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有人家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草原,内蒙古
  • 发布时间:2014-07-28 15:40

  6月中旬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天高云淡,景色令人陶醉。这里是内蒙古为数不多保持牧区景色的草原。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内蒙古西部的草原大多退化为沙漠,中部的工业发展又吞没了大片草原,人们再也难体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6月17日下午,记者走访了阿尔善宝力格镇斯日古楞嘎查(嘎查相当于行政村),村边通往市区唯一的道路两旁,随处可见风力发电机,还有大唐、神华等煤炭企业设立的分厂。炒米、奶茶、手把肉……嘎查里的牧民除了开始用骑摩托车代替骑马放牧外,相传千年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太大改变。

  尽管地下的能源滋养了大半个北方,但这里的牧区生活依然需要自己架设发电装备。“除非遇到太阳和风力条件好的情况,否则电灯总会一闪一闪的不稳定。”

  消失的草种

  乌兰是这个面积达365平方公里的嘎查的村支书,她期待着政府解决20多户牧民家的用电问题,唯一的麻烦是牧民家彼此过于分散,况且离最近的变电站也有20公里。乌兰今年42岁,初中毕业后,干了几年的妇联主任,她家有8730亩草场、800只羊、40头牛,20匹马,这在整个牧区算是中上的水平。

  走访几家牧民,你会发现很多家具电器用品很像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品,内蒙古的80年代末到90年的确是一段令人回味的“美好时光”:很多家庭的电视、家具都是通过这一时期的积累购买的。

  可是近些年,草地的质量就发生了变化,乌兰记得,她十来岁时,遍布在牧区有几十种草,现在能在土地里找寻的只剩蒿草、艾草等不多的几种,而且草原上出现了长相艳丽的毒草,羊也不敢吃。

  嘎查长(村主任)其达日巴拉近十年来跑遍了内蒙古的所有草原,“我们嘎查附近牧区草场退化情况只是整个内蒙古草原退化的一个例子。”他说,草原的退化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产草量下降,另一种是草原物种的改变和减少。

  其达日巴拉以前在部队当巡逻兵时,经常能见到从蒙古国那边越境跑来的黄羊,“上万只黄羊铺天盖地”。不过随着水泊的越来越少,黄羊也消失了,逐渐成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草原消失得太快,这让阿尔善宝力格镇的牧民们不知所措。这些纯朴牧民和祖先一样,不愿意说不好的事情。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无法用普通话与外界沟通。在嘎查的村头有一自然喷发的地下泉水,有头脑的村主任曾经想开发它的矿泉水,“我们请北京的专家测试,水里面含有对胃部很好的微量元素,但水一经过运输就变质了”。目前,泉水的批量瓶装销售是不可能了,当地村民干脆把泉眼处围起来收门票。

  在宝力格镇,1000多头牲畜每年纯收入不到十万元,但支出却在成倍增长。休牧时期购买牧草是最大的负担,每年都要增加几千元。以乌兰书记家为例,她家整年的毛收入20多万元,但一半用在购买草料,供养孩子上学上,“有了闲钱,就都买羊羔”,跟以前相比,她觉得政府在给牧民的补贴,和孩子上学提供了有优惠政策。“草场补贴是1块7角五分一亩,禁牧区达到6块。”

  乌兰也说不清牧区明天的生活会怎么样。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说,他们的生活必须要改变。但是现在,他们已经住在砖瓦房里,只有吃奶食、说蒙古语以及放牧和祖先是一样的。乌兰担忧:如今嘎查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政府不给安排工作,从他们在外学习财政、艺术、教育看,这些到牧区都用不到。“孩子们现在连牛都怕,也不会挤牛奶,更别说搭建蒙古包。”

  牧草质量下降带来的贫困

  随着牧草质量和生产能力连年下降,导致肉产量增速放缓,牧民增收乏力,牧区正成为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域。

  宝力格镇斯日古楞嘎查算是条件比较好的牧区,但邻近的白音锡勒牧场黄花树特分场就没有这么幸运。白秀是该地经锡林浩特市委选派来的“第一书记”,她的另一身份是锡林浩特市检察院副检察长,两年来,她一直积极与所驻嘎查“两委”班子进行对接,就扶贫帮困等工作奔波走访。在白秀的帮助下,查靳文英等8户帮扶群众购买到了种畜40只,“我们还会继续申请廉租房2套,建设基础牲畜棚圈2处。”

  白秀告诉《方圆》记者,黄花树特分场草场面积小,自有畜少牧户成为主要困难群体。此部分牧户多年来靠向场部或个人租赁草场和承包公有畜为生,每年繁殖的子畜需按比例向场部和个人支付租金,畜群规模短时间内很难扩大,造成增收缓慢。

  其次,部分因身体残疾或病情较重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进城务工家庭,因原有草场租借给亲戚朋友代管,租金收入少,向场部支付草场、公有畜承包费后收入所剩无几。进城务工后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收入水平较低,生活困难。

  跟斯日古楞嘎查草场草种单一类似的是,黄花树特分场植被以狼针草为主,其分布面积广、数量大,虽然具有抗旱、耐寒、春季返青早、营养价值高,家畜喜食等优点,但因在针茅植物结实后期,其颖果的芒针可刺入家畜,易造成家畜采食困难甚至并发口腔炎症引起死亡,在一定程度影响牧民增收。

  生态移民:被固定的游牧民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自然气候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锡林郭勒草原退化沙化日趋严重。这一严峻形势曾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2000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视察锡林郭勒盟后,做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2002年锡林郭勒盟启动实施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

  6月17日上午,当我们从市区驱车开往宝力格镇时,途经一处生态移民村——阿尤勒海移民区探访当地移民生活情况。进村后,只见整齐的屋舍后面一片宁静,几乎没看到什么人,好不容易在村西遇到了正要出门的牧民呼日查。

  六年前,因为之前放牧、生活的草场严重沙化、退化,牧民呼日查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了生活了多年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搬到了更适宜生活的阿尤勒海移民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内蒙古的草场实行了承包制,呼日查家的草场虽然有上万亩,地广人稀并不代表草原承载力就一定高。“平均30亩地才能养活一只羊。” 关于环境的脆弱,当地牧民有句老话来形容:“七天不下雨,大旱;三天不下雨,小旱。”

  对于生态移民来说,如果继续在移民地草场经营牧业是最好的,但如果是在市郊,最难的问题是如何就业。从2008年开始,锡林郭勒盟积极创造和征集适宜农牧民的就业岗位,要求企业必须执行空岗报告制和用工登记备案制,聘用一定比例的当地农牧民工。

  35岁的吉木斯以前在大专学的是计算机,但不喜欢在城市里生活,“草原多自在,不喜欢拿固定工资过日子。”说这话时,吉木斯正穿着深蓝色蒙古袍,在蒙古包里滚面条。

  但也有进城顺利的,娜拉早些年进城创业,因为喜欢民族服饰,就开了一家民族服装店,在开业后,她还雇了几个进城务工牧民。如今她过上典型的小康户生活,夏天,在草场上的宽敞明亮房子放羊牧马,一到严寒,就住在有暖气的城市里面。

  对习惯的信奉,往往大于对法律的遵守

  在牧区一些牧民因草场、土地、婚姻、家庭等问题出现矛盾,大多由长者、老人来处理,当地人对民俗习惯的信奉,往往大于对法律的遵守,一些多占多得等行为的出现,均被认为是道德、品行问题,不能从法律角度来认识。

  2013年9月24日,锡林浩特市公安局巴彦呼热派出所接到李来全报警称:2013年9月24日8时许,在贝力克牧场因丰润养殖责任有限公司与牧户产生纠纷,牧户要将奶牛赶走,曹士江在拦截牛群时,与牧户发生冲突,持铁锹把赛希雅拉图左腿打伤。

  像这类农牧民之间的案件在牧区很常见,有人认为这跟当地人喜欢喝酒有关系。

  此外,近年来随着锡林浩特市围封禁牧、围封转移等政策的推进,虽然使一部分人口转移到城市生活,有一些机会就业,但往往因为文化和技术程度偏低而与自己失之交臂。通过近三年来锡林浩特市检察院审查女性犯罪的数据可以看出,文盲、小学、初中文化居多,高中、大专以上文化较少。农牧民及无业人员占大多数,比例高达95%。有相对固定职业的女性比例相对小。

  现在为了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锡林浩特市检察院对一些案情简单、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很小的案件,大力推行刑事和解制度。也就是说,犯罪嫌疑人如果赔偿到位,并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检察院就可以做出不批准的决定。为了对当事人的心理理解得够全面,够透彻,让和解的案子达到效果,侦查监督科的不少检察官也成为心理咨询师。

  每年的夏末秋初,锡林郭勒草原阳光艳丽,金风送爽,这是牧人们喜庆丰收的最好季节,对于检察院民行、控申、职务犯罪预防等部门来说,这也是最好的宣传普法契机。每当牧民那达慕大会,检察官们便拉起横幅、搭起法律咨询台,针对设计牧民草场纠纷、国家惠牧资金发放问题进行交流。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国家这些年出台了不少政策,也投入了很多资金。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这些政策实打实地执行下去,让资金都用到该用的地方。”锡林浩特市检察院检察长赵文说,“我相信如果以后你们再来锡林郭勒草原,会发现草原还是这么辽阔,蒙古人还是这么热情好客。”

  文|方圆记者 张慧 摄影|方圆记者 张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