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矿与草原的矛盾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锡林浩特,雾霾
  • 发布时间:2014-07-28 15:32

  在京津等大城市里,眼下谈论最多的是雾霾天气,但在几年前,人们讨论更多的却是沙尘暴。经过几年努力,北京的沙尘暴缓解了很多。但全国依然有2.6亿公顷的荒漠化面积,其中80%发生在牧区,草原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北京正北方向600公里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位于华北、东北结合部,是距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但这里几乎每年春天都要经历几次沙尘暴,因为海拔高出北京1000米左右,一旦生态失守,沙尘将直逼京津。

  风沙几乎成家庭便饭

  “沙尘都被风塞到羊毛里。一场风沙刮下来,一只羊会背上好几斤的沙土,走都走不动。牧民只能一只一只地给羊抖掉这些沙土。”锡林浩特市民田成国这样向《方圆》记者描述道。“浩特”在蒙语中代表“城市”,锡林浩特意味着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城市。

  由于草场退化,锡林郭勒以西、地处荒漠半荒漠化草原区的苏尼特左旗地表沙土裸露,大风过境时带起大量沙尘。对于一年当中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刮风的当地而言,过去,风沙几乎是家常便饭式的存在。

  2012年春天,田成国遇到过一场令他终生难忘的沙尘暴,那天风特别大,整夜都在呼啸,醒来的时候,天很阴,有一点发黄,是起土了。天亮以后,风越来越大,外面的颜色渐渐变成灰黄、橘黄,最后天空和大地变成了一样的颜色。田成国住在锡林浩特市六中附近,那天中午下楼去商店买包烟时,街上能见度不到两米。看到家长们都打车来接孩子回家才明白走错了方向。

  一场沙尘暴已经预示着一年的坏年景。在草原上沙尘暴有很多种,不同的沙子来自不同的地方,有黄沙子、白沙子、粗沙子和细沙子,但对牧民来说,简单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远方吹来的沙子,另一种是本地的沙子。

  锡林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地质勘查部部长薛武平告诉记者,草原上本地起沙子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农耕地在春天裸露在阳光下,日晒造成水大量蒸发,水土保持困难,风一吹就起土;第二种是草场退化,比如牧民家门前的草场,长期定居,牲口把门前都踏平了,风一吹就起沙子;第三种是河流、湖泊退化,干湖盆和干河床底都有很多沙子,会被春天的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但现在有了第四种起沙子的原因,就是露天采矿。

  薛武平目前带领他的团队在整治市区及207国道附近几个大的沙坑。在他印象中,锡林浩特市是近几年来一下子变大的,市区的扩张需要大量的石沙材料。“当地工程队就近取材,把市郊挖得到处坑坑洼洼。”现在,国土局挑选几条火车线路附近的三个沙坑治理,当然费用是昂贵的,一期治理中一处不到半个平方公里的沙坑花费达800万元。“如果不治理,不但影响铁路的运行,西北风一吹,市区都变脏。”

  那些无伤大雅的小事

  沙坑治理工程的实施得益于锡林浩特市检察院发出的检察建议。2013年,锡林浩特市反渎局局长马勇波在查办国土资源局相关人员渎职案时,发现一些建筑企业和个体工程队不按规定在市郊随意取沙的现象。通过办案的推力,目前当地国土局已经规范了建筑用沙的来源。

  “通过办案让普通人意识到他们在破坏草原。”马勇波说,很多以前认为无伤大雅的小事其实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巨大。牧民在草原种植经济作物就是一例,整个七月份,马勇波经常会开车深入草原腹地,观察植被的长势。

  “一到七月份,农作物疯长起来,明显高出普通草被一大截。”马勇波在查办一起草监局(牧区的农业部门一般会下设草原监督管理局,负责草原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简称“草监局”)局长受贿案时发现,内地省份一些有钱老板看中了锡林郭勒广袤的土地,种植几万亩农作物一年能给他们带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利益。“但是对草原是不可持续的,种植土豆等农作物后,草场很容易板结化,进而有沙化的趋势。”

  马勇波告诉《方圆》记者,牧民在草原上有种植牧草或者饲料作物的传统,原因主要是用于补充天然草原的不足。我国大部分草原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冬季比较漫长,牲畜既要抵抗寒冷,又要确保母畜体内幼畜正常发育,所需牧草和饲料较多。而这一季节牧草干枯,营养下降,且在地上保存不多。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家实行鼓励与支持人工草地建设、天然草原改良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但是国家鼓励与支持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符合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不得随意种植,也不得以种植人工饲草料地名义开垦草原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

  我国《草原法》已明确规定禁止开垦草原。虽然允许草原生产承包经营者为种植人工饲草料地少量开垦草原,但一些地方普遍存在以种植人工饲草料地为名,大量开垦草原用以种植粮食和棉花、葡萄等经济作物而导致草原植被破坏。

  在同属锡林郭勒盟的西乌旗市,检察机关已经办理了一起非法开垦草原的案件。“在锡林浩特市的草场上种植土豆、向日葵现象很严重,我们已经发出了警告。”马勇波称,如果在今年七月末、八月初再次发现类似的事,将会立案介入。

  记者了解到,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类案件在锡林郭勒盟比较突出,2010年以来整个盟区检察院共批捕此类案件68件114人,提起公诉89人。

  保护区的萤石矿

  在锡林郭勒大草原,除了非法征占用、乱开滥垦现象突出外,另一种扰乱草原生态平衡的乱采滥挖案件也屡见不鲜。

  出锡林浩特市区向东30多公里就是全国第一个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白音锡勒自然保护区,这里是水草丰美的广袤土地,丘陵起伏,锡林河穿境而过,大片大片的次生林带在草原难以见到,因此景色格外美丽。保护区内,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里面养殖的鲤鱼、鲫鱼、“三道鳞”鱼,是旅客必尝的美食。

  锡林浩特市反渎局初查当地工商局郭某滥用职权时发现,白音锡勒保护区里竟然伫立着大大小小十几家萤石矿厂。萤石是一种可以呈现出粉、绿、紫等多种颜色,天然而美丽的矿石,通常只出现在火山口地带,可以作为化学添加原料,有些高品位的也会被加工成饰品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自然保护区的矿藏开发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至少要到国家级的部委去审批,大型的可能要国务院来审核。可是当时的那些小矿,大都是私人开采、无证照、无资格。这些没有资质的矿厂对景区的破坏严重,采矿后随意遗留塌陷坑,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马勇波说。

  在办理完郭某滥用职权案后,一份检察建议被送到当地国土资源局。这份检察建议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对矿区内的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原先私自开采的矿藏全部被关闭,已经开采的矿口重新整合,通过招标的形式引进四家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采。

  那么,这些整合后的企业继续开采就不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了吗?目前萤石矿的开采方之一——中钢集团经理张根生告诉《方圆》记者,自从去年接手矿区来,他们首要任务是填埋塌陷坑。“按照与当地政府的协议,我们每年都投资几十万元用于开采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维护。因为技术领先,开采时尽量缩小占用草原的面积,矿洞里也只是狭窄的走向,尽量不破坏地下土壤。”

  矿与草原的矛盾

  开矿与环境保护一直是锡林郭勒盟地区敏感的问题。

  锡林郭勒盟下辖9旗2市1县和1个管理区,锡林浩特市是盟级政府机关所在地。在过去,这里一直以畜牧业为主,即使经过数年的“牧民定居工程”、“围封转移”、“生态移民”等项目的努力,也还是有一半的人生活在牧区,牧区面积是城区的数百上千倍。

  大概从十几年前起,这里丰富的矿藏资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目前,锡林郭勒盟已发现矿种80余种。煤田普遍具有煤层厚、结构稳定、开采条件好的特点,多数适合大型露天开采。还有萤石矿等稀有矿藏。采矿为当地带来GDP的同时,也让矿与草原的矛盾加深。

  据公开报道,在年产煤上亿吨的伊金霍洛旗,在2005年前后几个矿区矛盾不断被激化。虽然矿厂对矿区群众有所补偿,但每年金额不定,而且保持在低水平,结果煤矿经常受到附近群众“围攻”,导致临时停产。

  锡林浩特市检察院为了化解这些矛盾,考虑到草原地广人稀的特点,开展了网上视频接访等工作内容。“来访的牧民有的反映土地征用赔偿问题,有的与邻居有草场纠纷,每年都有不少。”控申科科长说,“说实话,这些有的是各地政策不一造成的,有的是民事纠纷,很少能构成刑事案件。但只要来找我们了,我们就给牧民讲‘法’,帮他们协调苏木、嘎查(蒙语中苏木相当于乡,嘎查相当于村)或是草监局等相关部门处理问题。”

  “在草原地区,有特殊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涉及草场,不一定单纯的‘惩治’手段就是有效的。法律要惩前毖后,也要说理服人。”锡林浩特市检察院检察长赵文说。

  用法律给保护加一层“保护”

  这些年来靠资源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当地政府也开始反思并且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意识到发掘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避免基于草原损坏为代价的短期发展。

  除了限制用地面积,在出现草原退化的生态脆弱区还设置了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另外,包括锡林郭勒盟国家草原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所有保护区也都是禁止开发的。在自然保护区开发,需要国家层级环保部的审批。除此之外,大量的例如“国家沙源治理工程”等保护性项目被确立,每年都有大笔项目资金进入,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

  在赵文看来,这些保护草原生态项目的资金安全同样需要“保护”,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为此,锡林浩特市检察院一方面展开生态环境领域的腐败犯罪预防,另一方面反贪、反渎等部门加大了办案力度。

  2008年锡林浩特市检察院查办了贝力克国有牧场副场长达某贪污公款案。达某在国家重点风电项目征地补偿过程中,授意牧场职工阻挠项目进入。此外,还存在利用职务便利给近亲属及关系人多划分草场等违纪行为。2010年查办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涉嫌私分国有资产案。2014年,目前正在查办一起“国家沙源治理项目”中存在腐败犯罪。

  “有些案子,乍一看,跟生态环境没什么关系。但都涉及惠农惠民、草原生态移民等关于草原的边边角角。惩罚这些犯罪,就是在保护草原。”锡林浩特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董成虎说。

  草原生态平衡是当地政府必要考虑的,但农牧民利益的被侵犯业不容小看。

  对于锡林郭勒盟检察院来说,严厉打击侵害农牧民利益的刑事犯罪一直是放在首要的任务。2010年以来,整个锡林郭勒盟区发生在农牧区刑事犯罪案317件,占批捕案件总数的四分之一。从案件特点看,盗抢农牧民和侵犯农牧民人身民主权利犯罪案件尤为突出。如西乌旗发生的一系列牧民被敲诈勒索案,犯罪嫌疑人胡日毕力格等6人以放高利贷的形式,通过武力或引诱等方式诈骗牧民向其借款,等牧民无力偿还时,再让受害牧民找有钱的或者牲畜多的牧民作担保人,继而用威胁手段让担保人偿还,连续作案19起,涉案金额巨大,受害牧民人数众多,在当地牧区产生了恶劣影响。

  “我们与草原有个约定,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呈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壮美。”赵文总结。

  文|方圆记者 张慧 张羽 摄影|方圆记者 张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