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读图时代的画报突围
- 来源:对外传播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后读图时代,画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21 15:42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互联网阅读新闻和获取信息,纸质媒体的发行量下降。当2010年美国主流大报《纽约时报》宣布停印纸质版并改出网络版后,有关“报纸消亡”的说法不绝于耳,人们对于资讯传递速度的高要求加速了报纸类刊物的消亡。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唱衰纸媒。不难发现,做深度报道的平面媒体仍有生存空间,彩色印刷类刊物还有市场需求,画报就是其中之一。笔者有幸两次走进人民画报社与《人民画报》中文版编辑部深入交流,在了解这本外宣刊物60多年发展轨迹的同时,探索它在媒介快速变革的今天如何寻求突破,思考与其相似的画报类媒体应当如何与时俱进。
画报由来
画报,是指以刊载摄影图片、绘画为主要内容的期刊。中国最早的画报出现在上海,作为当时信息传播媒介的新形式,其对印刷、装帧技术变化的反应十分迅速。1844年英商美查在上海创办石版印刷的《点石斋画报》,上海画报业以此为开端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印刷技术从石版印刷、铜版印刷到影写版印刷的技术发展①。《点石斋画报》使得读画报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开创了中国最早的“读图时代”。
1840年摄影术传入中国,与印刷术一道促进了图片在媒体上的运用,摄影图片由此作为一种时新的图像表现方式出现在杂志与报刊中。20世纪初,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画报走入近代化,这其中以《良友》画报最为著名——它通过摄影图片描绘都市文化,用清晰真实的视觉效果满足了人们的感官欲求。
画报形式的成熟与发展使图像逐渐成为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于读图时代的发展深化,图像传播的特殊功能也使得画报对印刷、摄影技术有着高度的依赖。从某种意义上看,画报出版的发展历程,几乎同步于以印刷、摄影技术的发展为主线的中国图像制作与传播技术发展的过程。
《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是我国第一家大量使用彩色胶片和实现彩色印刷的期刊。建国后,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革,特别是面对严酷的外交形势,我国迫切需要这样一本刊物来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用图片和文字报道向国外读者介绍新中国,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人民画报》是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创刊伊始,《人民画报》运用摄影图片报道中国的革命建设、各族人民的生活,向国外读者介绍新中国②;文革时期,在众多报刊停刊的情况下《人民画报》依然报道中国的民族建设,这一时期,红色成为《人民画报》的标准色,毛主席头像、工农兵形象、醒目的字体和色彩,成为具有时代印记的图像景观;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画报》仍继续通过图片展现中国的时代变迁,让人们通过读图直接地看到中国的发展建设。
网络数字化与后读图时代的困惑
尽管当今的画报、电视等图像形式在读图时代就已存在,但是网络数字化技术赋予了原有图像形式和传受关系以新的意义,视觉传播已在不经意间步入“后读图时代”。在这一时代,图片呈现形式、读者阅读方式、传受者之间的关系都有了新的内涵。对于《人民画报》一类的画报来说,后读图时代带给了它们巨大的挑战。
首先,“图”的内涵改变,画报类刊物在传播方式上不占先、不占优。一方面,互联网使得图片的大规模复制与发布变得简单方便,画报等传统媒体在发布的速度上难以与新媒体匹敌,不占先机;另一方面,“图”不仅指向图片,而是包括各种形式的图像:从静止到动态、从真实到虚拟,等等。由于图像传播的载体已走向多种媒介形式的融合,仅仅依赖纸质媒介存在的图片难以占据优势。
其次,“读”的方式改变,图片报道的印刷品不再是唯一选择。媒介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选择,现在的读者更需要跳脱固定图片报道模式的、独具个性的视觉化信息。同时,媒介的融合发展也颠覆了读图时代的行为标准,比如超文本链接就将线性的文本阅读方式变为不同文本间的跳跃接受模式,使读者真正掌握了信息的主导权和选择权。近年来,互联网媒体纷纷开辟图片报道的新领地,如网易和腾讯就通过交互性的可视化报道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最后,传受者之间的关系改变,编读互动得到增强。在后读图时代,原先从传者到受者的灌输线性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受者的反馈可以影响传者的创作,传受者之间及时的“对话”尤为重要。然而,画报类刊物的出版周期长,读者的反馈路径也有限,很难实现及时有效的编读互动。
突围——视觉价值的深层挖掘
《人民画报》的封面底端有16个小字——“大国脸谱,人民记忆,中国情感,世界胸怀”。《人民画报》一路走来的记忆,就是共和国的记忆,这不仅是办刊宗旨,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笔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人民画报》一直在打造自身“图片深度报道”的特色优势,致力于做中国图片报道类刊物的领军者。
《人民画报》编辑部介绍说,致力于图片深度报道是《人民画报》的亮点。近些年来,“视觉中国”是画报的特色版块,每期推出一至两篇深度图片报道。比如,去年第7期题为《敦煌再发现——记敦煌研究院七十年》的报道得到了读者强烈的反响。这篇报道展现了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在计算机上重建数字莫高窟,每张报道图片都是对这一珍贵遗产的真实记录。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一代代的“敦煌人”在这七十年里为保护和传承敦煌艺术所做的一切,看到人的坚守、执着。对画报而言,以图为主并不意味着图幅大、图片多,而是如这篇报道一样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相比于网络信息带给人的“快餐式”印象,画报类平面媒体能借助编辑思路和阅读方式带来持续性影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来,《人民画报》在选题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努力把选题做深做活。我们正处在一个图像生产、流通和消费急剧膨胀的非常时期,尽管人们的视觉需要不断攀升,信息资源却出现前所未有的“过剩”。所以,我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有价值的内容。2014年第2期,《人民画报》策划了“远山的呼唤”专题报道,用第一手的摄影图片和立意独特的标题深深打动了读者,在众多同质化报道中脱颖而出。比起单纯的说教,这样的报道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唤起人们对生态的重视。事实上,《人民画报》始终立足于“情怀”二字,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和饱含人情味的瞬间引发读者共鸣,以贴近人民、有格调有内涵的内容凸显自身的品位和品质。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人民画报》也借助新媒体实现信息的数字化。然而,多媒体联动并不意味着同一内容在不同平台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据读者使用媒介的习惯来选择和创作内容。比如在微信平台上,《人民画报》一方面利用图片库的优势把内容做深做透,一方面根据用户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设置了很多专题和版块。“一周画报”“讲述”就是凸显画报特色的产品。比如2014年12月5日,“一周画报/地铁 . 北京”就用一组在地铁里拍摄的照片展现了人们最真实的状态,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可以说,《人民画报》真正做到了用身边的影像来记录时代的景观。
最后,笔者认为,后读图时代改变了原有的传播形态,挤压了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很多纸媒急于转型,一味地迎合读者,反而丧失了原先的优势,最后被市场淘汰。而作为外宣媒体,《人民画报》需要的是不断拓展国际化视野,在数字化时代,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以新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为驱动,走出一条“新老媒体联合作战”之路。除了硬件上的努力,《人民画报》在内容选择和宣传方式上也与国际媒体接轨,形成了国际化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价值和国际眼光。不必一味追求信息的“新”和“快”,而是要形成图片报道的竞争力,要以选题为王。而且,画报的突围不单是寻求转型的可能,更应当是寻求自身价值的再挖掘。
「注释」
①张馥玫:《20世纪初上海商业美术环境研究——以上海的“画报”为例》,中央美术学院2011硕士论文。
②李丹超:《从我国画报的发展看读图时代的演变》,《新闻世界》,2013年第4期。
何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