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剧 我们应该端起高姿态?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4-13 14:18
栏目剧这种根植于故事,既有情节喜剧的影子,又仿佛借鉴了中国章回体小说的精髓的独特形式,完全以本土化的节目形态出现,为中国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也为目前国内文化产品短缺的现状打破了瓶颈。可是栏目剧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是应该原地踏步,还是应该端起高姿态,走向精英化?这成为了困扰栏目剧的一个大命题。
印象中,第一次看到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时,觉得很新奇,剧中的群众演员说着重庆方言,演绎着一出都市中甚至就是自己身边的小事。就因为栏目剧的简单亲民,它就华丽丽地火了,而且一火就是几年,直到现在都未停歇。原本的栏目剧都是如重庆台的《雾都夜话》、山东电视台的《绝对故事》、江苏电视台的《百姓聊斋》、湖北经视的《经视故事会》、青岛电视台的《岛城故事》、苏州电视台的《故事会》以及四川电视台的《麻辣烫》等专门的剧情搬演,而到了现在包括央视在内的《财富故事会》等纪实性介绍节目也开始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栏目剧的形式来播出。其实这种根植于故事,既有情节喜剧的影子,又仿佛借鉴了中国章回体小说的精髓的独特形式,完全以本土化的节目形态出现,为中国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也为目前国内文化产品短缺的现状打破了瓶颈。可是栏目剧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是应该原地踏步,还是应该端起高姿态,走向精英化?这成为了困扰栏目剧的一个大命题。
栏目剧,尴尬的定义
栏目剧,至此并没有学者对它做出个精准的定义,我们只能顾名思义,所谓栏目剧就是由“栏目”和“剧”构成。栏目剧就是要把电视栏目与影视剧结合起来,在栏目中演戏,在戏中做栏目,同时兼具电视与电影的双重本体特性。
首先,栏目剧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戏剧性,虽然有的短剧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可戏剧的基本特征全部浓缩于其中,情节的跌宕、悬念的设置、细节的刻画、心理的描写、矛盾冲突、音乐音效、美指灯光,一个都不会少。而且,由于时间上的限制,栏目剧的叙事结构更加紧凑,矛盾冲突也更为集中,使人物故事更具传奇性,人物动作也更性格化,与当下快餐文化的基本消费要求十分契合。
第二就是它的本土化。很多栏目剧都是以方言的形式播出,关注的也是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经常取材于当地当时发生的事件。从世态人情到伦理道德,从婚姻家庭到经济纠纷,所有有关民生的社会问题都是栏目剧的重要题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是栏目剧生存所依托的强大动力。同时,栏目剧不仅取材于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而且剧中的主角由老百姓自己来担任,演绎自己的故事,演绎周围人的故事。很多电视台长期招聘栏目剧演员,大都条件不限,唯一的要求是“热爱表演”,无论是金领白领还是工人农民,无论是幼稚孩童还是耄耋老人,只要对表演感兴趣,就有可能获得“触电”的机会,上电视、做明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普通人也可以体验做明星的感觉,在电视里看到家人或邻居成为电视里的男/女主角,这种新鲜感及由此带来的辐射效应,无形中拉近了电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栏目剧也进而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栏目剧,走入瓶颈
栏目剧由于它的简单易操作性,也特别容易被各方模仿,同时由于它的生活化,也很容易陷入到低俗的境况中。很多栏目剧仓促上马,粗制滥造,使得栏目剧的发展受到制约,自然而然地,栏目剧成了“烂剧”的代名词。
对症方能除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国内栏目剧市场存在的四大弊病,即本体认识上存在分歧、品质质量上流入低俗、创作队伍上人才短缺、节目编排上有欠精当。他指出,电视栏目剧的产生和发展,符合当前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因此在整个内容生产大格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理应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当前对电视栏目剧认识的分歧和栏目剧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栏目剧的进一步发展。简言之,当前业内对电视栏目剧的认识尚存在三种观点:一方倾向于“剧”,一方倾向于“栏目”,还有一方倾向于“独立”。胡智锋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目前电视栏目剧本体探索的几种不同路径,栏目剧应当在多元化的探索中逐渐找到相对统一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栏目剧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一方面以“贴近性”、“地域性”得到了观众的喜欢和认同;另一方面,也存在盲目追求收视率,吸引观众注意力,不惜追腥猎奇,大量展示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的事实,这无疑使电视栏目剧流入低俗,备受批评。此外,从目前整体上看,栏目剧创作队伍不整齐,专业人才稀缺,其发展与繁荣需要既通“栏目”又通“剧”的专业创作人才。再有,与其他较为成熟的电视类型节目相比,电视栏目剧的编排普遍较为粗放,有欠精准,表现为:播出时段安排不尽合理,节目的系列化程度不够、素材浪费严重,时效性、时代感、时尚感不足。
栏目剧,端起你的高姿态?
很多电视专业人士经常批评《雾都夜话》和《故事会》的粗糙,在杭州电视台收视不俗的《小强热线》,我曾以专业的眼光去“慢待”它,名字土,主持人土,说的话题更土,可是收视成绩却出人意料的好。这说明,普通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与电视从业人员眼中的精品并不成正比,观众的世界和专家的臆想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新三言二拍》的制片人尹磊曾检讨道:“目前的《新三言二拍》已经走上了一条更加专业化和精品化的道路,但这条路很快就会达到一个瓶颈而无法突破,因为越是要求精品化就越是要去找好的演员和场景,越是有好的演员和场景就越像电视剧,而越像电视剧也就越提高了观众的欣赏要求,如此循环则最终会因为成本而打住,而此时的栏目剧也失去了最初吸引观众的特质而陷入到低品质电视剧的汪洋大海中去了。”
其实栏目剧的特点就是低成本和粗糙。这种电视形式既不像电视剧长篇大论,也不像情景喜剧那样诙谐幽默,前两种形式让观众很明白地知道这是在“演”,可是栏目剧因为它的平民化,总是会让观众有一种恍惚,这是纪实吗?即便最后明白这只不过是一种搬演,有一些观众也会固执地认为那是现实情景的再现。
因此电视观众在欣赏栏目剧时,他们并不挑剔制作的粗糙和演员表演的业余,就是因为这两个特点,他们才觉得与众不同。如果栏目剧除却这两个特点,而和电视剧一味地拼优良,第一,资金上不容栏目剧有这样的质素,第二,制作上不可能和电视剧的专业团队去比拼,这也就等于拿自己的软肋去和别人的强项比高低,能不输吗?因此栏目剧的当务之急更应当是依照栏目剧的要求去设计栏目剧,按栏目剧的特点而打造栏目剧,而不能一味地用电视专业人士的眼光要求精品化,一味地向电视剧学习,那不光是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终点,也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深牢大狱。
文/袁秀飞 图/CFP
……
印象中,第一次看到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时,觉得很新奇,剧中的群众演员说着重庆方言,演绎着一出都市中甚至就是自己身边的小事。就因为栏目剧的简单亲民,它就华丽丽地火了,而且一火就是几年,直到现在都未停歇。原本的栏目剧都是如重庆台的《雾都夜话》、山东电视台的《绝对故事》、江苏电视台的《百姓聊斋》、湖北经视的《经视故事会》、青岛电视台的《岛城故事》、苏州电视台的《故事会》以及四川电视台的《麻辣烫》等专门的剧情搬演,而到了现在包括央视在内的《财富故事会》等纪实性介绍节目也开始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栏目剧的形式来播出。其实这种根植于故事,既有情节喜剧的影子,又仿佛借鉴了中国章回体小说的精髓的独特形式,完全以本土化的节目形态出现,为中国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也为目前国内文化产品短缺的现状打破了瓶颈。可是栏目剧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是应该原地踏步,还是应该端起高姿态,走向精英化?这成为了困扰栏目剧的一个大命题。
栏目剧,尴尬的定义
栏目剧,至此并没有学者对它做出个精准的定义,我们只能顾名思义,所谓栏目剧就是由“栏目”和“剧”构成。栏目剧就是要把电视栏目与影视剧结合起来,在栏目中演戏,在戏中做栏目,同时兼具电视与电影的双重本体特性。
首先,栏目剧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戏剧性,虽然有的短剧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可戏剧的基本特征全部浓缩于其中,情节的跌宕、悬念的设置、细节的刻画、心理的描写、矛盾冲突、音乐音效、美指灯光,一个都不会少。而且,由于时间上的限制,栏目剧的叙事结构更加紧凑,矛盾冲突也更为集中,使人物故事更具传奇性,人物动作也更性格化,与当下快餐文化的基本消费要求十分契合。
第二就是它的本土化。很多栏目剧都是以方言的形式播出,关注的也是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经常取材于当地当时发生的事件。从世态人情到伦理道德,从婚姻家庭到经济纠纷,所有有关民生的社会问题都是栏目剧的重要题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是栏目剧生存所依托的强大动力。同时,栏目剧不仅取材于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而且剧中的主角由老百姓自己来担任,演绎自己的故事,演绎周围人的故事。很多电视台长期招聘栏目剧演员,大都条件不限,唯一的要求是“热爱表演”,无论是金领白领还是工人农民,无论是幼稚孩童还是耄耋老人,只要对表演感兴趣,就有可能获得“触电”的机会,上电视、做明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普通人也可以体验做明星的感觉,在电视里看到家人或邻居成为电视里的男/女主角,这种新鲜感及由此带来的辐射效应,无形中拉近了电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栏目剧也进而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栏目剧,走入瓶颈
栏目剧由于它的简单易操作性,也特别容易被各方模仿,同时由于它的生活化,也很容易陷入到低俗的境况中。很多栏目剧仓促上马,粗制滥造,使得栏目剧的发展受到制约,自然而然地,栏目剧成了“烂剧”的代名词。
对症方能除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国内栏目剧市场存在的四大弊病,即本体认识上存在分歧、品质质量上流入低俗、创作队伍上人才短缺、节目编排上有欠精当。他指出,电视栏目剧的产生和发展,符合当前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因此在整个内容生产大格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理应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当前对电视栏目剧认识的分歧和栏目剧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栏目剧的进一步发展。简言之,当前业内对电视栏目剧的认识尚存在三种观点:一方倾向于“剧”,一方倾向于“栏目”,还有一方倾向于“独立”。胡智锋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目前电视栏目剧本体探索的几种不同路径,栏目剧应当在多元化的探索中逐渐找到相对统一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栏目剧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一方面以“贴近性”、“地域性”得到了观众的喜欢和认同;另一方面,也存在盲目追求收视率,吸引观众注意力,不惜追腥猎奇,大量展示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的事实,这无疑使电视栏目剧流入低俗,备受批评。此外,从目前整体上看,栏目剧创作队伍不整齐,专业人才稀缺,其发展与繁荣需要既通“栏目”又通“剧”的专业创作人才。再有,与其他较为成熟的电视类型节目相比,电视栏目剧的编排普遍较为粗放,有欠精准,表现为:播出时段安排不尽合理,节目的系列化程度不够、素材浪费严重,时效性、时代感、时尚感不足。
栏目剧,端起你的高姿态?
很多电视专业人士经常批评《雾都夜话》和《故事会》的粗糙,在杭州电视台收视不俗的《小强热线》,我曾以专业的眼光去“慢待”它,名字土,主持人土,说的话题更土,可是收视成绩却出人意料的好。这说明,普通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与电视从业人员眼中的精品并不成正比,观众的世界和专家的臆想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新三言二拍》的制片人尹磊曾检讨道:“目前的《新三言二拍》已经走上了一条更加专业化和精品化的道路,但这条路很快就会达到一个瓶颈而无法突破,因为越是要求精品化就越是要去找好的演员和场景,越是有好的演员和场景就越像电视剧,而越像电视剧也就越提高了观众的欣赏要求,如此循环则最终会因为成本而打住,而此时的栏目剧也失去了最初吸引观众的特质而陷入到低品质电视剧的汪洋大海中去了。”
其实栏目剧的特点就是低成本和粗糙。这种电视形式既不像电视剧长篇大论,也不像情景喜剧那样诙谐幽默,前两种形式让观众很明白地知道这是在“演”,可是栏目剧因为它的平民化,总是会让观众有一种恍惚,这是纪实吗?即便最后明白这只不过是一种搬演,有一些观众也会固执地认为那是现实情景的再现。
因此电视观众在欣赏栏目剧时,他们并不挑剔制作的粗糙和演员表演的业余,就是因为这两个特点,他们才觉得与众不同。如果栏目剧除却这两个特点,而和电视剧一味地拼优良,第一,资金上不容栏目剧有这样的质素,第二,制作上不可能和电视剧的专业团队去比拼,这也就等于拿自己的软肋去和别人的强项比高低,能不输吗?因此栏目剧的当务之急更应当是依照栏目剧的要求去设计栏目剧,按栏目剧的特点而打造栏目剧,而不能一味地用电视专业人士的眼光要求精品化,一味地向电视剧学习,那不光是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终点,也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深牢大狱。
文/袁秀飞 图/CF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