位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同样来自法国。相比德彪西,他的名气或许稍逊一筹,但其《波莱罗舞曲》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名曲。这首曲子不仅赢得了无数乐迷的热爱,也因其超高技术难度成为许多演奏者的“噩梦”。

  波莱罗是一种源自西班牙的传统民族舞蹈。《波莱罗舞曲》融入了这一民间舞曲的元素,以三四拍的轻快节奏让人不自觉地沉醉其中,仿佛坠入一场奇幻梦境。

  乐曲从小军鼓轻快的敲击声开始,贯串全曲的节奏保持不变。全曲约十七分钟,这对小军鼓的演奏者来说是一场体力和专注力的考验。然而,真正的挑战实际落在了长号演奏者身上。为了追求独特的音色,拉威尔在曲中使用了大量长号的极高音区,即便是技艺高超的演奏家也难免“翻车”。因此,很多长号演奏者在演奏此曲时都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梦境是虚无缥缈的,但音乐却赋予了它触手可及的质感。从德彪西到拉威尔,印象派音乐将诗意与画意融入旋律,用朦胧的音符描绘出另一个世界的迷人魅力。他们的作品就像是深夜梦境的最佳配乐,时而宁静悠远,时而炽热狂放,让人沉浸在半梦半醒的奇妙体验中。当我们再次聆听这些作品时,不妨闭上眼睛享受片刻,随着音符畅快起舞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