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钓滩”还是“春钓潭”

  • 来源:垂钓
  • 关键字:杏山水库,春钓滩
  • 发布时间:2014-10-27 08:08

  今年春天,玉米苗刚刚拱破大地时,我去了一趟相对陌生的杏山水库。刚上大坝就是一处避风浅滩,我很喜欢这样的钓位。停下来看了一会儿,我发现仅有的两个钓鱼人都在用6.3米的竿子。用这么长的竿子钓小鱼,唯一的理由就是鱼群没在岸边。我观察了一下水深,70厘米左右的样子,两人的钓位附近都没有鱼护下水的痕迹,可见这个坐起来很舒服的位置并不是什么好钓位。

  我继续前行十几米后,发现水中有两个钓台,距离岸边足有15米以上。这么远的台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两个钓友用的都是3.6米的短竿子,以蚯蚓作饵,咬钩的频率简直让人瞠目结舌——鱼饵刚一落水即扬竿,亮闪闪的小白鱼、小鲫鱼变魔术般地一尾接着一尾被拉出水。我观察了一下水深,竟然还是七八十厘米的样子。同一处浅滩,而且水深相差无几,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只能说明鱼在远处;可是鱼为什么在远处呢?值得推敲。

  当天晚上,我把钓位选在了这处浅滩的对面——大坝的另一个角上,水库的最深位置。在那里,大多数人都在用4.5米以下的竿子,钓水深大约1米略多一点,收获尚可。我见钓位所剩无几,就见缝插针随意坐下。当我拽出6.3米的竿子时,旁边好心的钓友提醒我没有必要用这么长的竿子。若在以往,我一定会很赞同,但据我观察,似乎远一点的位置鱼群更有密度,因此我固执地想要试一试,钓水深1.5米左右。

  我搓大饵钓了几竿后即开始中鱼,并且频率越来越快,鲫鱼的个头也偏大,间或还有一二斤重的鲤鱼上钩,仅个把钟头,我这里就成了焦点,钓友们纷纷关心起我的鱼饵来,有的询问配方,有的干脆过来讨要一点。对于鱼饵,我向来毫无保留,乐于和大家分享。其实也没什么秘密可言——玉米面加适量拉丝粉是主打,里面再加大约五分之一的底料,这就是我当天所用鱼饵的全部成分,因为当时我也没理顺我上鱼的真正原因,所以只能给他们解释一下我这样搭配饵料的理由——玉米面属原生态饵料,对野生鱼的诱惑力很强,拉丝粉只起到调整状态的作用,二者结合雾化后,很容易在水流的冲刷下溶散,因此我又加了一点富含碎米成分的底料,如此一来,即便面饵消失了,碎米仍会留在窝内,可以持续诱鱼,道理就这么简单。事实上,这种全素饵料已经打破了“春钓”千篇一律的浓腥习惯,而且效果毫不逊色。可问题是,其他钓友用短竿使用我的鱼饵并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情况照旧,可见我的真正优势是竿长。这个时候,我有点后悔了,假设带更长的竿子效果岂不更好?

  天黑后,白天的钓友陆续收竿回家,水边也静了下来。黑夜中,鱼口虽然稀了,但信号却清晰起来。我按部就班地钓着,不过“为什么远处或深水处的鱼口更好”这个问题依然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垂钓经历中,我曾经多次在同样的季节钓50厘米的水深并实现“暴连”,也曾多次用2.7米的小短竿钓近岸收获满满,可我今天却在远处上鱼,这太出人意料了,颠覆了我多年的垂钓经验,这不科学呀!

  半夜的时候,一个哥儿们打着头灯从远处踱了过来。他的钓位位于大坝之下,是老板提供的木头钓台,距离岸边10多米,那里的水更深。既然水更深,那么按照当天的钓况推理,他的收获应该更好。没想到我一询问,他的回答让我一头雾水——他说他和他朋友俩人只钓到一条鲫鱼,不过鲤鱼却钓了不少,一人两条,一人四条,还有一条超过6斤重的草鱼。

  纷杂的信息叠加在一起让我越想越乱——最浅的滩涂上,即使用长竿子也没有收获,钓点远了七八米后,小鲫鱼小白鱼就连口;相对深些的地方,短竿都能钓到一定数量的鲫鱼,个头也大了一些,长竿子效果更好;距离岸边更远更深的地方反倒没有鲫鱼。这是怎么回事呢?“春钓滩”的理论在这个水库被推翻了吗?临走时,这个哥儿们说了一句话:“看来大鱼还在深水里呀!”是啊,大鱼总在相对深的水域出没,哪怕是同一种鱼,体型较大的往往在更远或者更深处,抛竿钓到半斤的鲫鱼稀松平常,手竿钓近岸则小鲫鱼更多。

  在我多年的意识里,“春钓滩”就是钓浅和钓边的代名词,因此我会对浅滩处无鱼问津感到困惑,对远离岸边但深度与浅滩相差无几的位置“暴连”感到不解。其实,我最初看到的远离岸边的钓台也在浅滩之上,和“春钓滩”并不矛盾,只是他们的钓点位置距离岸边有比较合适的距离而已。也就是说,春天钓鱼用轻巧的短竿的习惯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我的钓点水深1.5米,根据我的经验,就钓鲫鱼而言,这个深度已经不浅了,甚至可以说是极限了。因为春天里我常去的几个水库的平均水深都比较深,浅滩处的面积仅相当于整个水库面积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这就造成了鱼群相对集中,密度很大;加之更浅的水域日照充足,温度回升快,所以,钓者即便钓半米水深,仍会有很好的收获。而杏山水库四周都是浅水,整体升温较快,鱼也就没有必要到缺乏安全感的更浅的水域活动了,所以1.5米左右的水深既可以钓到鲤鱼,又能钓到大量鲫鱼。不过,由于春天是鲫鱼的繁殖季节,它们会趋于浅水,因此在水库老板提供的钓台上,2米以上的水深就没有鲫鱼的踪影了;而鲤鱼体型相对较大,生性谨慎,那里正是它们的活动范围,再远处则鲜有鱼踪。

  看来经验和习惯并不可靠。野钓毕竟情况复杂,影响鱼情的因素众多。经验可以使人少走弯路,但也会束缚人的手脚,一些旧的坛坛罐罐该打破时决不要吝惜。

  文/图 辽宁·李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