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如何面对就业现实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现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6-28 15:03
眼下,又到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女硕士当油漆工”的讨论言犹在耳,“大学生争当保姆”再成为社会焦点。四月初,北京一拍卖公司与四川一家政公司举办的“就业拍卖会”上,6名大学专科应届毕业生以4万多元的年薪成功卖出自己一年的工作权。对此,有人认为大学生争当保姆乃自降身价,是家长、个人及社会难以承受之重;还有学者质疑,高学历的人不一定能当好保姆;也有人认为是企业炒作。
曾几何时,人们笃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因为读大学能找到好工作,能改变一生的命运,更能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可是,当面对这样一份报告:“自2003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与农民工月薪的差距呈缩小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疑自己的价值:作为天之骄子的我们真的不值钱吗?面对考公务员、下基层、进国企、入民企或外企等多种就业选择,他们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又该如何面对就业现实呢?
“就业竞争是父母能力的竞争”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高达660万人,比上年增加约30万人。若加上往届待业的毕业生,人才供给加大是不容置疑的。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求职者都想湧入一线城市,都想捧上“铁饭碗”,而人才需求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人的希望注定会落空。内地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及农村地区,上大学被视为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大学生就业,首先要过“家长关”。农村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要干“体面”工作,不仅能光宗耀祖,而且家人脸上也有光。如果从事保姆工作,家长心理上很难接受。但由於多年来内地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才济济,造成整个人资市场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找工作要靠“关係”护驾的说法,得到不少大学生的认同。现实生活中,权利不公平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堪称“比爹”,谁的背景过硬,谁就能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或国企。在利益驱使的背后,权利被权力剝夺,而且权力呈现世袭之势,於是形成典型的“官二代”群体。不久前,轰动一时的“湖南冷水江市人事局局长曹长清为其在校‘官二代’儿子安排一份公务员工作”引起公众强烈指责。类似的个案在内地比比皆是。有句口头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已被改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找工作要靠关係,尤其是靠父母家人,在大学毕业生的意识里,已经是一个常识。有大学教授甚至直言:“大学生就业就是比爹!”他们认为,父母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社会关係越多,为子女就业服务的能力也就越强。这就造成“就业竞争是父母能力的竞争”。
“富二代”“官二代”的崛起,使权力私利化和特权福利化更为凸现,也让许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对政府机关工作望而卻步。不过,也有大学生能面对现实,大胆地设计自己的人生。即将从四川某高校金融证券专业毕业的田涛,在“保姆拍卖会”上成功地找到工作。他坦诚地说,从现实角度来看,当保姆年薪4万元,高於目前市场支付给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薪资。如今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对於就业难的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条出路。
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公务员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待遇优厚,使大学生普遍将公务员视为理想职业。据了解,对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家庭、家族乃至全村人的骄傲。在传统观念里,大学毕业后就该留在大城市,找一份如“公务员”之类的工作。如果回到基层,乡亲们就认为没出息,家人也会很没面子。这给大学生去基层工作增添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正由於公务员的福利和企业职员差距悬殊,导致大学生纷纷成为“公考一族”。据人民网报道,今年中央机关招考公务员,总计招考职位9758个,招考人数16,205人,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高达124万人,竞争最激烈的是4616人争夺国家能源局的一个职位。而今年各省公考更是热火朝天:福建省公考报考人数超15万人;安徽省公考报考人数达18.8万人,创历史新高……为此,有高校教师突发奇想:高校若设公务员专业,分数会有多高?恐怕热门的财经类专业定会黯然失色。其实,助催“公考热”还有另一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在华外企大量裁员,给大学生们留下了“不牢靠”的印象。有大学高材生表示:“以前我最想去跨国公司,觉得可以开拓视野,工作也有挑战性。但现在观念完全转变了,收入稳定、福利有保障的政府部门才是最实在的。”除了公务员,国有企业也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香饽饽”。很多大型国企薪资待遇高、运营管理规范、发展空间大,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奋力搞通一切人际关係,专挑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电力等国有大型企业应聘。相比较而言,反倒是很多民营企业由於待遇不高、管理不规范、家族文化浓,致使缺少吸引力。
实际上,大多数没有背景的大学生也只能靠自己力量在现实中博弈。他们往往是跌倒后爬起,不断地到处碰壁,被各种各样的就业经历困扰著。他们由於普遍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待遇往往不及农民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目前大学毕业生起薪与农民工薪资的差距正在缩小,这种情況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干吗上大学?’”其实,並不是大学生起薪不断降低,而是农民工薪资不断增长接近大学生起薪。农民工的薪资越来越高,其实是农民工的收入正在逐步回归到与其付出相对匹配的水平。这是可喜的现象,说明底层劳动者的权益越来越受到资方的重视。相反大学毕业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初涉社会,缺乏工作经验。不仅如此,有业界教育人士还认为,现今学校教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安排不科学、考试甚至划定出题范围……这些也是造成大学生能力欠缺的原因。因此,大学生还需不断地提高自己,假以时日方能积累丰富的经验,才拥有更广阔的升职空间。
大学毕业生应正确面对就业现实
随著时代的快速变化,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求职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甚大。当前,一方面用工短缺,另一方面人才过剩,造成很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尤其是当前大学扩招,大学教育普及,造成就业现状更为严峻。近年来,我国将大学生就业放在促进就业的首要位置,並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扶持措施,这无疑会对今后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据4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从今年起,5年间内地将再选派10万名“三支一扶”(指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到农业农技、农林建设、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等岗位。
多年来,内地劳动力供大於求的基本格局並未改变,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学生要树立信心,正确面对就业现实,更应调整就业观,进入政府部门、就职国企、自己创业,都是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农村基层,同样是就业的好去处。只要有雄心壮志,不论走到哪里,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4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2009年7月,西安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生董刚決定放棄设计院的工作去煤矿挖煤,父母和奶奶极力拦阻,但无济於事。两年后的今天,董刚和其他11名大学毕业生领取8,000多元的月薪,操作著全国首套国产自动化综採设备,在内地同类条件矿井中取得工效第一的成绩。大学毕业生置世俗眼光於不顾,坚定不移地按自己的计划进行而创造成功事业的个案不计其数。沃尔玛公司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也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开小卖部开始,最终创立了世界级零售企业。
当前,年轻一代面对就业,怕脏怕累,人人都希望坐享其成,於是助推了“公考热”不断升温。这些不和谐的就业现状,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警醒。这就需要从根源上严加治理,通过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行业、岗位间福利待遇的差距来实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人才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不应存在盲目攀比的心态,更不能因为“高不成、低不就”而成为“啃老族”。作为父母,更应放手让孩子去打造自己的事业,给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大学毕业生们就会減少对父母的依赖,靠自己去适应社会,建立更有利於自己发展的全新择业观。
随著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高端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的兴起,会有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被创造出来。从今年全国两会精神可知,“十二五”期间,政府将更加重视调整收入分配,职工薪资正常增长机制有望建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还提到:“要拓宽渠道、完善制度,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对於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就业群体都将是好消息。对此,民众更希望,政府部门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环境,比如,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出台有利於大学毕业生发展的人资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起步等。
……
曾几何时,人们笃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因为读大学能找到好工作,能改变一生的命运,更能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可是,当面对这样一份报告:“自2003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与农民工月薪的差距呈缩小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疑自己的价值:作为天之骄子的我们真的不值钱吗?面对考公务员、下基层、进国企、入民企或外企等多种就业选择,他们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又该如何面对就业现实呢?
“就业竞争是父母能力的竞争”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高达660万人,比上年增加约30万人。若加上往届待业的毕业生,人才供给加大是不容置疑的。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求职者都想湧入一线城市,都想捧上“铁饭碗”,而人才需求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人的希望注定会落空。内地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及农村地区,上大学被视为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大学生就业,首先要过“家长关”。农村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要干“体面”工作,不仅能光宗耀祖,而且家人脸上也有光。如果从事保姆工作,家长心理上很难接受。但由於多年来内地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才济济,造成整个人资市场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找工作要靠“关係”护驾的说法,得到不少大学生的认同。现实生活中,权利不公平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堪称“比爹”,谁的背景过硬,谁就能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或国企。在利益驱使的背后,权利被权力剝夺,而且权力呈现世袭之势,於是形成典型的“官二代”群体。不久前,轰动一时的“湖南冷水江市人事局局长曹长清为其在校‘官二代’儿子安排一份公务员工作”引起公众强烈指责。类似的个案在内地比比皆是。有句口头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已被改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找工作要靠关係,尤其是靠父母家人,在大学毕业生的意识里,已经是一个常识。有大学教授甚至直言:“大学生就业就是比爹!”他们认为,父母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社会关係越多,为子女就业服务的能力也就越强。这就造成“就业竞争是父母能力的竞争”。
“富二代”“官二代”的崛起,使权力私利化和特权福利化更为凸现,也让许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对政府机关工作望而卻步。不过,也有大学生能面对现实,大胆地设计自己的人生。即将从四川某高校金融证券专业毕业的田涛,在“保姆拍卖会”上成功地找到工作。他坦诚地说,从现实角度来看,当保姆年薪4万元,高於目前市场支付给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薪资。如今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对於就业难的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条出路。
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公务员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待遇优厚,使大学生普遍将公务员视为理想职业。据了解,对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家庭、家族乃至全村人的骄傲。在传统观念里,大学毕业后就该留在大城市,找一份如“公务员”之类的工作。如果回到基层,乡亲们就认为没出息,家人也会很没面子。这给大学生去基层工作增添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正由於公务员的福利和企业职员差距悬殊,导致大学生纷纷成为“公考一族”。据人民网报道,今年中央机关招考公务员,总计招考职位9758个,招考人数16,205人,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高达124万人,竞争最激烈的是4616人争夺国家能源局的一个职位。而今年各省公考更是热火朝天:福建省公考报考人数超15万人;安徽省公考报考人数达18.8万人,创历史新高……为此,有高校教师突发奇想:高校若设公务员专业,分数会有多高?恐怕热门的财经类专业定会黯然失色。其实,助催“公考热”还有另一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在华外企大量裁员,给大学生们留下了“不牢靠”的印象。有大学高材生表示:“以前我最想去跨国公司,觉得可以开拓视野,工作也有挑战性。但现在观念完全转变了,收入稳定、福利有保障的政府部门才是最实在的。”除了公务员,国有企业也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香饽饽”。很多大型国企薪资待遇高、运营管理规范、发展空间大,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奋力搞通一切人际关係,专挑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电力等国有大型企业应聘。相比较而言,反倒是很多民营企业由於待遇不高、管理不规范、家族文化浓,致使缺少吸引力。
实际上,大多数没有背景的大学生也只能靠自己力量在现实中博弈。他们往往是跌倒后爬起,不断地到处碰壁,被各种各样的就业经历困扰著。他们由於普遍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待遇往往不及农民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目前大学毕业生起薪与农民工薪资的差距正在缩小,这种情況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干吗上大学?’”其实,並不是大学生起薪不断降低,而是农民工薪资不断增长接近大学生起薪。农民工的薪资越来越高,其实是农民工的收入正在逐步回归到与其付出相对匹配的水平。这是可喜的现象,说明底层劳动者的权益越来越受到资方的重视。相反大学毕业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初涉社会,缺乏工作经验。不仅如此,有业界教育人士还认为,现今学校教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安排不科学、考试甚至划定出题范围……这些也是造成大学生能力欠缺的原因。因此,大学生还需不断地提高自己,假以时日方能积累丰富的经验,才拥有更广阔的升职空间。
大学毕业生应正确面对就业现实
随著时代的快速变化,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求职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甚大。当前,一方面用工短缺,另一方面人才过剩,造成很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尤其是当前大学扩招,大学教育普及,造成就业现状更为严峻。近年来,我国将大学生就业放在促进就业的首要位置,並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扶持措施,这无疑会对今后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据4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从今年起,5年间内地将再选派10万名“三支一扶”(指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到农业农技、农林建设、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等岗位。
多年来,内地劳动力供大於求的基本格局並未改变,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学生要树立信心,正确面对就业现实,更应调整就业观,进入政府部门、就职国企、自己创业,都是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农村基层,同样是就业的好去处。只要有雄心壮志,不论走到哪里,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4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2009年7月,西安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生董刚決定放棄设计院的工作去煤矿挖煤,父母和奶奶极力拦阻,但无济於事。两年后的今天,董刚和其他11名大学毕业生领取8,000多元的月薪,操作著全国首套国产自动化综採设备,在内地同类条件矿井中取得工效第一的成绩。大学毕业生置世俗眼光於不顾,坚定不移地按自己的计划进行而创造成功事业的个案不计其数。沃尔玛公司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也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开小卖部开始,最终创立了世界级零售企业。
当前,年轻一代面对就业,怕脏怕累,人人都希望坐享其成,於是助推了“公考热”不断升温。这些不和谐的就业现状,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警醒。这就需要从根源上严加治理,通过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行业、岗位间福利待遇的差距来实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人才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不应存在盲目攀比的心态,更不能因为“高不成、低不就”而成为“啃老族”。作为父母,更应放手让孩子去打造自己的事业,给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大学毕业生们就会減少对父母的依赖,靠自己去适应社会,建立更有利於自己发展的全新择业观。
随著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高端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的兴起,会有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被创造出来。从今年全国两会精神可知,“十二五”期间,政府将更加重视调整收入分配,职工薪资正常增长机制有望建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还提到:“要拓宽渠道、完善制度,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对於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就业群体都将是好消息。对此,民众更希望,政府部门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环境,比如,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出台有利於大学毕业生发展的人资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起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