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鲈路亚经之实战篇
- 来源:路亚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路亚,海鲈,拟饵,反射性攻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7 15:08
在前几期文章中,笔者为大家介绍了很多关于路亚海鲈的理论指导。然而,钓鱼万万不可纸上谈兵,只有理论与实战相结合,方能快速提高自己的钓技。本期文章是《海鲈路亚经》系列文章的收尾篇,笔者将结合亲身经历为大家介绍一些路亚海鲈的实战经验,让大家对海鲈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海鲈的攻击习性对控饵手法的影响
海鲈同所有掠食性鱼类一样,之所以会攻击拟饵,其原因不外乎有三种:为了填饱肚子的猎食攻击、反射性攻击和生殖攻击。
猎食攻击不难理解,肉食性动物在饥饿的状态下一定会找食物吃。而海鲈喜欢攻击的对象一般不会是非常健康、游动能力极强的猎物,它们往往会选择那些看起来体弱迟缓或者警惕性较低的落单目标作为攻击对象。
由此习性引申到路亚的控饵手法可以概括为“慢”和“自然”两点。“慢”体现了一种慵懒的状态,从而给海鲈造成一种比较容易捕捉到的假象;“自然”是对泳姿的要求,要求我们将拟饵操控得更像一只毫无警惕性的猎物,便于海鲈发起突然袭击。
要使拟饵达到“慢”和“自然”的状态,对于多数摇摆型、颤泳型拟饵以及所有软饵来说并不困难,只需在确保拟饵具备一定活性的基础上尽量放慢收线速度。从原则上讲,只要匀速收线,使拟饵的行进速度接近正常人的步行速度即可。
反射性攻击也不难理解,肉食性动物经常会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运动目标发起攻击,即使它们当时并不饿,但本能和好奇心也会驱使它们产生攻击欲望。举个例子,我们在一只小狗面前丢下一个皮球,小狗会飞快地冲向皮球并一口叼住。
潜伏在障碍物周围的海鲈如果发现眼前一晃而过的拟饵,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冲过去发起攻击;一路跟踪拟饵却满怀戒心不敢就饵的海鲈,在拟饵突然变换速度、方向后会认为猎物要逃跑,此时它们也会头脑发热奋起一击;清晨在平静的海面下游动的海鲈听到波扒的打水声后也会伺机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以上这些攻击方式都属于反射性攻击。
反射性攻击是路亚钓法中最应被钓手利用的一种鱼类习性,实际操作时的精髓是“突然异动”。手法上是通过“抽、摆、挑、停”等动作使拟饵呈现出突然加速、左右蹿动、迅速上浮、猛然停止等不同动态,以达到刺激海鲈做出反射性攻击的目的。
说到生殖攻击,钓过淡水黑鱼的人都知道黑鱼有护崽的习性,当有东西威胁到鱼卵或者小黑鱼时,亲鱼会奋不顾身地发起攻击。其实,所有动物都具有母性,海鲈也不例外。不过,从保护鱼类资源的角度考虑,我们不应该钓取生殖期间的海鲈,因此我们不对此习性进行研究。
二、光线及透视度对海鲈活性的影响
光线有明有暗,水质有清有浊,这些因素决定了捕食者同猎物之间的隐蔽或是暴露关系。水质清澈加上光照强烈,有利于海鲈通过眼睛观察到小鱼小虾,但也同样有利于小鱼及早发现海鲈所在的位置并逃之夭夭。因此,海鲈在这种环境下并不愿意主动出击,而是表现出活性低、戒心强的特点。而晨昏、夜晚、阴天以及水色稍浑浊时,海鲈的活性反而更高,虽然这种透视度极低的环境会影响海鲈的视力,但这也更利于海鲈隐蔽自己,况且海鲈的感官并不仅限于视力,它们更重要的感官是用侧线来感知水流的波动,从而探测到饵鱼的存在及游动方向。另外,它们还可以通过听力发觉饵鱼的存在以及活性状态。从这几方面来看,稍微浑浊些的水色并不会影响海鲈的侧线感知能力和听力,反而可以更好地隐蔽它们的行踪。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如果海水过于浑浊,水中溶氧量会很低,这样的环境既不适合小鱼栖息,也不适合海鲈活动,在这种环境中就不会有海鲈的踪迹。
三、海鲈的活性与拟饵的选择
我们知道海鲈有时极为活跃且戒心极低,而有时极不活跃且警惕性很高;我们也知道有些拟饵的动作、颜色十分逼真自然,而有些拟饵的动作、颜色极为夸张。那么,在选用拟饵时就要考虑拟饵同海鲈活性之间的关系。
海鲈活性强的时候,戒心也相对较低,攻击的主动性极高,这时它们更喜欢攻击一些动作活泼、易于发现的猎物。相反,在海鲈不太愿意主动攻击猎物的时段,它们只会攻击那些能够呈现在眼前且比较容易捕捉到的目标。
按照拟饵的种类划分,比如说VIB、米诺、波扒这类硬饵,前两者能通过摆动触发较大的水流或波动以刺激海鲈的侧线,而波扒能用头部在水面撞击出水花,进而模仿出大鱼在水面追逐小鱼的情景,以刺激海鲈的听觉和侧线。再加上这些硬饵均内置钢珠,在游动时能产生噪音,最终会给海鲈带来较为强烈的综合刺激,最大程度地激发它们的攻击欲望。因此,这类硬饵比较适合钓活性较高的海鲈。
相比上述这些硬饵,铅头钩钓组、包铅鱼以及其他软饵对海鲈的感官刺激相对更为自然舒缓,因此这些软饵更适用于在海鲈活性不高的时候去搜索某个特定水层或区域。然而,软饵的不同设计又赋予了其不同的性能,仅就尾部形状而言,较大的T尾软饵激发的水流振动大于卷尾,而卷尾激发的水流大于叉尾。因此,从对海鲈的刺激性方面来讲,T尾的刺激性大于卷尾,而卷尾则大于叉尾。
拟饵对鱼类的刺激,除了与它们的泳姿有关,还同钓手的操作手法有关。钓手在控饵时,做出较大的动作或者突然的动作往往会增加拟饵的刺激性;反之,采用慢速自然的收线方式则会使拟饵呈现出比较自然的运动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舒缓的手法使一些动作夸张的反应饵的泳姿更为自然,也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使一些本身动作幅度较小的拟饵的刺激性大增。
我们除了要关注不同种类的拟饵自身固有的振动方式,还要重点关注拟饵的颜色和亮度。如果说拟饵激发的水流、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刺激的是海鲈的侧线和听力,那么拟饵的颜色、亮度则直接刺激到海鲈的视觉。可以说,视觉刺激程度同样是检验拟饵效果的重要指标。
那么,什么颜色的拟饵最好用呢?有人说红头白身是经典色,有人说橘黄色比较醒目,有人说同海鲈经常吃到的小鱼颜色一致的自然色拟饵最好用。不同的人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说法,究其原因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祟。很多人一开始用某种颜色的拟饵中鱼之后,就一直偏爱那种颜色的拟饵,而反复使用同一种颜色的拟饵又导致了这一颜色拟饵的上鱼数量明显高于其他颜色的拟饵。因此,他们最终会认定这种颜色的拟饵就是“神饵”。
为了验证哪种颜色的拟饵最好用,笔者前些年一直使用不同颜色的拟饵进行试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任何颜色的拟饵都能上鱼,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却只有某种特定颜色最适用。也就是说,对于拟饵颜色的选择一定要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一些人说拟饵颜色越接近海鲈经常能捉到的小鱼体色越好。那好,我们在早间太阳刚出来的时段将一款黑背银腹的自然色VIB与同一型号的橘黄色VIB同时抛投到水深10米以上的礁石区来攻击底层鲈鱼,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橘黄色VIB效果更好。这是因为伴随着太阳的升起,夜间在海水表层捕捉小鱼的海鲈会随着光线的增强逐渐向深水区移动,最终下潜到海底礁石区躲藏。这时10多米深的礁石区仍然比较阴暗,再加上礁石和海藻的颜色都比较深,海鲈从上层逐渐向下层移动的过程中,如果下方有一只正在移动的黑背银腹VIB,它们自上而下看到的是拟饵的黑色背部,而黑色的背部同周围的背景颜色十分接近,所以拟饵不容易被海鲈发现。相反,如果这时使用的是橘黄色这样的亮色调VIB,拟饵颜色在水底黝黯背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海鲈会很容易发现拟饵并发起攻击。
那么,在同一条件下,如果我们用拟饵攻击海水表层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我们可以将白色、橘黄、黑背银腹、深红四种颜色的米诺进行对比,多数情况下一定是深红色米诺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同样在清晨太阳刚出来的时段,海鲈虽然开始逐渐向底层移动,但仍沉浸在猎食的兴奋期,当它们看到头上有一条小鱼在毫无警惕地肆意游动时,难免会从下面冲上来发起攻击。这时海鲈是从下向上看,看到的是在灰白天空映衬下的鱼腹。在天空背景的衬托下,银色的腹部属于保护色,最不醒目,白色也不是很醒目,橘黄色更不太容易被发现,而像红色这样的深色调却非常醒目,很容易被发现。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不能简单地说哪种颜色的拟饵好用,哪种颜色的拟饵不好用,而应该将拟饵置于特定的环境下对比其色泽及亮度,并根据对象鱼的活性、拟饵和对象鱼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具体条件筛选出适合的颜色。
比如在能见度1米左右的浑水中,海鲈的胆量很大,活性很高,但它们却不容易看到拟饵,这时就应该选用颜色鲜艳、穿透力强的拟饵,以便海鲈发现拟饵并发起攻击;相反,在清澈见底的水体中,海鲈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发现拟饵,只是在这种清水环境中它们的戒心很重,这时就要使用色泽自然的拟饵以降低它们的警惕性。
最后,我再说说拟饵的大小同对象鱼活性的关系。一般来说,大饵上大鱼,小饵上小鱼,海鲈活跃时用大饵好上鱼,但在一些经常有人作钓或者水质清澈、光线强烈的海域中,海鲈的警惕性非常高,索饵非常谨慎,这时就要求钓手反其道而行之,适当使用一些比较自然的小饵,效果会更加突出。
总之,拟饵的选择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过程,无论拟饵的种类、颜色还是大小,都要结合具体环境、鱼情进行综合分析。并非动作夸张、色泽鲜艳、体型较大的拟饵就好用,也并非刺激性低的小饵就不好用。刺激性强烈的大饵可以将很远的对象鱼诱过来,但在对象鱼戒心强的情况下会引起它们的怀疑,造成其不咬饵或者咬饵轻的情况,这时选择一些更为自然的拟饵才能使对象鱼放心大胆地攻击。因此,在选择拟饵时,我们应该结合各种拟饵的特性及不同的作钓时机辩证地选择。
四、拟饵的操控原则
1.摸清海底的地形情况。海水有深有浅,水下礁石犬牙交错,藻类或多或少,暗流忽左忽右。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不能钓到鱼,首先取决于钓手对水下地形的了解程度。只有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知道哪个地方深、哪个地方浅、哪个地方有海沟、哪个地方有礁石、水下地势是怎样的延伸状态、藻类是否丰茂等信息,再结合你所掌握的鱼类习性进行综合判断才能钓到鱼。因此,摸清水下地形至关重要。
但是,我们怎样才能摸清水下地形呢?除了根据岸边的地势延伸状态来判断外,最好的方法是用铅头钩探底。
大家可以回过头来找到介绍硬饵的那一期文章,其中在说明使用VIB的注意事项时提到了防挂底的方法。探底时同样也要采用这一方法,也就是利用较重的铅头钩向钓位的左、中、右及远、中、近各个位置抛投,并记住每次拟饵落水至沉底所需的时间。根据这一数据,不仅能判断出水下的地形特点,也能通过每次收线获取海流的大小和方向等信息,并通过拟饵触底时的手感以及钩子挂起的附着物得知水下暗礁、藻类的分布情况。
2.一定不能顺流拖饵。海里有海流,海鲈喜欢在有海流的环境中活动。在有海流的环境中,海鲈喜欢用头迎着流水来获取氧分和食物,我们在前几期的文章中详细探讨过这些常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要钓获海鲈,绝不能顺流操控拟饵。顺流拖饵时,由于拟饵的运动方向同海流的方向一致,拟饵的泳姿很难展现出来。顺流操作时,要想让拟饵展现出比较好的动作,就得让拟饵的运动速度大于海流的速度。但是,如果拟饵的游动速度过快,对象鱼根本追不上。更重要的是,当拟饵顺流高速接近海鲈时,海鲈会觉得这个迎面而来的东西违反了自然规律,它们不但不会将拟饵当成食物,甚至会将其视为一种威胁。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猎物飞奔向捕猎者送死的现象的,如果想验证这一观点,可以将一个皮球迎面扔向宠物狗,当皮球迎着小狗飞过去时,小狗会飞快地躲开或跑掉,而当皮球向小狗的前方或者侧面飞去时,小狗会飞快地追赶皮球并将其叼住。
因此在实战时,我们一定要尽量站在流头,将拟饵抛向流尾,然后迎着海流操控拟饵。如果受钓场条件限制不能逆流拖饵,也要力争同海流方向呈一定角度斜向拖饵,绝对不能顺流拖饵。
3.动静结合。无论使用哪种拟饵,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都应该先让拟饵伪装成毫无警惕、自由自在的落单小鱼,以便于海鲈迅速锁定目标。但在很多时候,海鲈锁定了目标并尾随跟踪时会对拟饵产生怀疑,它们在较重的心理压力下不敢咬饵,有时甚至会一直跟到岸边或者船边再转头离去,或是匆忙触碰一下拟饵但并不咬牢。但是,如果在海鲈尾随拟饵的过程中,我们突然让拟饵加速、上蹿或急停,就会引起海鲈的反射性攻击。
在作钓过程中,钓手使用波扒、米诺等浅潜拟饵时,应该在拟饵刚落水时停顿一两秒钟,给海鲈一个锁定拟饵的时间,然后再收线控饵;使用铅头钩钓组等底层拟饵作钓时,则可在其刚落底时稍微停顿,然后再上挑竿梢并收线。收线控饵时,要以匀速收线为主,其间配合突然的长拖、短抽、急停、上挑等动作,使拟饵呈现出“自然”与“突然”相结合的运动状态。当拟饵被收至岸边或船边时,也应该停顿一两秒钟,此时海鲈会认为拟饵已经无路可逃,急切地发起致命一击。
4.使拟饵尽量靠近海鲈。喜欢看《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老虎、豹子等大型猫科动物在捕食时都是通过草木掩护悄悄接近猎物,然后才发起致命一击。海鲈同样具有这种习性,如果拟饵离它比较远,即使它感觉到了拟饵的存在也不一定会费力去攻击,因此我们必须让拟饵尽量接近它们。
首先,拟饵的运动轨迹及落点要尽可能接近海鲈藏身的标点。这要求我们在正确判断出海鲈标点后,根据海流的方向和速度设定一个合理的拟饵落点,如果能一下子将拟饵准确抛投到标点最好,但多数情况下难以做到,这时就要根据标点距离、海流速度、方向以及钓手自身所处的钓位计算出拟饵受海流影响后可能产生的运动轨迹偏离,并根据这一数据打好提前量,使拟饵运动的轨迹正好经过海鲈的藏身处。
其次,要让拟饵运动的水层尽可能接近海鲈所处的水层。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海鲈躲在十几米深的水底,而我们使用波扒等水面系拟饵作钓肯定没有效果。同理,海鲈在上层猎食时,我们用铅头钩钓组钓底也难以钓到鱼。
要想让拟饵的运动轨迹尽可能靠近海鲈所处的泳层,除了要对海鲈所处的泳层有正确的判断之外,还应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对拟饵所处的深度进行合理调整。比如我们站在贴近岸边的礁石区作钓时,岸边的地势呈向斜下方逐渐加深的状态,此时海鲈很可能藏在近岸斜坡上的任意一块凸起或凹陷的障碍物附近。
这时,如果我们站在岸边向海里抛投,并在拟饵沉底后向岸边拖拽,拟饵是由深向浅运动,运动的轨迹同岸边斜坡面大体平行,拟饵就很容易接近躲在斜坡上的海鲈。但如果我们是乘船在海里向岸边抛投,拟饵越向回收就离斜坡越远,也越不容易接近海鲈的藏身之处。因此,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最好将船尽量靠近岸边并根据海流流向以平行于海岸的角度横向抛投、收线。如果受条件所限,只能在船上向岸边抛投,则可采取每收5~10圈线就停顿几秒的手法,让拟饵二次下沉到底再收线,尽量使拟饵在靠近岸边斜坡的海域活动。
5.宁慢勿快。前文说过,海鲈不同于马鲛或者黄条鰤等掠食性鱼类,它们不具备高速追逐饵鱼的能力。根据它们的这一习性,在操控拟饵时要坚持宁慢勿快的原则。到底要多慢,则需要根据手感来判断。有经验的老手能凭借收饵时的阻力和竿子的震颤感觉到拟饵的泳姿,一般来讲,在拟饵不是十分呆板的前提下,收线的速度越慢越好。
6.扬竿后先松线再补枪。海鲈特殊的口腔结构使它们在中钩挣扎时非常容易将拟饵甩掉,也就是说,它们中钩位置的伤口很容易被撕裂扩大。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很多拟饵都配有双钩的特点,尽可能创造双钩都着钩的机会。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当竿梢传来明确的鱼讯后,钓手要迅速扬竿刺鱼,使拟饵的一枚鱼钩顺利刺穿鱼嘴,紧接着迅速下压竿梢放松钓线,给海鲈以甩头前冲的空间。此时,由于拟饵瞬间失去了钓线的牵制,在海鲈冲刺时产生的水流和甩头时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拟饵的另一枚钩子也很容易挂到鱼头的某个位置,形成两个钩子同时钩住鱼头的局面。这时再扬竿补上一枪,两枚钩子就会彻底锁住海鲈。
7.遛鱼时避免海鲈洗鳃。洗鳃是海鲈惯用的逃脱伎俩,它们会在中钩后将上半身跃出水面,张开大嘴疯狂甩头,试图将拟饵从口中甩出。海鲈洗鳃的力量非常大,再加上海钓使用的拟饵相对较重,被甩动时离心力较大,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拟饵很容易被甩飞,特别是没有加装辅钩的铅头钩钓组,如果中钩的海鲈没有将拟饵吞进深喉,而是仅仅挂在嘴边,那么海鲈洗鳃脱钩的几率几乎过半。
因此,当海鲈中钩后,除了要随时掌握海鲈的逃窜方向以避免其触礁切线外,一旦感觉到海鲈俯冲或前蹿的力量减小,绷直的钓线快速向海面上升,这就是海鲈洗鳃的前兆。此时一定要将上扬的竿梢迅速下压入水,并且加快摇轮收线的速度,利用竿梢的下压力和钓线的拉力将海鲈控制在水面以下,使它的惯用伎俩不能得逞。
以上是笔者结合这些年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的一些实战经验。需要说明的是,路亚海鲈是一项经验重于技术的钓法,其实质是要具备丰富的海洋知识和对鱼性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拟饵,将拟饵最具诱惑力的一面呈现在海鲈面前。
最后笔者要提醒大家,海鲈位于海洋动物食物链的顶端,天敌很少,资源有限。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秉承钓后放流或者钓大放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放生幼鱼和繁殖期的亲鱼,减少杀戮,以使它们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有足够的数量,给我们路亚人带来持续的快乐!
撰文/马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