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六月的拉萨,如一位披金戴锦的女神,躺在彩花卡垫上。到处盛开的鲜花、饱满的麦穗和吐绿的旋柳,使神女显得更加艳丽。假若拉萨周围山峰夜里降雪,那就更增添了古城的清丽。清晨,山谷间萦绕着漫漫的云雾,媚人的阳光穿过薄雾,越过峰巅洒向街市,拉萨简直就是一位披着纱巾的神妙仙女。而位于拉萨西南的罗布林卡,便是神女手上捏着的一朵花。
这朵高原古城的花朵,拉萨河边的松耳石,在灿烂的阳光里,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六月底、七月初,是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当东方的山顶刚露出桔黄色的曙光,白杨树上还挂着几片雾纱时,人们便等候着罗布林卡那兽头大门的开启。一旦那粗重的大木门慢慢挪动,那些身着“普麦”(盛夏藏族妇女们穿的无袖长袍)的妇女,脚蹬高筒皮靴的男子,以及像小兔子般蹦蹦跳跳的儿童们,就如潮水般争先恐后地涌进园内。这个号称“宝贝园林”的林卡,过去是达赖的夏宫。
它那高高的围墙把普通百姓永远挡在门外,园内的草坪、水阁、石山、凉亭不会给普通人带来欢乐。只有雪顿节时,为了过节看戏,才让百姓进园。一过完节,罗布林卡的绿眉红舌狮,便对百姓怒目而视了。如今,时代变了,罗布林卡成了人民真正的“宝贝”,任你自由自在进园游逛。
大人小孩们踏着轻松的步伐,跨过长条石板铺成的林荫道,来到广阔的草坪。草坪西端,是达赖的观戏台,上面金顶生辉,栏杆也已粉刷一新,成为游客登高观赏园林布局的好地方。逢年过节、喜庆日子,藏戏班子、文艺团体都争先到这里演出,这时观赏的人群,摩肩接踵,比以往少数达官贵人的寡欢孤乐,不知要热闹多少倍。
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也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后来由于雪顿节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藏戏节”。这个节日不仅拉萨有,日喀则也有,不过时间稍晚些,当地叫“色木钦波”。
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天有好几十天禁止出家比丘出门,要行三事,即长净、夏日安居直到解制。在开禁的日子,他们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都要准备酸奶进行施舍。僧人们除了一顿酸奶佳宴外,还尽情地欢乐玩耍,这就是“雪顿”的来源。
17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强,这时“雪顿”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已开始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这时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故人们称为“哲蚌雪顿节”。五世达赖从哲蚌寺移居布达拉宫后,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顿节,也总是先在哲蚌寺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到布达拉宫为达赖演出,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以后,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到罗布林卡,并开始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这以后雪顿节的活动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在解放前的长时期内,雪顿节的活动方式大致是这样:每年藏历六月二十九日,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戏的“孜洽列空”报到,并进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赶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当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为哲蚌雪顿节,演一天藏戏。七月一日,由拉萨、仁布、昂仁、南木林等地的四个剧团、穷吉、雅隆、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六个 “扎西雪巴”(藏戏之一种)戏班子、西绒的牦牛舞班子和一个“卓巴”(打鼓舞)在罗布林卡进行联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仁布、昂仁、南木林、拉萨等四个地方的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雪顿节五天中,噶厦政府机关放假,全体官员要集中到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每天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子。
在雪顿节期间,拉萨广大市民和郊区农民也穿上节日服装,带上吃喝用品,纷纷前往罗布林卡观看藏戏演出。
不过,在黑暗的旧西藏,对于广大农奴未说,是忍着痛苦强颜为乐的。那些藏戏班子背着行李道具,爬山涉水到拉萨支差。旧西藏的雪顿节,演员们口中唱着欢乐的戏文,内心却隐藏着无限的悲伤。
解放以后,雪顿节才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欢乐的节日。这时除了进行藏戏会演外,还有其他各专业文艺团体和业余文艺宣传队参加演出。人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热情地歌颂党,歌颂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此外,雪顿节期间,罗布林卡内外,商业部门以及各乡、社还拉来各种物资,摆摊设棚,进行物资交流,使传统的雪顿节显得更加欢腾、热闹。现在的雪顿节,最吸引人的主要仪式和节目为“展佛”,品酸奶和看藏戏。如今人们不只是在雪顿节的几天中进罗布林卡了。
当拉萨还是春寒料峭,青草嫩芽还在苞节里萌动的时候,喜欢在户外活动的藏族人民就开始到罗布林卡拉着帐篷和围幔游乐,以后的“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一直到举国皆乐的国庆节,这里都充满着酒香和笑声,每个角落都是一个乐池、一个舞场,一个欢畅的小乐园,几乎一年到头都充满着节日的自在与欢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