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取印度名字仅仅是开始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员工,印度,名字,开始
  • 发布时间:2010-05-19 13:35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目前华为派驻印度的工作人员 都流行取印度名,华为副总裁姚卫民就给自己取名“拉杰夫”(Rajeev)。据说华为的员工不但在学习印度语,公司还要求在印度节日期间,员工尽全力参加当地的庆祝活动,女员工们则要身着纱丽,放鞭炮。

  另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将高管派驻印度之前,华为公司通常会提醒他们取一个印度当地名字,以更好地融人印度本土文化。文章说,华为印度分公司许多高管目前都有印度当地的名字,例如,切坦?陈是技术主管,迪帕克?许担任市场主管,而拉杰夫?姚则担任图像总监等,许多公司管理人士还将印度当地名字印在了名片上。

  印度媒体将华为公司这种企业变化称之为“文化革命”。报道说,这种“文化革命”仅限于华为在印度的分公司,其他诸如TCL和海尔等企业则没有这样做。华为印度分公司发言人苏雷什?韦德亚斯安表示,这一措施有助于帮助中国员工与印度员工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公司整体工作氛围。

  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一个新兴的大国,其潜力不可低估。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当然会看到印度市场的战略地位。给员工取印度名字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让我回想起跨国企业当年进中国时的一些做法。

  记得上世纪90年中期,大批跨国企业来到中国开拓市场,各公司大批老外也随之被派往北京的办事处和分公司。不仅老总是老外,总监是老外,甚至很多基层员工也是老外。当年,在采访中,这些老外拿出的名片上也常常会有中文。差一点的是外国名字的中译版本,什么大卫、约翰森,好一点的把外文名套成中文的姓氏,比如David.Lee就会被写成李大卫。最高雅的是完全不管外文名字,而是按其对中国文化喜爱和理解取个纯粹中国化的中文名字。

  每次见到老外,如果是纯粹的中文名字,大家都会品味一番,议论一会,赞叹一下。确实能拉近了客人与主人的距离。

  当年老外来中国时最常说的话是跨国企业要融入当地社会,服务当地社会,与中国同共成长,要培养本地员工。当年,这方面最成功和最有名的要数摩托罗拉。摩托罗拉大学规模大,早期为跨国企业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材。

  当年,跨国企业进中国,对中国潜力的认识与现在我们对印度的看法相似。当时老外总爱说,中国有十三亿人,一人买一瓶矿泉水,就是十三亿瓶,不得了的大市场。如今印度人口接近十亿,一人一瓶矿泉水也是十亿瓶,不得了的大市场。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现在跨国企业的中高层完全本地化了,跨国企业不仅在中国站住了脚,绝大多数都发展良好。这跟跨国企业的本地化策略有很大的关系。

  这样看来,中国公司在印度长期发展,融入当地社会,培养当地地员工是比仅仅取个印度名字更重要,更长远、更具有战略性的方针。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最后,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当年来中国的老外中的一些人,后来因为娶了中国太太,就把家安在了中国。而且不仅他所在的企业融入了中国,自已也变成了中国通,融入了中国社会,并且身居高位。所以我们的企业在印度发展,如果有这样一批人,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