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联工程新进展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上海,医联,工程,新进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19 14:09
以“管办分开”著称的申康模式,在新医改启动以来,尤为全国卫生同行所关注。在这一管理模式下,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近年来启动了以促进所属23家三甲医院信息共享为目标的医联工程。与探索管理体制上的“管办分开”模式相比,作为支撑这种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工程,医联工程同样是一个十分大胆的试验。
本报记者 谭啸
今年89岁高龄的汤奶奶,家住上海市卢湾区五里桥社区,汤奶奶由于肾衰竭,要定期到定点医院进行透析,有时甚至每周就要做三次透析。以往,单就排队挂号就让汤奶奶全家人非常头疼。家里的年轻人一大早打车到医院排队挂号,挂上号后回家接上汤奶奶再打车去医院,光打车费就得很多钱。如今,通过医联工程的建设,在五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全科医生通过就能直接预约瑞金医院的门诊挂号,再不需要汤奶奶全家人一大早来回折腾了。
在23家联网的三甲医院,汤奶奶拿着医联卡到其中任何一家,门诊医生通过医联平台的“医生工作站”就能直接调阅她以往在其他各家医院做的生化和影像检验报告。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是以医院为中心,病人围着医院转。病人抱着一大叠病历从这家医院跑到那家医院,还要在每家医院长龙般地等待。如今,上海医联工程正积极转向以人为本,让医院围着病人服务。医联工程的重点在于整合三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患者,核心是惠及民生。
探索“管办分开”
在上海康定路坐落着一幢年代久远却保存完好的欧式小洋楼,它是上海市的保护性建筑,这里就是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办公地点。在这里,上海市申康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主任、医联中心主任于广军挤出约一个小时的时间接受了《计算机世界》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成立于2005年9月,是我国医改施行管办分开的先行者。据于广军主任介绍,“申康”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23家市属三级医院的投资、运营和管理,下属医务人员有三万多人,每年的门诊量大概是二千万人次,出院病人是40万人次,医疗费用收入100亿元,大概占到全市医疗费用收入的三分之一。
据了解,上海市政府把“申康”定位为“国有非营利性的事业法人”,是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具体来讲,一方面,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受上海市国资委委托,承担投资举办市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职能,对市级公立医疗机构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履行出资人职责,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效责任;另一方面,作为市政府的办医主体,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将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办医方向,办好市级公立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市级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申康的管理体制的变革,没有止步于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申康的决策者们很快意识到,管理模式的落地,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初期旨在联通所属23家三甲医院的医联工程因此被提出。
“医联工程自2006年10月开始启动,当时提出的建设理念是:共享、共建、共赢。”于广军具体解释说,“首先,共享是我们的核心,我们要共享各个医院的诊疗信息,包括医嘱、费用、检验检查报告、医学检查影像等,还要实现跨医院的协同服务;其次,共建是基础,要实现共享需要提升各家医院的信息化水平,所以我们是以共建作为基础,建设数字医院示范医院,总体提升所属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第三,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赢,要实现患者、医院、医务人员、经营管理者、政府等多方的共赢。”
广、大、新
据于广军介绍,目前,上海医联工程覆盖了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所属的23家市级三甲医院及所属6家分院的医疗信息横向共享,并与上海长宁、闵行、卢湾、闸北等4个区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纵向互联,为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的信息互通与业务协同搭建了桥梁,为新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诞生奠定了信息化基础。
“利用信息化技术把这些医院患者就医的信息链接起来,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验和用药,从而大大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缓解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可以用广、大、新这三个字来形容医联工程。”于广军说。
具体而言,“广”是指临床信息共享范围广,覆盖了23家市级三甲医院及所属6家分院;接入系统总计104个,包括各医院的HIS、CIS、LIS、PACS、RIS等;覆盖的终端包括门诊工作站约3000台、住院工作站约1300台。
“大”是指共享信息及调阅量大,截至2009年年底,医联工程已经为1300万患者建立了诊疗档案,其中社保患者425万;可调阅的诊疗记录达到了4000万个,处方明细1.6亿条,病案82万份;可调阅的检验报告1500万张,检查报告150万张;截至2009年9月,上传的影像数据存储量总计17TB。
“新”是指医联工程属于国内首创的先行者,国际上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医联工程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整合,将分散在各医院各系统的割裂的信息整合成患者的诊疗档案。“我们率先采用IHE架构,使用了自主创新的数据交换平台CuteInfo,尝试了医院端的医疗整合平台DOP。”于广军介绍。
病人、医生、管理者多方受益
医联工程实现了“一卡、一库、一网、一平台”以及若干协同服务功能,即一个可在所属市级医院通用的就医卡(医保患者使用社保卡、自费患者使用医联卡),一个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信息和管理信息的中心数据库,一个连接各医院的网络,一个医院间临床信息共享平台,以及网上查询检验报告、跨院调阅信息、医疗安全提醒、影像即时通等服务功能。“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推广,今年医联工程的重点是深化应用、拓展提升。”据于广军介绍,“主要是在面向病人、面向医生、面向管理这三大方面不断深化应用。”
在服务病人方面,宗旨是让病人获取到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首先是要实现“一卡通”。上海社保卡作为统一就诊的凭证,实现了“一卡通”;但自费病人并未纳入这个体系。为自费病人服务的“医联卡”应运而生,自费病人不再需要手捧一堆卡,周旋于各家医院之间了。一张印有“医联工程”标志的就诊卡,拥有统一的编码,在一家医院办理,可以23家医院跨院通用,不需要任何附加费用。医联卡既方便了外来人员等自费患者,又避免了重复办卡的问题,为患者节省医疗开支。据悉,截至目前已经发卡280万张。
其次,病人可以网上查询或通过市民信箱接收检验报告,减少了患者的往返奔波。据统计,每月被查询或接收的检验报告约3000份。医联工程的门户网站——医联网还提供了一些医疗机构临床特色的信息,方便患者就医。
在服务医生方面,于广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一是临床信息共享的功能,病人就医时,医生能查询到该病人以往就诊的临床信息。门诊或住院的医生在工作站轻轻一点,就能查阅病人在联网医院所作的处方、检验报告、住院病案、影像和诊断报告等信息。
二是急诊辅助系统,尤其是急救病人,在身份不明、没带就医卡的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姓名来检索,进而查询到病史资料,为医生准确诊治提供一种帮助和支持。急诊:在特殊情况下,协助医生定位患者身份,快速查阅病史。据统计,急诊辅助调阅的次数已有9000多次。
三是治疗安全提示,这是对原有的用药安全提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原有的用药安全提示仅仅是针对本次用药的配伍禁忌,新开发的治疗安全提示则是基于病人诊疗档案的,将用药、病人特征、病史全部关联起来,全方位地提高治疗安全。
四是搭建了一个医生之间相互交流的网络平台,包含了IM(即时通信)软件所具备的各项通信功能,如文本、语音、视频、文件传输等,可针对具体的某个业务进行交流探讨,并能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整合。譬如通过影像即时通,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生可以在自己的医生工作站中进行业务交流,实现远程医学影像数据的传递、浏览和协同诊断。“下一步,我们打算针对一些疑难杂症开发出网络会诊的功能,免除患者的往返奔波之苦。”于广军说。
在面向管理者方面,医联统计分析系统可实时采集和分析医疗业务原始数据,监测评估医疗需求和医院的运营情况,为医院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管理效率。主要包括关键业务指标、常规报表、深度分析挖掘、运行情况监控等,为办医主体申康、医院院长以及一些重要的职能部门(比如:医务处、财务处等)提供服务,对医院的运行情况、绩效情况进行监测,并及时反馈给医院的管理者。此外,还有物资管理系统、财务成本核算系统和财务分析系统等。
链接:
上海申康医联工程大事记
申康中心是我国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的先行者,按照上海市政府的办医要求,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是市级医院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
? 2005年9月,申康中心成立后,开始酝酿实施医联工程项目,实现所属医疗机构临床信息的共享,对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 2006年10月,申康中心率先启动上海市医联工程系统的建设。
? 2007年8月,在上海市科委的组织下,与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瑞金医院、长宁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等单位一起申请获得了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支持。
? 2007年12月底,8家医院联网试运行。
? 2008年3月1日起,临床调阅平台启用。
? 2008年12月底,覆盖到23家市级医院。
? 2009年3月,医联卡正式投入使用。
? 2009年11月,急诊辅助、统计分析系统、影像即时通试运行。
? 2009年,试点连通长宁、闵行、卢湾和闸北四个区。
图1 医联平台可对一些专科病的敏感指标进行跟踪分析。
图2 治疗安全提示。
图3重复医疗提醒警示,减少浪费。
图4 为管理者提供的统计分析数据。
每周卫事
浙江省“小病进社区”近五成
浙江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9年诊疗人次为1.51亿人次,占全省门急诊诊疗人次总数的45.3%,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信任度不断增高。目前全省城乡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158个,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92.2%、79.8%。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3015人,全科医师岗位培训20944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9051人,医学检验、超声、放射、心电图等岗位技能培训8420人。
2009年,全省有3035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人均筹资水平达179元;2009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173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83万。上述参合参保人数累计达到4691万,占浙江省常住人口的90.56%。
吉林省开展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活动
吉林省卫生厅日前在全省启动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将用三年时间,评选100个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估标准,包括机构建设、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功能、队伍建设、服务质量和社会效果共7大项、35个分项、50个具体项目。
对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估将采取明查、暗访等方法,包括查询工作记录、病例记录、财务档案,现场考察,体验式购买服务,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对经公示无异议的候选示范中心授予“全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对其中硬件条件和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将推荐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定期对示范中心进行复核,对工作滑坡的要求其限期整改或进行摘牌。
“护士荒”蔓延
因工作繁忙、压力大、薪酬低,很多医院每年都有护士离岗流失。卫生部医政司护理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国今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工程”建设,要求医院根据护士的工作内容、辛苦程度、技术含量等方面给予奖金倾斜。
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介绍,目前该院存在护士人员缺口近200名,平均每年有30名护士离岗转行。据分析,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工资奖金低三方面是导致护士队伍人员流失的根本原因。
北京市持社保卡就医医院达1013家
5月9日,市人社局宣布本市开通第八批实施“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定点医疗机构380家。
参保人自5月10日起,即可持卡在上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至此,全市共有1013家定点医疗机构可以持卡就医、实时结算。
据了解,本市开通的第八批实施“持卡就医、实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中,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多。市民可登录市人社局网站(www.bjld.gov.cn),查询相关医院的详细信息。
……
本报记者 谭啸
今年89岁高龄的汤奶奶,家住上海市卢湾区五里桥社区,汤奶奶由于肾衰竭,要定期到定点医院进行透析,有时甚至每周就要做三次透析。以往,单就排队挂号就让汤奶奶全家人非常头疼。家里的年轻人一大早打车到医院排队挂号,挂上号后回家接上汤奶奶再打车去医院,光打车费就得很多钱。如今,通过医联工程的建设,在五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全科医生通过就能直接预约瑞金医院的门诊挂号,再不需要汤奶奶全家人一大早来回折腾了。
在23家联网的三甲医院,汤奶奶拿着医联卡到其中任何一家,门诊医生通过医联平台的“医生工作站”就能直接调阅她以往在其他各家医院做的生化和影像检验报告。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是以医院为中心,病人围着医院转。病人抱着一大叠病历从这家医院跑到那家医院,还要在每家医院长龙般地等待。如今,上海医联工程正积极转向以人为本,让医院围着病人服务。医联工程的重点在于整合三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患者,核心是惠及民生。
探索“管办分开”
在上海康定路坐落着一幢年代久远却保存完好的欧式小洋楼,它是上海市的保护性建筑,这里就是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办公地点。在这里,上海市申康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主任、医联中心主任于广军挤出约一个小时的时间接受了《计算机世界》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成立于2005年9月,是我国医改施行管办分开的先行者。据于广军主任介绍,“申康”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23家市属三级医院的投资、运营和管理,下属医务人员有三万多人,每年的门诊量大概是二千万人次,出院病人是40万人次,医疗费用收入100亿元,大概占到全市医疗费用收入的三分之一。
据了解,上海市政府把“申康”定位为“国有非营利性的事业法人”,是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具体来讲,一方面,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受上海市国资委委托,承担投资举办市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职能,对市级公立医疗机构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履行出资人职责,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效责任;另一方面,作为市政府的办医主体,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将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办医方向,办好市级公立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市级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申康的管理体制的变革,没有止步于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申康的决策者们很快意识到,管理模式的落地,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初期旨在联通所属23家三甲医院的医联工程因此被提出。
“医联工程自2006年10月开始启动,当时提出的建设理念是:共享、共建、共赢。”于广军具体解释说,“首先,共享是我们的核心,我们要共享各个医院的诊疗信息,包括医嘱、费用、检验检查报告、医学检查影像等,还要实现跨医院的协同服务;其次,共建是基础,要实现共享需要提升各家医院的信息化水平,所以我们是以共建作为基础,建设数字医院示范医院,总体提升所属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第三,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赢,要实现患者、医院、医务人员、经营管理者、政府等多方的共赢。”
广、大、新
据于广军介绍,目前,上海医联工程覆盖了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所属的23家市级三甲医院及所属6家分院的医疗信息横向共享,并与上海长宁、闵行、卢湾、闸北等4个区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纵向互联,为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的信息互通与业务协同搭建了桥梁,为新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诞生奠定了信息化基础。
“利用信息化技术把这些医院患者就医的信息链接起来,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验和用药,从而大大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缓解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可以用广、大、新这三个字来形容医联工程。”于广军说。
具体而言,“广”是指临床信息共享范围广,覆盖了23家市级三甲医院及所属6家分院;接入系统总计104个,包括各医院的HIS、CIS、LIS、PACS、RIS等;覆盖的终端包括门诊工作站约3000台、住院工作站约1300台。
“大”是指共享信息及调阅量大,截至2009年年底,医联工程已经为1300万患者建立了诊疗档案,其中社保患者425万;可调阅的诊疗记录达到了4000万个,处方明细1.6亿条,病案82万份;可调阅的检验报告1500万张,检查报告150万张;截至2009年9月,上传的影像数据存储量总计17TB。
“新”是指医联工程属于国内首创的先行者,国际上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医联工程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整合,将分散在各医院各系统的割裂的信息整合成患者的诊疗档案。“我们率先采用IHE架构,使用了自主创新的数据交换平台CuteInfo,尝试了医院端的医疗整合平台DOP。”于广军介绍。
病人、医生、管理者多方受益
医联工程实现了“一卡、一库、一网、一平台”以及若干协同服务功能,即一个可在所属市级医院通用的就医卡(医保患者使用社保卡、自费患者使用医联卡),一个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信息和管理信息的中心数据库,一个连接各医院的网络,一个医院间临床信息共享平台,以及网上查询检验报告、跨院调阅信息、医疗安全提醒、影像即时通等服务功能。“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推广,今年医联工程的重点是深化应用、拓展提升。”据于广军介绍,“主要是在面向病人、面向医生、面向管理这三大方面不断深化应用。”
在服务病人方面,宗旨是让病人获取到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首先是要实现“一卡通”。上海社保卡作为统一就诊的凭证,实现了“一卡通”;但自费病人并未纳入这个体系。为自费病人服务的“医联卡”应运而生,自费病人不再需要手捧一堆卡,周旋于各家医院之间了。一张印有“医联工程”标志的就诊卡,拥有统一的编码,在一家医院办理,可以23家医院跨院通用,不需要任何附加费用。医联卡既方便了外来人员等自费患者,又避免了重复办卡的问题,为患者节省医疗开支。据悉,截至目前已经发卡280万张。
其次,病人可以网上查询或通过市民信箱接收检验报告,减少了患者的往返奔波。据统计,每月被查询或接收的检验报告约3000份。医联工程的门户网站——医联网还提供了一些医疗机构临床特色的信息,方便患者就医。
在服务医生方面,于广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一是临床信息共享的功能,病人就医时,医生能查询到该病人以往就诊的临床信息。门诊或住院的医生在工作站轻轻一点,就能查阅病人在联网医院所作的处方、检验报告、住院病案、影像和诊断报告等信息。
二是急诊辅助系统,尤其是急救病人,在身份不明、没带就医卡的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姓名来检索,进而查询到病史资料,为医生准确诊治提供一种帮助和支持。急诊:在特殊情况下,协助医生定位患者身份,快速查阅病史。据统计,急诊辅助调阅的次数已有9000多次。
三是治疗安全提示,这是对原有的用药安全提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原有的用药安全提示仅仅是针对本次用药的配伍禁忌,新开发的治疗安全提示则是基于病人诊疗档案的,将用药、病人特征、病史全部关联起来,全方位地提高治疗安全。
四是搭建了一个医生之间相互交流的网络平台,包含了IM(即时通信)软件所具备的各项通信功能,如文本、语音、视频、文件传输等,可针对具体的某个业务进行交流探讨,并能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整合。譬如通过影像即时通,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生可以在自己的医生工作站中进行业务交流,实现远程医学影像数据的传递、浏览和协同诊断。“下一步,我们打算针对一些疑难杂症开发出网络会诊的功能,免除患者的往返奔波之苦。”于广军说。
在面向管理者方面,医联统计分析系统可实时采集和分析医疗业务原始数据,监测评估医疗需求和医院的运营情况,为医院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管理效率。主要包括关键业务指标、常规报表、深度分析挖掘、运行情况监控等,为办医主体申康、医院院长以及一些重要的职能部门(比如:医务处、财务处等)提供服务,对医院的运行情况、绩效情况进行监测,并及时反馈给医院的管理者。此外,还有物资管理系统、财务成本核算系统和财务分析系统等。
链接:
上海申康医联工程大事记
申康中心是我国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的先行者,按照上海市政府的办医要求,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是市级医院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
? 2005年9月,申康中心成立后,开始酝酿实施医联工程项目,实现所属医疗机构临床信息的共享,对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 2006年10月,申康中心率先启动上海市医联工程系统的建设。
? 2007年8月,在上海市科委的组织下,与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瑞金医院、长宁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等单位一起申请获得了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支持。
? 2007年12月底,8家医院联网试运行。
? 2008年3月1日起,临床调阅平台启用。
? 2008年12月底,覆盖到23家市级医院。
? 2009年3月,医联卡正式投入使用。
? 2009年11月,急诊辅助、统计分析系统、影像即时通试运行。
? 2009年,试点连通长宁、闵行、卢湾和闸北四个区。
图1 医联平台可对一些专科病的敏感指标进行跟踪分析。
图2 治疗安全提示。
图3重复医疗提醒警示,减少浪费。
图4 为管理者提供的统计分析数据。
每周卫事
浙江省“小病进社区”近五成
浙江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9年诊疗人次为1.51亿人次,占全省门急诊诊疗人次总数的45.3%,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信任度不断增高。目前全省城乡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158个,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92.2%、79.8%。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3015人,全科医师岗位培训20944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9051人,医学检验、超声、放射、心电图等岗位技能培训8420人。
2009年,全省有3035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人均筹资水平达179元;2009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173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83万。上述参合参保人数累计达到4691万,占浙江省常住人口的90.56%。
吉林省开展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活动
吉林省卫生厅日前在全省启动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将用三年时间,评选100个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估标准,包括机构建设、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功能、队伍建设、服务质量和社会效果共7大项、35个分项、50个具体项目。
对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估将采取明查、暗访等方法,包括查询工作记录、病例记录、财务档案,现场考察,体验式购买服务,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对经公示无异议的候选示范中心授予“全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对其中硬件条件和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将推荐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定期对示范中心进行复核,对工作滑坡的要求其限期整改或进行摘牌。
“护士荒”蔓延
因工作繁忙、压力大、薪酬低,很多医院每年都有护士离岗流失。卫生部医政司护理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国今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工程”建设,要求医院根据护士的工作内容、辛苦程度、技术含量等方面给予奖金倾斜。
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介绍,目前该院存在护士人员缺口近200名,平均每年有30名护士离岗转行。据分析,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工资奖金低三方面是导致护士队伍人员流失的根本原因。
北京市持社保卡就医医院达1013家
5月9日,市人社局宣布本市开通第八批实施“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定点医疗机构380家。
参保人自5月10日起,即可持卡在上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至此,全市共有1013家定点医疗机构可以持卡就医、实时结算。
据了解,本市开通的第八批实施“持卡就医、实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中,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多。市民可登录市人社局网站(www.bjld.gov.cn),查询相关医院的详细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