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河南卫视蛇年春晚的非遗文化盛宴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河南,文化,盛宴
  • 发布时间:2025-04-18 15:05

  文/沈琼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2025 年1 月26 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河南卫视蛇年春晚(以下简称“晚会”)以“蛇来运转 万巳大吉”为主题, 紧扣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历史契机,通过文化内涵挖掘、艺术形式创新和传播策略升级,成功打造一场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非遗文化盛宴。

  主题定位:非遗与生肖文化的深度融合

  晚会以“巳”字为核心意象,巧妙结合蛇年文化属性与非遗精神内核。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十二生肖之一,又承载着智慧、灵动与生生不息的象征意义。主创团队通过舞蹈《蛇来运转》,将杨丽萍团队标志性的肢体语言与中原文化符号相结合,既重塑蛇的图腾意象,又延续《龙舞》《凤鸣朝阳》的系列化非遗叙事传统。这种对生肖文化的深度解读,使非遗传播跳脱出单纯技艺展示的层面,上升到哲学观念与生命意识的表达。杨丽萍的《蛇来运转》以伏羲女娲神话为灵感,结合甲骨文“巳”的繁衍意象与青铜器蟠虺纹的象征,通过舞蹈诠释“蛇”在中华文明中的生命力和传承意义。这种对文化符号的深度解读,既保留非遗的历史厚重感,又赋予其当代审美价值。

  在内容架构上,晚会围绕“家文化”设计叙事主线,从个人小家的亲情温暖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认同,从个人亲情、地域特色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层递进,将非遗元素嵌入情感叙事。比如,晚会通过岳云鹏的方言短片串联全场,以“弄啥嘞”“怼”等河南俚语为文化切口,将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实现文化记忆的当代唤醒。这种“由家及国”的叙事策略,既契合春节申遗强调的“社会实践”属性,又为非遗传播注入情感温度。

  形式创新:传统非遗的现代化转译

  晚会通过跨界融合与科技赋能,探索非遗的多元表达路径。在《瓷魂》中,汝窑天青瓷制作技艺被转化为视听语言,通过舞台光影与当代匠人故事的结合,使静态非遗焕发动态生命力;《一扇百年》则以百年制扇技艺为载体,用舞蹈语汇演绎器物背后的匠人精神。更值得关注的是“文物复活”概念的实践,如通过扩展现实(XR)技术重现甲骨文、青铜器等文化符号,构建出沉浸式的历史时空场域。在传播形态上,晚会打破传统晚会模式,引入“新春庙会市集”场景。非遗传承人李子柒带领观众穿梭于虚拟市集,集中展示剪纸、泥塑、绳编等技艺,形成“可观看、可体验、可消费”的立体传播生态。这种将非遗展示与文旅体验相结合的创新,既呼应文化和旅游部“赶个年味集”的春节非遗活动导向,也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示范案例。

  传播策略:全媒体矩阵的破圈效应

  河南卫视充分发挥“中国节日”系列IP的运营经验,构建多平台联动的传播网络。除了电视端播出,晚会还在优酷、爱奇艺、哔哩哔哩等14 个新媒体平台同步上线,并特别针对年轻群体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推出节目切片,实现“台网融合、长短结合”的内容分发。预热阶段的“新春转运官”直播活动,邀请明星与网红达人同台竞技,既保持传统文化调性,又注入网络化表达活力。

  数据印证了晚会的传播成效:晚会相关话题# 属蛇的人在古代可能属猫#,单条话题阅读量超7162.2 万,登上热搜榜第一。新浪微博# 河南春晚# 单条话题词阅读量超33.5 亿,讨论量2647.6 万,互动量4032.4 万。# 河南春晚今晚播出## 杨丽萍蛇舞# 等多个话题登上热搜。

  晚会中的非遗元素通过“天庭潮音”虚拟乐队等创新形式,成功打入Z 世代文化圈层。这种传播策略不仅扩大覆盖面,更通过“参与式传播”增强受众黏性,如观众可在线定制非遗红绳、投票选择节目彩蛋等,使非遗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

  文化价值:非遗活态传承的实践样本

  作为春节申遗后播出的省级春晚,河南卫视的实践具有方法论意义。其成功在于把握三个关键维度:历史性——通过澧水船工号子等濒危非遗的舞台重现,抢救性记录传统文化记忆;当代性——如《麦田里的摇滚》将农耕文化与现代音乐嫁接,展现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新可能;世界性——与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联动,在国际平台传播,助推春节文化从地域民俗升华为人类共同遗产。

  晚会还凸显非遗传承的主体性,既有田贞举等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演,也通过《我的酒友》等喜剧节目展现年轻群体接棒传统技艺的生动故事。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呈现方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的“社区参与”原则高度契合。

  晚会立足“春节申遗成功”的背景,既展现非遗的在地性(如河南方言、马街书会),又凸显其世界性。器乐节目《美美与共》以箜篌为媒介,串联世界各地不同乐器合奏《茉莉花》,传递“各美其美”的包容理念;《茶茗东方》通过舞蹈呈现茶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此外,晚会紧跟时代热点,如《我的酒友》《出圈冇出圈》等节目以轻喜剧形式贴近年轻观众,消解非遗的“高冷”标签,使其成为可感知、可共情的文化符号。

  启示与展望

  晚会的非遗传播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需坚守“内容为王”,如舞蹈《一扇百年》对制扇工序的精确还原,体现创作团队严谨的文化考据态度;同时要善用“技术赋能”,通过裸眼3D、虚拟现实等技术拓展非遗表现维度,但需避免陷入“为科技而科技”的误区。未来建议加强三方面建设:一是建立非遗专家智库,确保艺术改编的文化表达准确性;二是深化文旅融合,将晚会IP 延伸为线下非遗体验空间;三是加强国际传播,通过多语种译制、文化符号解译等方式提升春节非遗的全球认同。

  总之,河南卫视蛇年春晚以“非遗+ 科技+艺术”的创作模式,成功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一场全民共情的文化盛宴,为非遗的当代传播提供范本。它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遗产,而是可以通过创新表达焕发新生的“活态基因”,在连接过去与未来中持续滋养文化自信。2025 河南卫视蛇年春晚以文化自信为底色,以创新思维为笔触,不仅为“非遗年”写下生动注脚,更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可行路径。其经验证明,非遗的活态传承既要扎根文化本体,又要拥抱时代语境,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

  (作者沈琼系河南广播电视台文物宝库频道副总监、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田可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