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岩 我的镜头下没有“废片”

  • 来源:精品生活
  • 关键字:艺术家,快门
  • 发布时间:2014-11-26 13:59

  很多人都有一部带拍照功能的手机,都有一只可以按下快门的手指,都有一款操作起来驾轻就熟的图片美化软件。几乎所有人都爱拍照,却只有极少数人能成为摄影方面的艺术家。

  爱好者被禁锢于“有意义的审美趣味”的框架中,艺术家则是运用独特的视角和叛逆的思维。爱好者多因为“花在那儿,所以拍花”,艺术家却是“我要拍花,到花那儿去”。正如摄影艺术家封岩所言,“没有明确的观念,无法成就作品。”

  艺术创作在封岩的生活中,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稀松平常。因父亲对艺术浓厚的雅兴,他在童年就邂逅了绘画、雕塑。而后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做上独立制片。旅居纽约时,家在电影文献馆附近,他便每天去那里看各个国家的各个年代的电影,用是否具备“独特的节奏”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归国后,他用三年时间写下两部长篇小说。再之后,他开始用摄影器材代替纸笔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说:“用什么媒介表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表达是否准确、明确、有力量。”

  十年来,封言频频在悉尼、新加坡、巴黎、北京等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并获得颇多赞誉。但纵览他的作品,拍摄的主体往往平凡到我们不曾上心。就像“纪念碑”系列的电扇、黑皮椅、木箱等。封岩表示:“在惯性思维里,镜头只能是对准被证明是‘有意义’的。就像无数名胜风景的某一个位置会被认为是留影的最佳角度。在国内,人们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停留在‘黑白纪实’功能,或者是发烧友级别的拍花、拍鸟,甚至航拍大片。以这类‘沙龙照’的逻辑来说,摄影便局限在谁的相机好、谁旅游的地方难度大、谁守株待兔的时间长等被动境界。”

  封岩最初展出的作品没能被大众理解,被认为是“废片”。但他就希望给人感觉像废片,“我当时觉得所谓的摄影不能满足我。”封岩说。问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到什么层面了,他幽默答道,“最近我的展览比以前多很多,可能可以说明什么。”

  Q&A Q=《精品生活购物指南》 A=封岩

  Q:“迷幻的竹子”跟之前作品风格很大不同,从具体转入抽象的感觉,为何会产生这种变化呢?

  A:“迷幻的的竹子”像抽象绘画,看不出是摄影。我从自己最早的“秩序”系列以及“权力”“山石”系列开始,就用摄影突破人们对摄影概念的局限。当然,到了“迷幻的竹子”,我已经不是想要突破摄影概念的局限了,单纯只是因为我愿意把自己一直喜欢的视觉影像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美国六七十年代那种对光色的迷幻的色彩表达很吸引我,我觉得摄影表达光的方式比绘画或电脑制作更纯粹,更直接。“纪念碑”系列是为过去生活中可能已经成为许多人公共记忆的一些物品造像,有点像拍人像那样,用摄影的方式把一些物品变成一座座“纪念碑”。这两个系列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配合,不多余也不琐碎,表达出了我的意思。

  Q:你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电影、绘画、雕塑、小说,到当代摄影。你认为摄影有何优势?

  A: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作品都是在延续之前所创作的媒介。对于艺术家来说用什么媒介表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表达是否准确、明确、有力量。相较于电影、绘画、雕塑、小说来说,摄影的门槛相对较低,但它的难度很大。尤其是人人都有一台相机的时候,脱颖而出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有很高的天赋以及思想性才能有一番成就。照片图像的力量很强大,社会性尤其显著,这是摄影的特殊性。

  Q: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拍照,但拍出来的绝大部分只能被称为照片,而不是艺术作品?

  A:每个人都写字,你不能说会写字的都是作家。作家是有思想的,真正的艺术家也是有思想的。

  Q:摄影爱好者和摄影艺术家之间的差距是什么?能否给爱好者们一些提升的建议?

  A:爱好者在于他们的思维中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惯性思维,他们习惯于一种教条式的所谓“有意义的审美趣味”之中,他们与艺术家的本质区别在于——艺术家具有叛逆思维以及个人独特的视角;爱好者淹没于芸芸众生的墨守成规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爱好者就是爱好者,没有必要提升,作为兴趣已经足够。事实上有许多艺术家其实也是爱好者,很多时候仅是外在的称谓。

  文_蔡玲 图_封岩工作室提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