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艺术家”米莱斯
- 来源:艺术启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艺术家,米莱斯,作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3 11:00
文/李 理 图/李 鹏
在西方名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像画有很多,画中人物多是睁着眼睛端坐着,平躺着的实在不多,下面这幅作品就是个例。
你现在是不是满头问号——画中的小姐姐为什么要躺在水里“睡觉”呢?
本期,就让我们走近这幅画的作者——英国画家米莱斯。
天才画家的童年
1829年,米莱斯出生在英国南安普顿的一个富裕家庭,他有一个让人羡慕的童年。从很小开始,母亲便教他绘画知识,家里还给他提供了超大的房间用来当画室。六岁时,小米莱斯便能临摹一些知名画家的作品。除此以外,母亲给小米莱斯搜罗了许多可以作为绘画素材的故事,还多次带他去大英博物馆了解历史和艺术。接受了如此优质的启蒙教育,米莱斯自然而然地踏上了画画这条路。
在同龄孩子小学还没毕业的时候,从没上过小学的米莱斯就被高等院校——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破格录取,那年他只有十一岁。与比自己大十岁甚至二十岁的同学一起上课,米莱斯小小的身影很容易淹没在人群中,但他的美术作业常常出类拔萃,同学们别提多羡慕了。
事实上,米莱斯早在入学前(大约十岁)就获得了艺术协会颁发的一枚银质奖章,当时他因为个子太小,还只能站在凳子上领奖呢。经过了几年的专业学习,十八岁时他一举获得了金质奖章,成了学院里公认的才子。
此后,米莱斯的艺术生涯可谓顺风顺水,短短几年内就创作出许多佳作。
那么,如果有一天在博物馆偶遇了米莱斯的画,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呢?
性情忧郁的米莱斯
米莱斯似乎很喜欢描绘明媚的春日景象,这在《苹果花盛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画中,几位少女在草坪上野餐,她们身后是一片葱茏的苹果园,鲜花竞相绽放。少女们的衣服颜色也十分明艳,尤其是那位悠然卧躺在草地上的少女,她身着一袭明黄色的连衣裙,成为整幅画作的亮点。
米莱斯借助这些明亮的颜色,突显了少女们的青春活泼,以至于会让你忽略掉右侧那把略显突兀的镰刀。锋利冰冷的镰刀与画面中洋溢的欢乐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或许,米莱斯是想借此表达年华易逝的伤感情绪吧。
少女春游都能被他画出悲伤之感,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米莱斯的性格很忧郁吗?没错,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忧郁的气质,这或许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米莱斯天性善良敏感,小时候又体弱多病,所以他的画常常以美景衬哀情,《盲女》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盲女》这幅画中,乡村田野一片金黄,远处的天空出现一道漂亮的彩虹,而田野边坐着一位盲人女孩,她背对着美丽的景色,身旁的小妹妹正给她讲述雨过天晴后的美景。盲女闭上双眼,沉浸在小妹妹描述的画面里,她微微抬起头,努力感受着脑海中浮现出的风景。
米莱斯一定是怀着深深的同情,捕捉并定格了这一画面。可以说,色调越是温暖,这份忧郁就越是强烈。
现在,让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文章开头提及的那幅《奥菲利亚》,它是米莱斯最为人称道的作品。
《奥菲利亚》取材于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的恋人,而她的父亲却是哈姆雷特的杀父仇人之一。在这场无法调和的冲突中,纯真无辜的奥菲利亚渐渐失去了理智,也丧失了对生活的勇气,最终选择身着盛装,自溺在一条铺满鲜花的溪流里。米莱斯把握住了这一幕的戏剧性,创作出这幅浪漫又悲情的作品。
为了真实呈现这一场景,米莱斯特意聘请了一位模特儿,让她躺在一个大玻璃池中,以便对她面部的表情、头发的漂浮状态,以及裙子刺绣在水中的变化进行细致描摹。此外,画中花草溪流的景色,来自米莱斯多次外出取材写生获得的灵感。如果将这幅画放大,我们还能观察到许多细节,如今天的高清摄影作品一样清晰、精致,令人叹为观止。
拉斐尔前派”
如今提到米莱斯,我们通常会说他是“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之一。那么,“拉斐尔前派”还有哪些画家呢?
米莱斯在美术学院学习期间,结识了另外两位画家——威廉·亨特和但丁·罗塞蒂。他们三人一见如故。他们的艺术见解非常相似,都觉得当时英国艺术界的绘画风格太过僵化。他们聊起文艺复兴之前的一些中世纪画家,随后借用了一位文艺复兴巨匠的名号,将他们的小团体取名为“拉斐尔前派”,宣称要抛弃延续了几个世纪的绘画范式,主张回归哥特艺术。
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圣母玛利亚对后世艺术创作影响深远。但直到十九世纪,艺术界依然谨守拉斐尔的绘画传统——三角构图、焦点居中、角落暗淡等。米莱斯他们觉得,再美味的饭菜,吃上四百年也会腻,此时的绘画失去了变化,丢掉了本真,已经“俗不可耐”了。
于是,米莱斯作为“拉斐尔前派”的一员,稍稍放飞了自我,用他们所推崇的“存在与真实的自然状态”画了一幅《基督在父母家中》,没想到引起了轩然大波。
耶稣的故事作为欧洲艺术作品里最常见的题材之一,通常都承载着严肃正统的命题,然而米莱斯却另辟蹊径,将耶稣的家族设定成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摒弃了对人物的一切美化处理。在这幅画里,少年耶稣只是个普通的小孩儿,母亲也身着普通农妇的衣裳,十分接地气。
米莱斯保持其一贯作风:照着真人画。他找来一位真正的木匠当模特儿,脸则照着自己的父亲画。画中的其他人物无一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精准还原,甚至连门外的绵羊都是从屠夫那里借来的。
将耶稣一家做如此平民化处理,在当时引起了许多艺术家的强烈不满,其中还包括文坛巨匠狄更斯,他怒批道:“不可想象的失业的痛苦、污垢,甚至疾病,全部那样详细地画出来,简直令人烦透了。”
然而,这不正是米莱斯作品的可贵之处吗?他的作品中涵盖了那么多我们熟悉的事物:疲惫不堪的主妇、依依惜别的恋人、孩童间质朴的友谊、主仆间阶层的差距……这些元素共同表现出最为真实可感的生活——既有自然的纯净与艳丽,也有人间的愁绪与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