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路环九澳村——澳门最古老的客家村落探秘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路环九澳村,澳门,客家村落,探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6-28 14:56
一提到澳門,很多人自然而然聯想到金碧輝煌的賭場!不錯,澳門挾著超級賭城之名,近年更被定位為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每年吸引了數千萬名旅客前往澳門觀光娛樂,一賭東方賭城風采之余,亦不會錯過充滿殖民地色彩的歐陸情調。在很多人的眼里,澳門境內賭場林立,旅遊景點遊人如織,呈現一片繁華光景。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更鮮有人踏入過澳門僅存的原住民村落。本文在此要介紹的就是澳門現今最僻靜的客家村──位於澳門離島路環東北部的九澳村(葡萄牙語稱:Vila de KáHó)。
由澳門地圖可見,九澳村毗連澳門路環島北部九澳灣,唯一的一條公路(九澳村路)穿越村里,直通九澳聖母馬路,向左轉可逹九澳發電廠,右轉可通向九澳貨櫃碼頭、水泥廠。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我們乘坐通往村里的15號巴士來到九澳村,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蒼翠的綠色林木,空氣中弥漫著淡淡的青草味,當巴士駛近村落,一陣陣由遠而近的狗吠聲此起彼落,仿佛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在九澳村巴士站一下車,眼前所見的是一座座形式各異的鄉村民居散佈在公路两側,村屋旁更有村民自家種植花卉、瓜果的農地。難得一見的是,村頭巷尾很多村屋旁停泊著數部私家車,似在見證該村落交通不方便的事實。
我們信步在村里蹓逹,一路上見到有公公婆婆在門口睡午覺,公路旁不時有狗冲出來警覺地望著我們,沿途卻不見任何一個途人或村民的影踪。途經村里的百年樹王——菠萝蜜大樹下,意外地見到這棵參天古樹裹裹外外掛满了誘人的波羅蜜。而大樹下有几張崭新的石椅石櫈,供村里的老人家到此下棋聊天。這棵古樹與村里過半數的年邁長者一同見證了九澳村百年變遷的時光。
九澳村的人文歷史
提及九澳村的歷史,可参考明朝嘉靖本《香山縣志》的記載:“九澳山,其民皆島夷”,即在澳門開埠前,九澳已有常住人口,是一些做生意的外國人。後來,九澳村聚居了由廣東龍川、中山、五華等地的客家人拓荒開地,可見九澳村确是自開埠以來保留至今的原住民地客家村落,其歷史悠久由此可見一斑。
隨後,我們拜訪了位於村中心的九澳村民互助會,該會負責人得知我們的來意,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訪。當我們步入村會所二樓,迎面所見的是澳門社會名人吳仕明親手所题的賀詞。副會長鍾先生告訴我們,村會所前身是一座平房,至1980年代已破舊不堪,所幸得到街坊會的支持,撥款興建成如今這座两層高的磚屋。
墻上當眼處悬掛數幅旧時所拍的黑白相片,一幅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九澳村風貌,只見一片低矮簡陋的小房前,耕牛正悠然行過,家禽跑出馬路,小童在嬉戲;另两幅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之九澳農田風貌,所見是一望無邊的田園菜地,村民正在耕種。據鍾先生介紹,相中屋頂有旗桿之白色歐式建築,就是村委會旧貌。一百多年來,九澳村委會不僅是村民議事的場所,更是全村居民信件、水電費單的收派處。
世代居住在九澳的第六代村民張先生告訴我們,他們的祖先是在二百多年前,遷入九澳村的客家人,在這片土地上以捕魚、耕種為生,世代過著勤勞樸素、守望相助的生活。很多九澳村村民都属同一血緣。隨著社會的變迁,九澳村明媚秀麗、面向大海的昔日風景不復存在﹗昔日村民的耕種生活也不可能回來!殖民地澳葡政府過去鼓勵村民養豬和家禽謀生,但90年代及2003年先後爆發禽流感、沙士,村里唯一賴以為生的養殖場被勒令關閉,村民頓時手停口停,唯有將荒廢土地出租堆放各種廢棄物。加上九澳村远离市区,交通不便,生活設施嚴重落後。為謀出路,年輕的村民多搬遷到市区居住或求學,惟近年隨著澳門半島及離島各區的樓價租金大幅上升,令廣大九澳年輕一代無力置業,逐漸回流村里居住。
聆听九澳村民的声音
由九澳村走向通往九澳灣的聖母馬路,途中經過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九澳聖若瑟學校、鳴道苑、鮑思高青年村,若向北行可到九澳灣畔的歷史文物──三聖廟;沿聖母馬路往回走,可見到九澳深水港、九澳水泥廠、混凝土公司和南光九澳油庫,以及路環聖路濟亞中心、路環九澳老人院、七苦聖母小堂。
令我們很奇怪的是,在一個近千人居住的村裹,竟然找不到一個公共康樂場所,或是公園設施。在我們的詢問下,鍾先生告訴我們,其實村民多年前已向政府有關部門要求興建康樂設施,例如村口荒廢了的九澳小學校舍旁一块半個足球場大小的空地,數年前村委向政府申請在此興建康樂設施休憩地,一直未獲政府批覆。另外,通往三聖廟的聖母馬路邊的一條露天水渠,經由山上的青年中心長年累月排出惡臭污水,多年來村委會多次致信民政總署要求加建渠蓋,但有关部门一直以来都置若罔闻,不理不睬,很多村民都对此深感無奈!
“所有不好的東西都建在九澳,如九澳水泥廠、飛灰堆、澳門混凝土公司、南光九澳油庫、九澳深水港、發電廠。多年來這些高污染的化工業導致這里環境愈來愈惡劣,空氣亦越來越差。”年屆七旬的鍾先生不满地說,“那些垃圾燒完之後的灰燼及焚化爐的爐底渣,每日一車一車運來堆填區,不排除会有有毒物質隨灰燼四處飄;水泥廠二十年來帶給村民的不是綠化而是‘灰化’,那些无时无刻鋪滿了塵的綠樹,永遠都没有一絲青蔥氣息,又何談保障村民的身體健康!”
近來,由於九澳堆填區有毒飛灰管理不善及歷史遺留下來的紗紙契問題,引發官民糾紛不斷。鍾先生說,九澳村民世代在此開墾土地耕种,回歸前澳葡政府承認他們的“紗紙契”,村民可憑紗紙契到政府免費換領公契;但凡徵用土地,不論開闢公路、建公園、水庫,都有給紗紙契村地所有權村民以相應的補償。“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原住民來說,祖祖輩輩世代相傳、賴以為生的紗紙契農田土地不獲政府承認,更被三令五申要限期無償收繳,甚至指責村民非法霸佔公地,令九澳村原住民負上霸佔國家土地的罪名。”“特區政府官員曾提出的先緩後急、先易後難的方向逐一處理路環舊城區的住屋問題,聲稱在不影響公共設施的建設和城市規劃下讓其繼續在原來地方居住。與此同時,不少村民的村屋日久失修面臨倒塌,而向政府递交的祖屋重建工程申請,政府官員似乎有心持拖延態度!”
鍾先生澄清道:“我們原住民並非如本地一些媒體所報導的‘地霸’,況且我們只是要求政府保障我們繼續使用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使用權而已,又何來霸地呢?廣大村民都是守法居民,冀望政府能借鑒國內及香港特區政府徵用村地的經驗,以及參考香港‘丁屋政策’,在法、在情、在理公平、公正、公開地盡快解決這一歷史遺留下的複雜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九澳村在澳門人心中是一片僅存的生態自然村,九澳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樸民風在此得以保存。但不可避免的是,今天的九澳村似乎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九澳村近期頻頻被本地及外地媒體廣泛報導,不論這些報導是否有違真相,事件對九澳所有村民的心理衝擊不容忽視,亦或導致不明真相的市民對九澳村留下負面印象。
九澳村的廟宇文化
九澳村雖小,由村頭走到村尾不過十多分鍾路程,剩下八百位村民的九澳村,真正留守村里的僅百多人,卻有两座逾百年的古廟、一座福德祠和泰山石敢當碑石,足以反映當地村民的宗教信仰和淳樸民風。當中以位於村尾九澳灣畔的三聖廟最出名,澳門旅遊地圖亦有介紹這處文物古蹟。現場所見,該廟背山面海,風光獨特,庙左侧是一座荒廢了的葡萄牙式民房,似是見證數百年前葡萄牙商人在九澳居住的歷史。據悉,三聖廟門橫楣石刻著“三聖廟”三字為建廟時所刻,两旁門聯的石刻有:“恩波潮九澳;德澤荫千方”十个字。廟內一块碑石刻,印證了該廟重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及早在同治初年(1862年)以前為村民所建,起初祗敬奉保護漁民的洪聖,後又供奉關聖及譚聖。
满肚子“故仔”的村民張先生說,往昔海水直逹三聖廟門前,不少村民依靠在此捕魚為生,同時這里又是村民和漁民進行交易買賣的地方,故一直香火頗盛。但隨著時空變迁,九澳灣出現大面積沙泥堆積,已不適合捕魚,三聖廟不再像過去一般香火鼎盛了。但每逢農曆五月十三,九澳村民前呼後擁到廟前舉行祈福儀式,以及自發性維修廟宇,弘揚客家文化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另外,位於村口的觀音廟,同樣是一座有百多年歷史的古廟,該廟宇規模跟三聖廟相近,據記載,觀音廟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1907年曾經重修,其後九澳村民又進行過翻新。觀音廟依山而建,可遠眺九澳灣,顯得靜穆古雅,又仿佛在向人們低訴著九澳村的悠久歷史。
九澳村雖是個遠離塵囂的客家村落,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日為村委會會慶暨三聖廟賀誕日,寧靜的九澳村變得熱鬧非凡,移民各地的九澳村民都會返回九澳村歡聚一堂,參加村委會舉辦的盛大活動,以及於三聖廟前地舉行舞獅拜神祈福儀式,但由於環境因素等各種緣故,賀誕日不再如數十年前舉辦盛大的“盆菜宴”一般熱鬧了。
雖然只是短暫的訪談,但九澳村民親切真誠的接待及純樸民風令人感動,而村里寧靜悠閒的生活氣息,更是令生活在喧囂市區、疲於奔命的我們感到羨慕不已。訪問結束時,赴村外處理事務的九澳村村長兼村民互助會會長張國財先生剛好回到村委會,並與數位負責人一起合影,留下珍貴的紀念!
本刊记者/王春芳
……
由澳門地圖可見,九澳村毗連澳門路環島北部九澳灣,唯一的一條公路(九澳村路)穿越村里,直通九澳聖母馬路,向左轉可逹九澳發電廠,右轉可通向九澳貨櫃碼頭、水泥廠。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我們乘坐通往村里的15號巴士來到九澳村,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蒼翠的綠色林木,空氣中弥漫著淡淡的青草味,當巴士駛近村落,一陣陣由遠而近的狗吠聲此起彼落,仿佛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在九澳村巴士站一下車,眼前所見的是一座座形式各異的鄉村民居散佈在公路两側,村屋旁更有村民自家種植花卉、瓜果的農地。難得一見的是,村頭巷尾很多村屋旁停泊著數部私家車,似在見證該村落交通不方便的事實。
我們信步在村里蹓逹,一路上見到有公公婆婆在門口睡午覺,公路旁不時有狗冲出來警覺地望著我們,沿途卻不見任何一個途人或村民的影踪。途經村里的百年樹王——菠萝蜜大樹下,意外地見到這棵參天古樹裹裹外外掛满了誘人的波羅蜜。而大樹下有几張崭新的石椅石櫈,供村里的老人家到此下棋聊天。這棵古樹與村里過半數的年邁長者一同見證了九澳村百年變遷的時光。
九澳村的人文歷史
提及九澳村的歷史,可参考明朝嘉靖本《香山縣志》的記載:“九澳山,其民皆島夷”,即在澳門開埠前,九澳已有常住人口,是一些做生意的外國人。後來,九澳村聚居了由廣東龍川、中山、五華等地的客家人拓荒開地,可見九澳村确是自開埠以來保留至今的原住民地客家村落,其歷史悠久由此可見一斑。
隨後,我們拜訪了位於村中心的九澳村民互助會,該會負責人得知我們的來意,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訪。當我們步入村會所二樓,迎面所見的是澳門社會名人吳仕明親手所题的賀詞。副會長鍾先生告訴我們,村會所前身是一座平房,至1980年代已破舊不堪,所幸得到街坊會的支持,撥款興建成如今這座两層高的磚屋。
墻上當眼處悬掛數幅旧時所拍的黑白相片,一幅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九澳村風貌,只見一片低矮簡陋的小房前,耕牛正悠然行過,家禽跑出馬路,小童在嬉戲;另两幅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之九澳農田風貌,所見是一望無邊的田園菜地,村民正在耕種。據鍾先生介紹,相中屋頂有旗桿之白色歐式建築,就是村委會旧貌。一百多年來,九澳村委會不僅是村民議事的場所,更是全村居民信件、水電費單的收派處。
世代居住在九澳的第六代村民張先生告訴我們,他們的祖先是在二百多年前,遷入九澳村的客家人,在這片土地上以捕魚、耕種為生,世代過著勤勞樸素、守望相助的生活。很多九澳村村民都属同一血緣。隨著社會的變迁,九澳村明媚秀麗、面向大海的昔日風景不復存在﹗昔日村民的耕種生活也不可能回來!殖民地澳葡政府過去鼓勵村民養豬和家禽謀生,但90年代及2003年先後爆發禽流感、沙士,村里唯一賴以為生的養殖場被勒令關閉,村民頓時手停口停,唯有將荒廢土地出租堆放各種廢棄物。加上九澳村远离市区,交通不便,生活設施嚴重落後。為謀出路,年輕的村民多搬遷到市区居住或求學,惟近年隨著澳門半島及離島各區的樓價租金大幅上升,令廣大九澳年輕一代無力置業,逐漸回流村里居住。
聆听九澳村民的声音
由九澳村走向通往九澳灣的聖母馬路,途中經過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九澳聖若瑟學校、鳴道苑、鮑思高青年村,若向北行可到九澳灣畔的歷史文物──三聖廟;沿聖母馬路往回走,可見到九澳深水港、九澳水泥廠、混凝土公司和南光九澳油庫,以及路環聖路濟亞中心、路環九澳老人院、七苦聖母小堂。
令我們很奇怪的是,在一個近千人居住的村裹,竟然找不到一個公共康樂場所,或是公園設施。在我們的詢問下,鍾先生告訴我們,其實村民多年前已向政府有關部門要求興建康樂設施,例如村口荒廢了的九澳小學校舍旁一块半個足球場大小的空地,數年前村委向政府申請在此興建康樂設施休憩地,一直未獲政府批覆。另外,通往三聖廟的聖母馬路邊的一條露天水渠,經由山上的青年中心長年累月排出惡臭污水,多年來村委會多次致信民政總署要求加建渠蓋,但有关部门一直以来都置若罔闻,不理不睬,很多村民都对此深感無奈!
“所有不好的東西都建在九澳,如九澳水泥廠、飛灰堆、澳門混凝土公司、南光九澳油庫、九澳深水港、發電廠。多年來這些高污染的化工業導致這里環境愈來愈惡劣,空氣亦越來越差。”年屆七旬的鍾先生不满地說,“那些垃圾燒完之後的灰燼及焚化爐的爐底渣,每日一車一車運來堆填區,不排除会有有毒物質隨灰燼四處飄;水泥廠二十年來帶給村民的不是綠化而是‘灰化’,那些无时无刻鋪滿了塵的綠樹,永遠都没有一絲青蔥氣息,又何談保障村民的身體健康!”
近來,由於九澳堆填區有毒飛灰管理不善及歷史遺留下來的紗紙契問題,引發官民糾紛不斷。鍾先生說,九澳村民世代在此開墾土地耕种,回歸前澳葡政府承認他們的“紗紙契”,村民可憑紗紙契到政府免費換領公契;但凡徵用土地,不論開闢公路、建公園、水庫,都有給紗紙契村地所有權村民以相應的補償。“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原住民來說,祖祖輩輩世代相傳、賴以為生的紗紙契農田土地不獲政府承認,更被三令五申要限期無償收繳,甚至指責村民非法霸佔公地,令九澳村原住民負上霸佔國家土地的罪名。”“特區政府官員曾提出的先緩後急、先易後難的方向逐一處理路環舊城區的住屋問題,聲稱在不影響公共設施的建設和城市規劃下讓其繼續在原來地方居住。與此同時,不少村民的村屋日久失修面臨倒塌,而向政府递交的祖屋重建工程申請,政府官員似乎有心持拖延態度!”
鍾先生澄清道:“我們原住民並非如本地一些媒體所報導的‘地霸’,況且我們只是要求政府保障我們繼續使用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使用權而已,又何來霸地呢?廣大村民都是守法居民,冀望政府能借鑒國內及香港特區政府徵用村地的經驗,以及參考香港‘丁屋政策’,在法、在情、在理公平、公正、公開地盡快解決這一歷史遺留下的複雜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九澳村在澳門人心中是一片僅存的生態自然村,九澳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樸民風在此得以保存。但不可避免的是,今天的九澳村似乎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九澳村近期頻頻被本地及外地媒體廣泛報導,不論這些報導是否有違真相,事件對九澳所有村民的心理衝擊不容忽視,亦或導致不明真相的市民對九澳村留下負面印象。
九澳村的廟宇文化
九澳村雖小,由村頭走到村尾不過十多分鍾路程,剩下八百位村民的九澳村,真正留守村里的僅百多人,卻有两座逾百年的古廟、一座福德祠和泰山石敢當碑石,足以反映當地村民的宗教信仰和淳樸民風。當中以位於村尾九澳灣畔的三聖廟最出名,澳門旅遊地圖亦有介紹這處文物古蹟。現場所見,該廟背山面海,風光獨特,庙左侧是一座荒廢了的葡萄牙式民房,似是見證數百年前葡萄牙商人在九澳居住的歷史。據悉,三聖廟門橫楣石刻著“三聖廟”三字為建廟時所刻,两旁門聯的石刻有:“恩波潮九澳;德澤荫千方”十个字。廟內一块碑石刻,印證了該廟重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及早在同治初年(1862年)以前為村民所建,起初祗敬奉保護漁民的洪聖,後又供奉關聖及譚聖。
满肚子“故仔”的村民張先生說,往昔海水直逹三聖廟門前,不少村民依靠在此捕魚為生,同時這里又是村民和漁民進行交易買賣的地方,故一直香火頗盛。但隨著時空變迁,九澳灣出現大面積沙泥堆積,已不適合捕魚,三聖廟不再像過去一般香火鼎盛了。但每逢農曆五月十三,九澳村民前呼後擁到廟前舉行祈福儀式,以及自發性維修廟宇,弘揚客家文化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另外,位於村口的觀音廟,同樣是一座有百多年歷史的古廟,該廟宇規模跟三聖廟相近,據記載,觀音廟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1907年曾經重修,其後九澳村民又進行過翻新。觀音廟依山而建,可遠眺九澳灣,顯得靜穆古雅,又仿佛在向人們低訴著九澳村的悠久歷史。
九澳村雖是個遠離塵囂的客家村落,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日為村委會會慶暨三聖廟賀誕日,寧靜的九澳村變得熱鬧非凡,移民各地的九澳村民都會返回九澳村歡聚一堂,參加村委會舉辦的盛大活動,以及於三聖廟前地舉行舞獅拜神祈福儀式,但由於環境因素等各種緣故,賀誕日不再如數十年前舉辦盛大的“盆菜宴”一般熱鬧了。
雖然只是短暫的訪談,但九澳村民親切真誠的接待及純樸民風令人感動,而村里寧靜悠閒的生活氣息,更是令生活在喧囂市區、疲於奔命的我們感到羨慕不已。訪問結束時,赴村外處理事務的九澳村村長兼村民互助會會長張國財先生剛好回到村委會,並與數位負責人一起合影,留下珍貴的紀念!
本刊记者/王春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