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其芳 大器晚成

  • 来源:中国连锁
  • 关键字:邹其芳,瑞尔齿科
  • 发布时间:2014-09-11 15:20

  29岁才大学毕业,46岁才开始创业;学外语做翻译出身,却发家于创办齿科诊所;慢速度扩张,潜心打造连锁精品。

  邹其芳创办瑞尔齿科15年,而他今年都61岁了。这意味着这个天津人的创富故事注定有着“不一样的烟火”。

  25岁上大学,29岁当了英文翻译,31岁进了外企,39岁沃顿求学,46岁才自主创业,用15年时间,邹其芳将瑞尔齿科做成了国内高端齿科行业数得着的品牌,他本人成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位中国籍董事。

  当他1982年从天津外国语学院毕业、分配至天津医药局担任翻译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日后发迹于创办连锁齿科诊所。

  目前瑞尔齿科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广州开设31家诊所和一家口腔医院,已成为各国驻华使馆、商会、时尚演艺人士和大型企业首选的高端口腔医疗机构。

  梦想早有萌芽

  16岁,本应是坐在课堂安静读书的年龄,邹其芳却被“下放”到建筑工地做了一名泥瓦工,直到恢复高考,他才有机会走进大学校门,而彼时,他已经25岁。

  1982年,迈出天津外国语学院校门的邹其芳,被分配到天津医药局外经科工作。当年的制药厂均为国有企业,而医药局则是管理所有制药企业的行政机构。邹其芳所在的外经科,负责包括技术交流、贸易往来等一切对外事务。

  刚到新单位,邹其芳就意识到自己对制药行业一窍不通,主动申请“下放”到国有药厂学习。半年后,他对产品的进料、备料到制颗粒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比较了解了。

  那时候,外资企业开始在中国投资建厂,邹其芳所在部门正好负责合资药厂的筹建,而中美史克则是天津市第一家医药行业合资企业。在筹备工作完成后,邹其芳决定:扔掉铁饭碗,跳槽合资药厂,成为史克公司的第4名中方员工。

  中美史克的第一任总经理是丹麦人,跟着他,邹其芳第一次知道了市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建厂初期,主要工作都集中在协调厂房建设方面,而并非这位总经理所擅长的市场开拓,不到一年丹麦人就离开了。第二任总经理是一位拥有美国MBA学位的香港人,熟稔管理,但当时的中美史克正处于启动生产阶段,而他却对生产并不熟悉,一段时间之后,他就被调离。第三任总经理在位的时间更短,以至于邹其芳对他已经没什么印象。第四任总经理由史克直接从费城总部派来,此人不仅熟悉财务,还对政府公关十分在行。可中美史克已经完成所有的硬件建设,正需推广产品。显然,总经理的能力又一次与公司的发展需求“不对路”。“直到第五任总经理,其特长就是做市场经营,人和公司发展进程这二者的节奏才总算合上了拍子。”邹其芳回忆到。

  尽管顶头上司不停更换,但邹其芳却抱着与公司一起发展的心态,“发现自己有太多可做的事情了。”在他眼中,每位总经理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由于当时人手不够,很多本不应由他负责的工作也被丢到了他这个总经理助理的面前,每次他都会认真对待。

  39岁异国求学

  在中美史克8年,老板换了5任,每位总经理布置给邹其芳的任务都不尽相同。从最初的生产计划负责人,到后来的办公室主任,第5位总经理上任后,他被任命为市场部经理。

  “当时我并不懂市场,唯一对市场概念的了解,还是从第一任总经理那里学到的。”邹其芳说,第一任总经理在位时,对于如何开拓中国市场曾经有过一套想法,但没有机会施展。而他升为市场部经理后,正好借用其思路。

  “80年代中期国有制药企业还处于以生产为导向的状态,而我所在的外资企业则是以市场为导向。”邹其芳说,正是这点区别,使得他们从一开始就极其重视消费者,中美史克也是当年最早利用电视媒体进行OTC药品宣传的企业。由肠虫清的“两片”开始,中美史克开始大做电视广告,尽管当年的广告简单粗糙,但效果却是家喻户晓。

  市场开拓大获成功,邹其芳也成了中美史克的功臣。但可观的待遇、众人的尊重并没有让他满足,相反,他却感觉自己在事业上遇到了“玻璃天花板”。1992年,邹其芳决定出国攻读MBA,在婉拒了公司开出的种种优厚待遇之后,他踏上了异国求学之旅。

  邹其芳就读的沃顿商学院刚好与史克公司的总部都在费城。“在沃顿念书,成为川普和巴菲特的校友,对我是有巨大压力的。”他说,一方面是源于语言的挑战,每天不仅有上百页的资料要读,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做各种不同的案例。第二大挑战则来自于全新的教学方法,“沃顿与我过去在国内念的大学不同,老师的作用是启发你,但是能领悟多少,就要靠自己了。”

  给邹其芳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案例点评,“他一定够激发出你内在的东西。老师给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他培养的是你自己对于管理的认识,形成你自己的理念。”

  沃顿两年30多门课程,时间十分紧张,尽管功课繁忙,但邹其芳并没有让自己一头扎进书堆中去。商学院每周都能请到在全球企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企业家前来演讲,他宁可完不成功课,也一定去听,几乎没有错过一次机会。彼得·杜拉克、比尔·盖茨、迈克尔·戴尔等大人物的来访为邹其芳逐渐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窗。

  “对我来说,沃顿最大的影响是思维方式、做事方式。创业就要做对自己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虽然读书期间就有创业想法,但那时候还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邹其芳笑称。

  实施创业灵感

  1994年从沃顿毕业后,邹其芳任职香港信孚银行,同样都是高薪高职,但邹其芳发现,银行并不适合他:“10年医药领域的工作经验在那里一点都用不上。”相反,他心中始终对在美国那次偶然的洗牙经历念念不忘。

  “我39岁在美国第一次洗牙。医生说得很客气也很幽默,说你一次是洗不完的,还必须再洗一次。”邹其芳说,当时中国刚刚开始市场化,国人对于口腔卫生几乎没概念。

  1996年底,邹其芳遇到了当年史克公司的董事长亨利·温特。温特已经退休,自己投资建立了一个基金,并收购了当时美国最大的一家种植牙生产公司,希望有机会开拓中国市场。他问邹其芳:“你有兴趣帮我把这个事情做起来吗?”一直等待机会的邹其芳欣然应允。

  随后他走访了内地10个城市、40多家医院进行详尽调研,还去了韩国。90年代末,韩国的种植牙市场已非常繁荣,一年的种植量达到10万颗之多。综合评估后,邹其芳判断中国是有市场的。不过,当时国内牙齿保健意识还不强,种植牙并不太适合在大医院来做,毕竟种植牙还比较昂贵。他决定创办定位更高端、服务更好的专科诊所。

  邹其芳将创业构想写成完整的商业计划书,他的几位老朋友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进行了投资。这其中包括亨利·温特以及他在信孚银行工作时的老板。“他们投的是我这个人。”邹其芳说,在不同企业工作,自己始终是做事认真、待人诚恳,从而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信任。

  1999年4月,46岁的邹其芳在北京国际大厦开了第一家瑞尔齿科诊所,随后引入Nobel Biocare公司种植牙技术,成为最早使用Nobel Biocare公司种植牙产品的口腔服务机构。同年新加坡最大的一站式口腔医疗中心T32开始与瑞尔深度合作。

  但现实很骨感,创业初始,一天也等不来一名患者。尽管内心焦急,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行动:一方面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展合作,对员工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他开始向员工灌输一种全新理念:与传统医疗机构的救死扶伤不同,“瑞尔就是提供服务,我们诊所的任何人都是服务人员。”

  为了应对门可罗雀的惨淡经营,瑞尔齿科尝试兼顾销售牙科周边产品。但邹其芳发现,由于创业初期企业本身资源就有限,成功几率低,多元化经营不但不能帮助企业成长,反而分散了资源和经营。他又回到一开始的经营思路,“做品牌的、连锁的、高端的口腔医疗服务,重心放在预防和美容”。此后多年,瑞尔诊所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没有发生过变化。

  波兰大使馆与瑞尔齿科诊所相距不远,一天下午,他们的经贸部部长打来电话,说他的前牙掉了一块,可第二天9点多还要参加一个外事活动,询问瑞尔能否给他帮助。第二天早上7点,瑞尔为这位特殊的客人提前开门,为他进行了紧急处理,使他如愿以偿。

  不久之后,美国使馆也派出首席医师到瑞尔实地考察,此后,瑞尔便成了美国驻华外交人员及家属的指定的口腔服务诊所。

  逐渐地,招商银行来了,GE中国来了,和记黄埔也来了,50余家中外企业成了邹其芳的集团客户,瑞尔终于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重在培育人才

  不过,邹其芳又面临着成长的烦恼,牙科连锁经营中人才缺失的难题摆在面前。他说,“一家诊所的核心人才需要一名主任,一名助理主任,一名前台主管,一名护士长。”然而,这些人才在现有市场很难找到,“只能自己培养。”

  从2006年开始,瑞尔齿科每年从各大学校招收一批硕博应届毕业生,给予6000元/月以上的薪水和一年的带薪学习培训,邹其芳明确表示,“我没指望他们5年之内为公司的发展做什么事,但我希望5年之后他们能成为骨干。”

  瑞尔对人才的培养可谓是慢工出细活,培养一个普通医生大概需要3-5年时间,培养一个管理层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更大。多年系统的人才培训计划让瑞尔拥有了一支技术精湛、服务优良和价值观统一的员工队伍,而且队伍非常稳定。

  第一批培养的本土化人才2011年走上独当一面的岗位,瑞尔也由此发展到全国上百个诊室,专业医疗管理团队扩至近400人。此前,一直以来瑞尔的发展以“慢”著称,平均每年开设一家诊所,有了人才,瑞尔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2013年底门店数量增至30家。

  对于人才的选拔,邹其芳说,直到今天他还在摸索,他总结出一个名为“pass”的人才筛选标准:首先要有passion(激情),只有热爱这个行业的人,才会有激情;其次是attitude(态度),瑞尔员工在做事时应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第三是skill(技术),这是为患者提供优秀服务的基础;最后是self-esteem(内在修养),瑞尔的医生应具备人格魅力,这是由知识、经验、人品等几方面综合构成的,也是对医生提出的最高要求。

  有人开玩笑说,瑞尔人的气质都像邹其芳,他本人也含笑默认。他说,决定一家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技术有多先进,或者业务模式有多完善,而在于是否有一个健康的企业文化。

  服务追求品质

  邹其芳将医生技术和客户服务也做得很细,消费体验过的客人口口相传。

  比如,考虑到客人的隐私,瑞尔的每一个诊室被隔成独立包房,患者从落地式的玻璃窗就可以看到流动的街景,以消除紧张情绪。

  客人看牙医最惧怕的就是疼痛,瑞尔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功夫。以前打麻药都是用大针筒,客人心理上有些恐惧。瑞尔的医生采取的是先给患者涂层表麻,缓解紧张情绪,然后再用极细的针头,客人根本感觉不到疼。

  瑞尔从开始就采用美国设备标准和国际治疗方法,多年之后国内同行才采用。以根冠治疗为例,通常的根冠治疗容易引起感染,而瑞尔则把感染几率降到了最低,其方法是在做根冠治疗时给患者使用橡皮障进行有效冲洗,以避免唾液混进去。

  “要给客人提供完美的消费体验,他们才会口口相传。”现在瑞尔的客户70%都是通过口碑宣传而来,人均复诊率每年可达3-4次。

  顾客对瑞尔的评价都是“非常细心”,医生们经常做顾客回访。他们的敬业精神是邹其芳一直关注的。他说:“瑞尔齿科属于零售型的医疗服务行业,最核心的就是服务,在创立瑞尔初期我们就认识到这一点。不做到这点,就无法生存。”

  瑞尔一直都是在最好的地段最好的大厦里开设诊所,瑞尔提出“让顾客在每一个门店都能享受到一样的服务”,邹其芳说:“其实这个难度非常大,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学习。”

  在内部管理中,瑞尔有类似保险公司的管理晨会,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内部职业规划。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与欧美等国牙科诊所过于细分不同的是,瑞尔很有创造性地实施全科治疗,这一点类似于银行等金融行业提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这种仿效金融行业客户之道运用在医疗行业上正是最流行的Cross over。

  为未来而行动

  邹其芳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把瑞尔当成一个人来看的话,他还像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我希望能看到他长成青年的样子。”

  当初,邹其芳看中这个行业时就觉得,决定企业能否发展的关键不是政策或政府机构,而是客户,只要获得客户的认同就能获得发展。但是由于齿科服务的连锁经营此前在国内尚无先例,在国外也是闻所未闻,最先试水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所以,邹其芳要求每个瑞尔人充满危机意识,根据情况变化来不断调整改变自身。他说,瑞尔不单单限于以驻华使馆和招商银行为主的指定服务客户,也会将80后、90后纳入目标客户人群,“我更寄希望于这个总数加起来达4亿的群体,1%就是400万,谁能做得过来?”

  邹其芳有了思想认识,也有了行动。2013年4月19日,瑞尔推出第二品牌,其旗下“瑞尔口腔医院”更名为“瑞泰口腔医院”,专职服务于小康之家、白领阶层,将在全国省会城市开设连锁医院。事实上,瑞泰口腔医院早于2012年3月营业,一年里已为近5万家庭提供了口腔医疗服务。按计划,瑞泰口腔医院最终的一级服务半径将达到20公里,计最大接诊能力可服务500万常驻人口的口腔全科医疗。

  今年4月18日,正值成立15周年前夕,瑞尔又获得以新天域资本(New Horizon Capital)领衔的第三轮投资,投资总额计7000万美金。

  此前,瑞尔齿科2010年曾获得凯鹏华盈和启明创投的2000万美金A轮投资,用于加强品牌影响力和诊所扩张。2011年5月德福资本加入,与凯鹏华盈和启明创投再次注入2000万美金的B轮投资,“引入外部股东帮助瑞尔优化了股权结构,扫清了扩张障碍,5年内店面将增加到50家,销售额将成倍增长超过5亿元。”2009年瑞尔齿科的销售接近1.5亿元,此后几年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在40%以上。

  目前,瑞尔齿科直营诊所已增至31家,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和厦门等一线城市,拥有近1000人的医疗服务和管理团队。

  邹其芳说:“以口腔医院模式进入大众口腔服务市场以服务更多人群,将是瑞尔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他表示,在未来5年,瑞尔集团将扩大瑞尔诊所的高端市场份额,同时加大口腔医院的建设和并购,集团拥有的口腔诊所和口腔医院的数量计划达到100家。

  温文尔雅的邹其芳有理由不言退休,因为他手中的小草正在长成大树。

  文 |本刊记者 王彩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