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春晚”高扬人民情怀赢赞誉——《春满东方·好巳花申2025 东方卫视春节晚会》创作谈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上海,魅力,担当
  • 发布时间:2025-04-18 14:58

  文/陈超

  2025 年1 月29 日大年初一19:30,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娱乐传媒创制的《春满东方·好巳花申2025 东方卫视春节晚会》(以下简称《2025 东方春晚》)在东方卫视热闹开播。作为沪上知名荧屏IP,本届东方卫视晚会融海派、都市、文旅、年轻态等元素于一体, 高扬人民情怀、大都市气质与中国式审美的创制初心,通过“平凡人讲述平凡事”的生动细节、打破传统舞台空间的创意拍摄、文旅IP 与文艺IP 的有机结合、“跨界舞台”的极致创新等方面展现出晚会的人民性、创新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向全球观众提供了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窗口,全方位展现了上海的魅力与担当。

  数据显示,《2025 东方春晚》CVB 全国网收视、CSM 四网收视(35 城、71 城、全国网城域、全国网) 皆排名前2 ;抖音31.1 亿播放量, 多次登顶上海同城榜TOP1。快手双榜TOP1“霸屏”, 社交媒体上# 东方春晚含沪量超高的# 等话题被广泛讨论, 主话题# 东方卫视春晚# 累计阅读量近101 亿, 增长量突破10 亿, 赢得了好口碑和高回报。

  《2025 东方春晚》成功的背后,是创制团队注重“百姓视角、共情呈现、人性张力、文明底色”的创作追求,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真正观照大众生活、命运和情感,全景呈现新春佳节中的“小家、大家与国家”。

  人民性引导创新 构建海派新叙事

  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也深深根植于本届东方春晚的节目基因中。

  一是主题定位展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一直都是东方春晚舞台的主角。晚会以“你,就是上海!”为主题,就是旨在将“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具象化,亦呼应中国式现代化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8 位来自上海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普通市民与歌手周深一起带来歌曲《总有美好在路上》,他们中有援藏护士长、中国首位远洋公务船女船长、见义勇为的中学老师……周深携手这些平凡英雄们共同呈现温暖而美好的舞台。创制团队还将镜头和话筒对准上海普通人的奋斗故事,邀请“海派玉雕”“压金丝嵌宝工艺”“上海丝绣”“崇明土布”四个非遗项目青年传承人集体亮相,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示,将海派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现代符号,彰显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

  二是以海派地标为“舞台”,彰显都市精彩。本届东方春晚走出传统舞台,走进各大城市地标进行外景拍摄,继续凸显东方系列晚会鲜明的上海文旅元素,当好上海城市形象推广的“代言人”。在都市芭蕾秀《天鹅绮梦》中,来自上海芭蕾舞团的舞者在上海浦东美术馆、邮政博物馆、苏州河游船等多地翩然起舞,让芭蕾经典《天鹅湖》 《胡桃夹子》等舞段通过“上海之门”与“上海之窗”,展现海派文化的开放性与国际化。平均年龄只有10-12 岁的“钢筋水泥少年团”带来《魔都少年魂》,他们在多个上海地标前以舞演武,在街舞中融入咏春拳法。TOP 登陆少年组合出演的 《开往春天的光明列车》大量使用年轻态包装,在实景拍摄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新鲜的视觉创作带观众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上海城市观光体验。

  三是晚会呈现中西合璧、跨界融合的表演样态。晚会上,克罗地亚大提琴家安娜·鲁兹内尔与上海民族乐团合奏由AI 创作的音乐《中国色》,通过声画组合将传统文化的中国色彩与上海城市空间一一对照,让上海的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相互交融。青年歌手阿云嘎与越剧演员裘丹莉跨界打造《千年梦缘》,由《青城山下白素贞》《梦如路长》《一生所爱》三首影视金曲串烧而成。节目将越剧的古典韵味与流行音乐的现代节奏巧妙结合,引发观众对美好情感的共鸣。创意节目《博物馆新春夜》通过邀请“埃及众神”从沉睡中苏醒,在上海博物馆开启笑料百出又妙趣横生的新春模仿秀。制作团队运用了AIGC 技术,将博物馆静态藏品进行生动有趣的二次创作,通过UE 技术,强化节目的沉浸式体验,瞬间将博物馆从静态的文物展示场所转变为热闹的新春舞台。该节目是导演团队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大胆探索“不同文明间对话的具象化表达”。

  现实观照凸显春晚情感厚度

  每年,东方春晚的节目内容总能洞察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透过小切口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以真情实感赢得观众情感共鸣。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今年为东方春晚带来一首“私人定制”歌曲《开春团圆饭》,通过细腻的歌词和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传递出平凡生活中的温暖与感动。

  继去年现象级影视剧《繁花》剧组齐聚东方春晚后,今年春晚舞台迎来电影《菜肉馄饨》的演员潘虹、周野芒、茅善玉、陈国庆、王琳于家门口的舞台上畅聊戏里戏外的故事。潘虹和王汝刚也曾联手出演30 年前的经典沪语电影《股疯》,这两部由上海制作的海派佳作,在东方春晚这一舞台上跨时空相逢,彰显了上海作为电影之城的传承与发扬,更通过电影内容凸显上海城市向上和温暖的底色。在情景表演《沪语电影喜相聚》当中,通过上海弄堂的街坊邻居们凑在一起制作菜肉馄饨的场景,观众感受到市井烟火之中的温暖。

  在喜剧节目上以“霸总”形象受到观众喜爱的李川带来短剧《疯狂直播间》,用幽默夸张的手法批判当下直播带货行业“乱象”。《天命人取经团》则将经典故事《西游记》与现代职场文化相融合,以幽默诙谐的表演和贴近现实的剧情设计,为传统故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小品《SHE的APP》以“APP 拟人”的表现手法,幽默探讨当代年轻人被各类手机APP“捆绑”的现实境遇,由此启发观众思考网络生活习惯对人们心理与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小品《白蛇转不起来别硬转》中,宋小宝、文松等对传统故事《白蛇传》进行趣味改编的同时,也针对微短剧行业存在的不正之风加以反讽和调侃。这些节目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艺术加工,让观众在欢笑中关注社会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映射作用。

  好传播赋能好内容

  2025 东方春晚宣推团队紧紧围绕“更海派、更青春、更烟火”的春晚核心定位提前谋划,通过多维策划春晚热点话题、大小屏预热春晚精彩节目、多平台宣发强化长尾效应等举措,更为立体地展现这座人民之城的新春氛围。

  首先,融媒体中心与东方娱乐团队在春晚节目创意阶段即预埋亮点和爆点,衍生推出《2025东方卫视春晚倒计时融媒大直播》节目,充分起到了预热烘托作用。其次,在春晚播出前10 天,团队就启动密集宣推,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一系列途径,在观众中“种草”,逐步将晚会预热烘托至最高潮。宣推团队在晚会播出前,预先铺排话题和多个优质热点内容,有效提升广大网友对《2025 东方春晚》的关注度。例如,SMG 旗下《新闻坊》公众号在春晚播出前后,共发布11 条推文,有4 条推文实现超10 万的阅读量。宣推团队还依托SMG 国际传播旗舰产品“ShanghaiEye”进行话题预热与精彩花絮分发,向全球观众提供观看“海派春晚”的生动窗口。

  《2025 东方春晚》播出时,东方娱乐和看看新闻进行同步分发,实时进行亮点拆条,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晚会精彩瞬间。随着宋小宝、文松的小品火爆出圈、当芭蕾舞遇上魔都地标, 上芭短视频强势传播、知名自媒体大V晏秋秋在视频号以“腔调”一词对东方春晚“潘虹、王汝刚重聚”进行了点赞点评,这三条爆款视频进一步延伸了晚会的长尾效应。

  为人民抒写 为人民抒情 为人民抒怀《2025 东方春晚》在赢得网络高热度与高流量的同时,也收获各大媒体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赞誉。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称赞本台晚会在创作空间上具有丰富性,不仅走出了传统的舞台,更出现了多个极具辨识度的城市地标,融入了城市的气质与特色;《文汇报》以“上海到底有什么?东方卫视春晚解密”为题,展现海派文化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一面,该文还获得新华社的转发点赞,称东方系列晚会具有鲜明的上海文旅元素,深耕海派文化内涵和都市审美,完美创新融合了文旅IP 与文艺IP;《解放日报》对语言类节目做出赞赏,称节目以幽默的手法批判直播、短剧等行业中存在的乱象,具有审慎、趣味、敏锐、批判的文化气质。

  《2025 东方春晚》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创新驱动为路径,探索出以海派文化为底色、以上海城市文旅资源为亮色、以中西文化兼容并蓄为特色的文艺美学创制密码,为观众提供了解上海的独特视角,也为地方卫视春晚的创新路径提供参考。

  (作者陈超系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娱乐大型活动部宣传经理)

  责任编辑:任雨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